“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2020-03-26孙君
◎孙君
一、现状与背景分析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他提出当前互联网业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1]。由此引发了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的技术、理念及思维向新兴业态转型的快速演进。
目前,“互联网+”思维和理念已成功应用于众多领域。虽然“互联网+”能够将互联网的优势功能与传统行业相融合,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智慧的服务,但不同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程度不尽相同,仍需具体行业具体分析。
本文就高校图书馆行业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这一强大的创新驱动引擎进行了浅析,提出了应加大与互联网的融合力度,真正实现图书馆资源、服务、管理等诸多方面的转型。
二、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
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即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为读者提供服务,服务过程简单来说分为资源、途径、读者、图书馆员。服务流程可以概括为:读者通过检索途径,对图书馆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检索,并利用获取途径来获知所需信息,而图书馆员参与了从解答读者咨询、帮助检索文献、加工整理资源、文献传递及办理借阅帮助读者获取资源的整个流程。
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文献检索途径繁琐;2.文献获取途径单一。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模式
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催生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给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借鉴。基于此笔者提出“互联网+读者”服务模式,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互联网+读者”服务模式依然由资源、途径、读者、图书馆员四大要素组成,但由于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介入,“互联网+读者”服务模式与传统的读者服务模式相比,除了读者及其需求无法改变以外其余各要素皆有不同。
图1 “互联网+读者”服务模式图
传统的检索途径,是读者利用互联网登录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搜索引擎来进行文献检索,“互联网+”读者服务模式,建立图书馆统一的知识检索平台。读者可以通过PC端、移动终端来访问知识检索平台,进行文献检索。只需一次检索,读者就可以获知自己检索关键词相关的所有类型文献,免去多次检索不同平台检索的重复性与复杂性。另外通过开发图书馆的移动APP程序,让读者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安装相应APP来实现对资源的检索、获取等。
1.基于微信APP在线自动获取馆藏电子资源。
为了避免自行开发的高成本和高风险,有人提出了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即基于微信的图书馆公众号。微信是目前最热门的和最受喜爱的APP,已经拥有6亿多用户且由于微信下载方便,用户体验好,易于分享和传播等特性,使用人数一直呈现增长的态势微信公众号的出现,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微信营销新时代。微信APP客户端和上下行通道是完全免费的,利用它作为移动图书馆APP客户端,图书馆不必要再进行APP UI开发,只需要合理地调用接口来丰富APP功能和实现用户交互,可以极大地节省APP服务系统建设的总体成本[3]。
2.图书馆APP服务。
图书馆APP服务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由于苹果等智能手机的流行,APP被用来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巨大的潜在用户、触摸屏的高效体验等因素带动APP呈井喷状发展,越来越多的APP开始取代WAP网站成为手机用户访问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APP化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手机APP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服务型APP、社交通讯型APP、工具型APP、媒体新闻型APP、游戏型APP等。开发移动图书馆APP是目前图书馆在移动互联网中推送服务的最佳切入点。
四、结论
本文就高校图书馆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融合进行了浅析,提出了应加大与互联网的融合力度,尤其是微信APP和图书馆APP等移动互联网模式,提供多种文献检索、获取途径等,更好为读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