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偃师商城水关建筑初探

2020-03-26沈钰李国华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3期
关键词:水道水渠城门

沈钰,李国华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1 研究背景

偃师商城遗址位于现今河南洛阳,是一座属于早商二里岗时期的文化遗址。《括地志》中记载:“河南偃师为西毫,帝喾及汤所都。”[1]偃师商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是我国早期古代城市改朝换代的标志——商人征战二里头灭夏朝并在其附近建立了偃师商城;也由于商代出现了许多技术成熟的能工巧匠,为我国的都城建造历史立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偃师商城遗址的发掘,本质上为夏商周断代工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科院考古所对其进行发掘,将这座湮没于地下数千年的大型商代城址重示于人,偃师商城成为我国现有被发掘的城址中,最古老的一座都城遗址[2]。偃师商城遗址处于地势险要的洛阳盆地,夹在邙山和洛河之间,由大小两座城组成长方形平面(见图1)。

图1 偃师商城平面示意图

城建立在小城基础上,南部城墙重叠。城墙范围内发现多个大型宫殿基址、大小石板水道和一个大型蓄水池。从发掘报告中发现此时城市里已出现大型石砌排水道,这使城市与水产生了新的连结,是在新石器时代城水关系的基础上发生的改变。

而古代城市与水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城水交接的关键节点,往往会建设水关来控制自然和人工水系对城市的作用,并趋利避害保护先民所聚居的城池。水关是城里的河道或沟渠穿越城墙的关口,其作用不仅是给排水,更有防御、通航等功能。因此,探讨水关的相关问题,对研究城市文明起源等大有裨益。对偃师商城的发掘以及对东西水关遗迹的仔细清理,正是为早期城市水关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2 偃师商城的遗址现状

偃师商城遗迹内发现数条大型石砌水道,如4号宫殿东北、东南和南边共有百米长的水道以及5号宫殿正殿以北,呈东西走向的石板水道。但宫殿外侧的水道并未与城墙产生交叉,因此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

偃师商城的西一城门位于大城西墙南段、小城西墙中段,于1994年首次被发掘。该城门的门道东西长约17m,南北向宽约3.2m,据现状推测门道两侧是木骨泥墙。在城门道路路土下60cm处有一条大型石砌水道,即偃师商城西水关。西水关水腔宽30cm~40cm,高40cm~50cm。这条水道向西连接护城河,向东与宫殿内大型蓄水池衔接。

在与西城门相对的东一城门路土下,发现了偃师商城的东水关水道遗址。据考古报告显示东一城门的门道宽2.4m~3m,两侧墙体同西一城门一样有木骨墙基。地下水渠则与城门道路土层相距40cm,东水关的水腔宽2m,高1.5m~1.8m。东水关的西侧连接宫殿区北部的大型蓄水池,东侧则穿墙而过,是城外自然水系与城内人工水系的出口。也是城墙上,除了城门以外的另一个门户。通过偃师商城的现存遗址可以发现,东水关水渠水腔的两侧采用了将尺寸较为相近的石块砌成石柱的方法,石柱与木柱间隔布置使得水腔的外壁十分坚固;而水腔底部则铺设片状石块,每片石块各自相叠似鱼鳞,使得天然水流自然流淌;水渠的顶部则利用粗大的木块封住,防止土层坍塌[3]。

3 偃师商城水关初探

3.1 建造年代研究

关于偃师商城东、西水关的建造年代,根据清理时的现场和考古报告中的地层关系研究发现,偃师商城东、西水关虽位于早期小城城门路土下,但东西一城门却是修建于后期大城建造时期。并且在偃师商城东石砌水道上部发现此处城墙夯土并未连成一体,部分有被挖断的痕迹。由此可以初步断定该石砌水道是在大城建造完成,东西一城门开始使用之后一段时间才挖开城门门道路土而修筑的,是晚期水道。因而,偃师商城的水关动工修建的时间是晚于偃师商城的大城城墙的。此外,根据考古发掘报告中的地层关系推断出宫城北部水池的使用年限很长,至少在汉魏时期仍未干涸。因而可以推断,偃师商城的东水关至少一直有被沿用汉魏时期[4]。

3.2 水关构筑研究

本文将对偃师商城内保存的东、西水关的基址以上至东、西一城门路土下的水关构筑部分进行探讨。根据考古发掘报告和遗迹照片发现(见图2),偃师商城的小城偏北,池苑区中心位置有一个大型蓄水池,该水池的东西两端与两条池渠相连,池渠的尽头,正是跨越城墙的东西水关,分别作为同一条水渠的头尾,其构造手法和材料选择具有相互借鉴的意义。据测量,东西两侧水渠原本宽约1.5~1.6m,水腔深约1~1.4m,其材料均采用取自城址北边邙山上的砂岩。但该水渠有明显的改建痕迹,主要是将水渠宽度缩小至0.4~0.6m,例如在早期宫城墙下的宽度仅0.3m。并且从现状可以看出,西渠上有用石板搭成的“小桥”,为明渠;而东渠在宫城内的一段上部由石板覆盖,为暗渠[5]。

根据偃师商城考古发掘报告,西水关在大城城门路土下的宽度为30-40cm,与池渠改建后宽度相符合。西一城门与西二城门形制相同,则门道两侧夯土墙内有柱洞,且门道中央略高,两端略低。位于城门路土下,说明此处已由明渠转为暗渠,且有60cm的夯土层。根据能够看到的池渠发现石板呈与水道延伸方向垂直的角度盖在上方,因而推测在夯土层下也有一层同方向排布的石板盖在水腔顶部,以草拌泥固定在侧壁上,同时起到了横梁的作用。如图3所示,为偃师商城西水关推测断面图。

将考古发掘数据及遗迹的现状进行对比发现,东水关的水腔较西水关水腔尺寸宽且高,但东水关的水平标高低于西水关。两侧水渠的底部和侧壁均采用形状、尺寸相近的石板,水渠顶部利用块石片封盖以避免上部城门路土的坍塌。并且,东水关的形制与西水关、北部水池东侧的排水道类似(见图4)。因而可推测出,东水关应作为排水道,承担更多的排水负担,其较大尺寸便于将城内废水和雨水注入护城壕并引出城外。而西水关则更适合作为注水道,将洛河的水源通过护城壕引入宫城内,存储在北部蓄水池中。

由城外西护城河流进城中的水将横穿宫城折向东注入东侧护城河,如此城内外可形成流动水系。偃师商城地处洛阳平原,城外的伊河、洛河水自西向东流。小河溪则主要由北向南、由西北向东南汇入洛河。由此可见,偃师商城的人工水系,正是顺应和利用了自然水流的走势[6]。

图2 偃师商城宫城第三期主要以及平面图和东部排水道及水池现状

图3 偃师商城西水关断面推测图

图4 偃师商城东水关断面推测图

3.3 水关作用研究

从新石器时代的小型聚落开始,水沟是聚落排雨排水的基本设施。而后,中国古代早期城市中逐步出现大型建筑群,与之而来的是对城市排水系统和排水技术要求的提高,例如商周以前的原始社会大多使用石砌水道,而此时出现的大型石砌水道说明早商时期的建造技术已上升到一个高度[7]。而功能上,此时的石砌水道不仅具有给排水的作用,更有防御、防洪等功能。

《物源》:“燧人以匏济水”。根据出土的遗迹,山东荣成松郭家出土的商周独木舟,中宽74cm,说明商代已有的简单渡具如桴筏和独木舟[8]。而东、西水关分别穿过城墙,并在城中巧妙地与北部蓄水池相连,在偃师商城中形成了一个“连通器”,在池渠两头各有储水区(护城壕和蓄水池),然后用地下水道将其连接[5]。从西水关遗迹也可以看出,石板水道在穿越城墙处收窄到仅30cm,限制不下一人穿墙而过。因而可以判断出,偃师商城的水关建筑,虽刚刚具有水关建筑的雏形,但在功能上却不仅仅是给排水的作用,更有保障古代城市安全的防御作用,但不具有通航功能。

4 结语

偃师商城遗址属于中国古代早期城市,上启史前原始社会,后承社会发展较为成熟的周代。由该城址遗迹可见,此时的营城理念尚且在形成阶段,营造技术也尚未达到完全成熟,但此时的人们已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存在着不可分隔的亲密关系,将自然与城市的生产生活有机结合。建造了城墙以保障城内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却合理利用城外的自然地势和天然水流,结合城内的人工水系来解决由于城市规模逐步壮大而产生的城市排水问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最原始却最淳朴的营造思想。

与此同时,根据遗址现状和考古报告对偃师商城东西水关进行复原,发现东西水关虽然位于城门路土以下,并不能被人们直观的看到,却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当时的城市规模和技术水平。毋庸置疑的是,如此大规模且合理规划的石砌水道和水池系统,在早商社会时期是一项需要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工程,并且将原有城墙开挖出缺口铺设水渠需要较为完备和先进的施工知识和技术,这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也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水道水渠城门
新西兰Taranaki盆地第四系深水水道迁移规律与沉积模式
我的乐园
坎波斯盆地X油田Marlim组深水扇弯曲水道形态表征及其时空演化
小穴位 大健康
奇怪的封闭水道
“失踪”的南纪门重现
北城门的记忆
扬州城的城门考古
最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