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追寻理想的完美的中国
2020-03-25李泽昊
李泽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固本培元、凝心铸魂。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代文豪朱自清先生,不但以独特风格的创作打动过千千万万的读者,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新境界,而且身体力行,执着追寻“理想的完美的中国”,其真挚、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启迪后来,其在大是大非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甘做“大时代的一名小卒”
朱自清出生于江苏扬州的一个仕宦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江浙一带做官,家道小康。他幼承庭訓,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真诚地崇敬文天祥、史可法这样的民族英雄,写过多首凭吊的诗歌。他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正值五四运动爆发,反帝反封建的疾风骤雨,激荡着朱自清的心灵。他以新诗人的姿态登上文坛:“这是时代为之!大伙儿蓬蓬勃勃的朝气,紧逼着我这个年轻的学生;于是乎跟着人家的脚印,也说说什么自然,什么人生。”他积极面对社会现实,诅咒黑暗的旧社会,抨击反动腐朽势力,将“为人生”作为文学创作的使命,讴歌光明、追求光明成为他诗篇的主题。
从朱自清的诗文中,我们看到五四运动给中国带来的新生希望,犹如“长着美丽羽翼的天使”,“口含黄澄澄未来的种子”,“惊破了寂寞”,“照澈了夜幕”,使“幕中人醒”;看到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火一般的红云”,如“流动天际”,不断燃烧,照亮“黑漆漆大路”;看到觉醒的青年一代对世界上第一个红色国度的无限向往,“要建红色的天国在地上”!在《光明》一诗中,他这样写道:
“光明?
我没处给你找!
你要光明,
你自己去造!”
扬弃一切听天由命、乞求赐与的观念及对圣君贤臣济世拯民的幻想,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光明,创造新世界,这是何等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朱自清的呐喊,也是五四运动的时代涛声,激励了一代代中国青年向前进。就像《国际歌》的歌词: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朱自清一生始终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行走,直面现实,深思力索:“五卅”运动时,他愤怒地控诉帝国主义残杀中国工人的血腥暴行,号召人们起来“向吃人的魔鬼讨还血债”;“三一八”惨案后,他走上街头,加入示威群众行列,揭露军阀政府的凶残面目,并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留下珍贵的历史纪录;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他断然拒绝加入国民党,不与反动势力妥协;主持西南联大中文系工作时,他生活贫困,拮据到做不起棉袍,只能穿着赶牲口人披的毡毯挡风御寒,睡觉时再当褥子铺,却仍不停地为抗战奔走呐喊;闻一多遇害后,反对派气焰正炽,许多人不敢出面,他公开表示照顾闻一多家属,整理闻一多遗著,并甘冒生命危险参加早有特务暗中活动的追悼大会,在会上揭露特务罪行,报告闻先生事迹。与会听众,无不深受感动,潸然泪下。朱自清从讴歌光明到与人民群众一起创造光明,为了心中正义的事业,即使艰险万分,即使贫病缠身,他仍然不忘初心,进取不懈,甘做“大时代的一名小卒”,“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身体力行“为中华文明存一脉”
朱自清生活在内忧外患、苦难深重的近现代中国,渴望并相信一个独立强大、不再受人轻视和践踏的“理想的完美的中国”能够在“血火”的斗争中诞生。“中国要从工业化中新生。我们要自己制造飞机、坦克车、军舰”;“中国要从民主化中新生”,“各级政府都建设在民众的声音和力量上,为了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而努力”;“我们要有自己的天,自己的地,自己的海”!为了心中“理想的完美的中国”,朱自清奋斗一生。“非得我们再接再厉的硬干,苦干,实干,新中国不会到我们手里!”其子朱乔森曾说:“爱国之心人人皆有,但有明确的追求,而且始终不渝,肯于为此作出个人牺牲,是我父亲朱自清的特点。”的确,朱自清的爱国主义不是一时热情,不是说空话,而是苦干实干、身体力行的爱国主义。
1937年“七七”事变后,清华园沦入日军之手。作为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朱自清深明大义,坚决不与日本人合作。他相信“只要文化尚存,中华民族就不会灭种”。体弱多病的他,不避艰苦,历时近1年,从天津到武汉,至长沙,取道广西,出镇南关到越南河内,乘滇越火车抵达昆明,与同仁创办西南联大中文系,“为中华文明存一脉”。他为中文系制订了“古今结合,中西结合”的方针,要求培养“学贯中西,融会古今”的人才。这一方针,既区别于那些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的主张,又区别于那些全盘否定中国民族文化,盲目崇洋,要求“全盘西化”的主张,从而继承了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朱自清开创的古今交流、中外交流的“双流”教育理念,延续至今,影响深远。
在国家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朱自清在教育教学中,非常注重将“民族大义”与“学习之志”融合,鼓励学生“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学好各门功课,就如同拿枪炮上前线杀日本鬼子一样”。他本人率先垂范,对教学极为认真负责。一次,朱自清身患痢疾,可仍然坚持为学生批改作业。夫人陈竹隐劝他休息,他说:“我答应明天发给学生的。”就这样,朱自清在书桌边放上马桶,为学生改了一整夜的作文,自己拉了三十多次。天亮时,他脸色蜡黄,眼窝深陷,人都变了相,仍然坚持去为学生上课。朱自清去世多年后,陈竹隐对此事仍念念不忘,回忆说:“悔不该那次拉痢疾还熬夜,使身体太亏了。”“文辞研究”是选修课,只有两名学生选修,朱自清仍然一丝不苟地认真讲授,批改作业也是字字斟酌。一次他给一个学生的文章改了一个字,过后他又把那个学生找来说:“还是用你原来的那个字吧!我想还是原来那个字好。”于困厄中教育学生坚持学业,于悲愤中养其浩然之气,“有志者,事竟成,国以永康”,“卧薪尝胆,努力图自强”。朱自清的那一袭长衫,那一管毛锥,与戎装相比同样有力量,也是另外一个战场上的武器。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1947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国民党统治区的危机日益严重。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朱自清积极支持爱国运动。当时,为了欺骗和收买知识分子,国民党发放了配购证,用此证可以低价购买“美国面粉”。为了抗议美国政府扶植战后日本的政策,朱自清毅然决然地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让儿子将每月可买两袋面粉的配购证退了回去。当时他胃病已经极其严重,体重减到了38.8公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而全家每月收入仅可购买三袋面粉。在签字当天的日记里,他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然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此虽为精神上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他临终之际仍旧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的朱自清,年仅50岁。他的一生,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毛泽东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清华大学校园内,朱自清先生洁白的塑像坐在静静的池水旁边。白色象征先生完美高洁的人格,他的浩然正气穿透历史时空,令后人至今由衷敬颂,引为楷模。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州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