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cy VCAM-1及NT-proBNP水平与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020-03-26刘宏为蒋艳荣
刘宏为, 蒋艳荣
(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湖北 天门 4317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占所有脑血管疾病患者约80%,每年新发患者200余万例[1],尽管当代医学救治模式逐渐形成,多数患者能在短期内送院就诊,其生命得以挽救[2],但存活患者仍因中枢神经受损而丧失基本劳动能力,为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静脉溶栓仍是目前神经内科临床针对AIS的首选早期治疗策略,不仅可通过迅速恢复缺血病灶再灌注,且具备无创、简便、快捷、适应症广等特点[3],通常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尽管如此,AIS患者预后仍可受到高血压、房颤、心肌梗死及糖尿病等因素影响,可独立引起卒中复发或死亡[4],但具体机制仍不十分明确,亦缺乏可靠的预测标志物,因此患病早期无法对预后不良高危患者作出识别。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浆相关指标检测与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近期疗效、远期预后的关系,取得一定成果,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6例AIS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均符合AIS相关诊断标准[5];②年龄≥50岁;③院前时间≤4.5h;④临床资料完整,随访时间≥90d。排除标准:①诊断为脑出血、脑肿瘤、脑血管畸形、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感染;②近期使用影响指标检测药物;③既往有颅内手术或AIS病史;④存在多发性梗死灶或深度昏迷;⑤伴有急慢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发作或肝肾功能不全。其中男性74例,女性42例;年龄为50~78岁,平均(62.59±10.48)岁;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88例,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25例,心源性脑卒中3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5.41±3.38)分。
1.2研究方法:患者确诊后常规采集静脉血3mL,低温下充分凝血30min,搅碎血凝块并在3500bpm转速下离心15min,提取上清保存于-80℃冰箱待测;采用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N末端B型脑利钠肽原(NT-proBNP)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严格按照其说明书进行如下实验操作;标板标记空白孔、标准孔与样品孔,加入等量稀释液、逐级稀释标准液及按比例稀释后的待测血清样品,每孔加入等量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覆膜后在37℃水浴锅内反应1h;倾去液体并于吸水纸上拍干,每孔加满洗涤液,静置1min后倾去,反复洗涤5次;加入底物溶液混匀后37℃下避光显色约30min,直至3~4个标准孔产生肉眼可见深度梯度颜色,依照底物加入顺序向每孔加入终止液,迅速置入酶标仪中进行检测;在相应波长下读取吸光度(OD)值,经由空白孔数据校正后,以OD值-标准孔浓度描点并拟合标准曲线,确保曲线决定系数R2≥0.999,读取样品孔OD值并计算对应浓度。
1.3观察指标:于静脉溶栓治疗后7d时进行近期疗效评估,采用NIHSS评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态[6],分别从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部活动、上/下肢运动功能、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及注意力情况进行评价,最高总分为42分,分数越高表示其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进行评分降幅计算=(治疗前NIHSS-治疗后NIHSS)/治疗前NIHSS×100%。于溶栓治疗后90d时进行远期预后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7],0分:完全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1分:存在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但未见明显残障,能完成所有日常职责与活动;2分:轻度残障,不能完成患病前所有活动,但无需帮助能生活自理;3分:中度残障,无法实现生活自理,但能独立行走;4分:重度残障,不能独立行走,生活无法脱离他人帮助与看顾,但可在一天内独处足够长的时间;5分:严重残障,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需进行持续性照护,白天与夜间均需他人看顾;6分:死亡;分数越高表示其预后越差。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数描述,计量资料采取Bartlett方差齐性检验与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均确认具备方差齐性且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以平均数±标准差描述,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模型;预测效能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曲线下面积、置信区间、敏感度、特异度及cut-off值,不同预测方案间曲线下面积比较采用DeLong检验,联合诊断实施Logistic二元回归拟合,返回预测概率logit(p),将其作为独立检验变量。均采用双侧检验,α=0.05。
2 结 果
2.1不同静脉溶栓近期疗效患者血浆指标比较:不同近期NIHSS评分降幅患者血浆Hcy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VCAM-1、NT-proBNP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近期NIHSS评分降幅患者血浆Hcy VCAM-1 NT-proBNP水平比较
2.2不同静脉溶栓远期预后患者血浆指标比较:远期mRS>2分患者血浆Hcy VCAM-1 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远期mRS≤2分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远期mRS评分患者血浆Hcy VCAM-1 NT-proBNP水平比较
2.3相关性分析:血浆Hcy水平与近期NIHSS评分降幅呈负相关性,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P<0.05),血浆VCAM-1、NT-proBNP水平与近期NIHSS评分降幅未见相关性(P>0.05);血浆Hcy、VCAM-1、NT-proBNP水平与远期mRS评分均呈正相关性,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r>0,P<0.05),见表3。
2.4预测效能分析:血浆Hcy、VCAM-1、NT-proBNP预测远期不良预后的cut-off值分别为≥19.64μmoL/L、≥994.01ng/mL、≥526.02ng/L,其ROC曲线下面积均明显小于联合预测(P<0.05),见图1、表4。
图1 血浆指标预测AIS患者远期预后的ROC曲线
表3 Pearson相关性模型参数
表4 ROC曲线相关参数
3 讨 论
Hcy作为人体合成的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去甲基化的重要中间产物,可参与叶酸与维生素B1代谢。Hcy可能由于无法进入后续代谢过程而潴留于循环系统,可通过上调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表达,促进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耦联系统破坏[8],从而减少内源性一氧化氮生成,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令个体血压保持在较高水平,造成全身性损害;此外还可诱导机体产生大量氧自由基,造成脂代谢紊乱与内皮细胞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与斑块失稳[9]。针对脑血管病变而言,Hcy直接或间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生,可导致颈动脉内膜增厚及粥样硬化加剧,提高AIS患病风险及病死率。据相关文献报道,目前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可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受体膜联蛋白A2形成复合体,是人体自身强化rt-PA药效的机制之一,而Hcy能提高血小板黏附性,损害凝血-纤溶生理平衡,加速血栓形成并减弱上述复合体稳定性,可一定程度对静脉溶栓疗效造成一定影响。本研究中,血浆Hcy水平与静脉溶栓后近期NIHSS降幅表现出明显负相关性,与远期mRS评分则表现出明显正相关性,当其水平≥19.64μmoL/L时可高风险提示为不良预后,这表明早期检测AIS患者血浆Hcy水平可对其静脉溶栓疗效与预后作出初步评价,有助于临床识别高危患者,尽早采取相关干预措施。有专家表示,由于高Hcy血症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可令血管壁弹力结构破坏与通透性下降,脑小动脉与微血管基底层出现损伤,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风险将提高。
VCAM-1具有6~7个免疫球蛋白样功能域,广泛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树突状表皮细胞及巨噬细胞表面,其配体为β1整合素极迟抗原-4,富含β1整合素极迟抗原-4的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在内皮细胞的黏附功能由VCAM-1独立控制,较高VCAM-1表达水平下能促使其经由脑部微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向脑实质募集,产生剧烈炎症反应而促使脑细胞发生凋亡。目前有关VCAM-1的研究多局限于动物模型,已证实瑞舒伐他汀能有效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表达VCAM-1,且模型组短期AIS发生风险较高,提出其水平与脂代谢异常所引起的颈动脉斑块粥样硬化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浆VCAM-1水平越高,AIS患者远期预后越差,且一旦达到994.01ng/mL,患者预后神经功能与生活活动能力恢复将收到较大限制,尽管如此,本研究仅从血浆可溶性VCAM-1水平作出初步相关性分析,具体影响机制仍有待往后通过细胞表达情况协助判断。
BNP具有较强利尿、排钠、扩充血管及降压作用,主要在心脏细胞尤其心室肌组织内表达,在脑内延髓、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及三叉神经节等部位也有表达。NT-proBNP是BNP前体在内切酶作用下形成的76个氨基酸序列多肽,由于不具有生物活性,结构与含量相对稳定,且与BNP水平存在定量联系,可即时反映心室容量与压力负荷变化,是最重要的无症状性左心衰竭诊断标志物。近年来,部分研究发现NT-proBNP与脑血管疾病也存在一定联系,其水平升高可伴随NIHSS增高,尤其针对心源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与预后均可受到NT-proBNP控制。本研究还发现,血浆NT-proBNP水平与AIS患者90dmRS评分表现出明显正相关性,且其水平≥526.02ng/L可高风险提示不良预后,这说明临床不仅可通过早期NT-proBNP检测排查心源性脑卒中,还可对其预后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尽早制定相关计划预防静脉溶栓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Tu等[10]认为,NT-proBNP是对AIS可产生间接影响,一方面可调控房颤发病率,影响预后AIS再发或死亡,其次NT-proBNP提示的心肌受损,可减少脑部供氧动力,将延缓病灶神经元再生,对预后不利。
综上所述,血浆Hcy、VCAM-1、NT-proBNP与AIS患者预后紧密相关,均可作为预后脑血管不良事件预测的潜在生物标记物,早期检测可有助于筛选出预后不良高危患者,及早采取适宜的干预与监护措施,从而提高静脉溶栓治疗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