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良孕产史与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病关系研究

2020-03-26王志宏曲东辉刘桂琴史立民李淑芬

河北医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孕产早产绝经期

张 静, 王志宏曲东辉, 刘桂琴, 史立民, 李淑芬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高血压病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的慢性疾病,长期高血压对人体大部分器官和系统造成各种有害影响。近几十年来,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显著增加,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及致死的主要因素[1]。高血压病常见危险因素有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等。研究发现45岁以前男性高血压发病率远高于女性,而45~64岁,两者高血压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由此可见,女性从45岁开始高血压发病率出现显著上升,而这正是大多数女性围绝经期开始的时间。围绝经期通常以闭经3~12个月或频繁出现不规则月经为起点,发生在39~55岁之间。在围绝经期性激素的流失导致高血压发病率急剧增加,因此本文在围绝经期重点探究不良孕产史与远期高血压的关系,从而为疾病的综合诊疗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收集于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高血压病的患者为病例组,共256例。选择同期就诊体检科的患者为对照组314例。纳入标准:①40~60岁围绝经期女性;②无神经病、精神病史,意识清楚;③无其他心脑血管疾病人群;④能够理解调查内容并配合调查。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脑、肾等其他系统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③不配合、交流困难及精神障碍者。高血压诊断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仍诊断为高血压。

1.2内容及方法:用统一制定的调查表,由经培训的调查员对病例组及对照组进行询问调查。对入选对象的病历资料进行摘录收集,并询问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孕次、产次、首次分娩年龄、不良孕产史(流产、胎儿畸形、死胎、新生儿窒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产后出血、葡萄胎、异位妊娠)及相关一般情况调查等,研究因素赋值情况见表1。

表1 一般孕产情况研究因素与赋值

1.3统计分析:采用SPSS20.0分析,对计量资料非正态分布应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应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应用卡方检验,将有意义的危险因素筛选出来进一步做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研究。

2 结 果

2.1一般状况:两组孕次、产次、首次分娩年龄、早产、妊娠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及体重指数(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身高、流产次数、死胎、新生儿窒息、产后大出血、异位妊娠、葡萄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一般情况的单因素分析n(%)

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有意义的危险因素筛选出来,进一步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3。为了进一步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以围绝经期女性是否患有高血压为因变量,体重指数、孕次、产次、首次分娩年龄、妊娠高血压疾病、早产、胎膜早破为自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娠期高血压疾病及早产其OR值均>1,为围绝经患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首次分娩年龄其OR值<1,与围绝经期发生高血压风险呈负相关,为保护因素,首次分娩年龄在20~35岁之间,在围绝经期发生高血压风险较小,见表3。

表3 多因素logistic析

3 讨 论

在全球范围内,高血压的发病率在围绝经期随着卵巢激素的损失急剧增加,雌激素的缺乏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这将导致在绝经期卵巢功能丧失后出现高血压发病率增加,因此围绝经期是一个理想的时间评估妇女的风险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些生殖因素可能与晚年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关[3,4]由于各种混杂因素的干扰,部分临床研究未明确两者之间关系。为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不良孕产史与围绝经期高血压进行了相关性研究。

本研究中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后,BMI≥28kg/m2,为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认为随着BMI的升高,高血压患病率也逐渐升高,当BMI≥28kg/m2时,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明显上升[5]。随着BMI的增加,患有高血压的风险也可能增加,BMI与高血压呈正相关,脂肪增加引起血管重塑功能障碍,导致血管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导致高血压。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患病率随着肥胖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因此对这些危险人群应采取干预措施,鼓励控制体重,加强锻炼,减少远期患高血压的风险。

研究指出首次分娩年龄越小,发生高血压风险越大。Park S等[6]研究中认为首次分娩年龄与高血压发生相关,年龄>19岁相比,首次分娩年龄≤19岁的女性高血压发生风险升高。本研究控制了混杂因素后,首次分娩年龄在20~35岁之间的女性相对于首次分娩年龄小于20岁女性,在围绝经期发生高血压疾病风险相对较小,为保护性因素。国外研究分析[7]首次分娩年龄可能通过从纯生理到社会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影响心血管疾病。因此加强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宣传,提高对首次分娩年龄的认知,降低患病率的发生。

公认妊娠高血压对远期患有高血压的发生率有很大的影响,其病理生理学是复杂的,大多数认为是胎盘因素导致炎症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进入母体循环,使内皮功能障碍和母体血流动力学受损[8]。目前已知,母体内皮功能障碍可在产后持续数年,且可能是永久性的。本研究显示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人群在围绝经期发生高血压疾病风险较高,即使对高血压的一些危险因素如体重指数、孕产次等进行了调整,患有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人群在多年后经历围绝经期,发生高血压风险OR值为3.621倍,具有较高风险价值。

近年来研究发现早产增加妇女远期高血压的患病风险,早产与远期高血压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关联,这可能是对内皮血管系统造成永久性损伤,最终导致动脉压的长期变化,其发生可能揭示了以后的高血压事件的风险[9]。本次研究结果没有分开自然早产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早产与围绝经期患有高血压疾病关系,可能会削弱一些数据,但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后,早产仍为围绝经期患高血压疾病独立危险因素,支持上述结论。因此对有以上不良孕产史危险因素的女性进行早期预测、通过适当干预及长期随访是重要的。

综上所述,首次分娩年龄、妊娠期高血压、早产、体重及体重指数是围绝经期女性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重视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其远期发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但本结果为回顾性研究,信息偏倚大,可能结果有一定偏差,需要设计更为严谨、样本量更大的研究来进一步分析。

猜你喜欢

孕产早产绝经期
想要早产丰产 果树应该这么管
胎儿免疫反应可能是导致早产的原因之一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围绝经期女性多焦虑 积极化解要得法
孕产问答
孕产问答
早产“黄宝宝”的家庭看护
早产宝宝的奶粉喂养,不是件小事
滋肾解郁宁心方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观察
孕产·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