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红河州油菜发展步伐助推乡村振兴
2020-03-26李西桐张丽萍鲁莲香
李西桐,张丽萍(小),鲁莲香
(1.泸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泸西 652400;2.绿春县大黑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绿春 662503)
通过对红河州油菜种植的调查研究,加大油菜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强生产和乡村生态旅游相结合,助推乡村振兴步伐,积极开发利用油菜种植优势,使油菜成为红河州“新兴产业”。
近年来,红河州委、州政府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加快农村经济转型为目标,这是州委八届三次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后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这一决策部署,是州委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广大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为新时代红河州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只有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改变农业农村落后面貌,才能拉长“四化同步”发展中农业这条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把全面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红河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一、油菜生产现状
油菜在红河州的种植历史悠久,主要在泸西、石屏、建水、弥勒等县(市)分布,多以榨油自食为主,商品价值不高。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和果树、蔬菜、花卉、中草药等经济作物的兴起,油菜种植面积正在逐年缩小。
二、转变思路,让油菜产业“复活”
陈旧的思想,随历史的步伐已悄然远去,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体逐渐转型,新的市场即将打开,油菜产业也要开拓创新,发展未来。
(一)产业转型
农村田地中的油菜,不再是以榨油自食为主的作物,而是要与乡村经济建设相结合,以生产者创收为主,深度开发油菜资源, 以“花能看、薹做菜、油可食”的思路开拓市场。农民要加入到农业合作社或企业以入股合作的方式经营,共同发展,以期达到产业转型,面向市场的目的。
(二)构建经营模式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发展多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发展“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农业+新型城镇”“农业+生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生态+旅游+互联网+新型经营主体”等多样化的新型业态,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旺盛。
(三)产业经营
以互联网为推手,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旅游+新型经营主体”为支柱,打造集乡村特产、农家乐、民族风情、美食、住宿、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经营模式。
(四)规模化科学种植
通过建立规模化的农业合作社和企业,制定乡村种植规划,按村子大小设计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油菜面积应在10~20 hm2为最佳,让各种产业共同发展,共同创收。
(五)经济效益
1.生产成本。油菜生产选菜用油菜品种,每亩投入成本1041元,其中每亩投入机耕费50元、种子20元、低毒零污染农药58元、肥料233元、生产人工费480元、采摘人工费200元。
2.生产收益。每亩可采摘菜薹2次,亩产300 kg,市场平均单价4元/kg,收益1200元;油菜籽平均亩产150 kg,市场单价5元/kg,收益750元,累计收益1950元,再减去投入成本1041元,每亩净收益909元。
三、还原乡村生态系统,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发展生态乡村、产业乡村、经济乡村,共同构建小康社会,用乡村得天独厚的生态和自然资源,吸引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共同创造一方世外桃源。
(一)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要做到房屋安全、能遮风避雨,街道整洁有序,厕所干净卫生。“打好碧水蓝天保卫战”,保护好水、治差水,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守住水环境质量底线,严惩躲在农村的无证工厂、非法排污、超标排污;专项治理臭水、黑水。完善生活垃圾回收系统,把生产、生活等制造出的垃圾,通过科技手段处理,废物再利用,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二)做好相关法制宣传
要做到法制宣传进乡村,杜绝乱砍滥伐等现象,确保山林茂盛,打造有氧森林。
(三)持续开展节肥节药行动
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减小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合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虫、灯光防虫等技术,有效控肥、控药,把土壤污染降到最低。
(四)发展乡村旅游
吸引城市游客到农村体验生活,让游客们享受着自然风光、清新的空气,享用着原生态的食材;推动城市资本下乡,引进新技术,吸引经济人才经营农村;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助推乡村振兴步伐,早日进入小康社会。
四、结 语
改变思路,勇于创新,把油菜产业做大、做强,让金灿灿的菜花来点缀红河州的村村寨寨。既要发展经济,也要“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使农村富起来,农民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