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刻把握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

2020-03-25谢波

群众 2020年5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教育资源

谢波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并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其中,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拓展了传统教育观念,对把握思政课教学规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育的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化,更加凸显出隐性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必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对当前教育环境的深刻认识。当今社会,经济社会转型,互联网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兴起,这些都是教育面临的大环境特征。无论是思想多元化的成年人,还是尚未成熟的年轻人,都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正是因为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尤其是要突出隐性教育的功能,从而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一方面发挥理直气壮的显性教育功能,把事实讲清楚,把观点说明白,把道理讲透彻。另一方面更要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动之以情,以“随风潜入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新的环境需要新的方法,绝不可在复杂的世界中用简单直接的方法来阐释道理,更不能一劳永逸、方法陈旧。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精准把握。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热情向上,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新技术掌握迅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过多的信息量、过多的泛娱乐化可能让年轻人失去价值判断的能力与自我管理的能力,甚至解构崇高、自我颓废、崇尚虚无。因此,单一的显性教育往往力不从心,甚至适得其反。而隐性教育更加符合年轻人的情绪波动与思维习惯,更容易吸引其注意力并调动其参与度,无形之中提高他们的热情和主动,从而真正起到教育的效果。在大学生的世界里,依靠隐性教育来打开思想的大门,往往事半功倍。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对教育心理学的有效应用。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反映教与学过程中双主体的心理状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启迪。显性教育突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虽然教师和学生能够从心理上更快接受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学生难免会根据自身意愿判定所学内容是否有实际作用,忽略或不配合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减弱教育的实效性。而隐性教育因潜在的方式,潜移默化的节奏,追求情感认同的手段以及由内而外的感召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与显性教育目标一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不仅促进教与学、德育目标的实现,也使得学生从心理上更加认同教育内容。

科学认识隐性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以来都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更加重视课堂理论知识的直接灌输,缺乏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隐性因素作用还不够。高校思政课教师习惯于运用教科书上的固有内容,对学生直接进行理论教授,较少将知识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去启发和引导学生,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长期受显性教育的影响,已经形成显性教育为主的思想认识,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多是将教育资源作为显性教育的载体对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播,忽略了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如对网络平台、校园广播、文化活动、横幅海报等运用不足。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内容不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内容通过形式展现出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但在实际的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往往出现形式泛化的现象,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运用网络载体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尽管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和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期发挥网络隐性教育的重大价值,但也面临很多的问题和挑战,如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度不够,形式大于内容,难以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多样化的教育形式确实会得到学生的青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吸收,但是如果在实施过程中,侧重形式的新颖性,而忽视教育内容的理论性,难免有形式主义倾向,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较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好隐性因素的影响作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由于隐性教育效果不能立竿见影,没有明显的评价标准,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往往选择通过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当作课外活动来开展,或者列为学校文化建设内容,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持不够。部分教育者认为只要学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即可,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显性教育的传授,往往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德育的标准,导致部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得受教育者主体性缺失。

加快发展隐性教育的基本路径

大力增强教师隐性教育功能。第一,高度发挥教师的作用,转变部分教师只重视显性教育的陈旧观念,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认识到隐性教育的重要性。要建立各类支持、保障、激励系统,确保隐性教育落实到位。第二,广泛推行“课程思政”,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建立各类课程的主渠道,发挥协同效应。在理工科类课程中,鼓励教师把握其科技强国的隐性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追求科技进步的信念。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中,教师通过挖掘文化自信的隐性教育资源,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水平。以此类推,建立各类课程的隐性教育載体。第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让具备高尚情怀和良好素养的教师成为学生“偶像”,通过教师自身影响力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其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信心与决心。

大力增强校园隐性教育功能。校园是学生常年浸润的地方,是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应坚持以整体思维来规划和设计校园环境,充分利用一草一木一石一树讲好故事,发挥育人功能,使校园环境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通过设立“没有围墙”的校园,有效推动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从而发挥了校园独特的隐性教育功能。除了校园格局,校园文化氛围是另一个重要的隐性教育载体。一方面,学校应梳理和总结校史,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使每一个学生从历史发展中正确认识和热爱校园、祖国。另一方面,全力支持学生组织丰富多样的社团、班级等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增进友谊,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同时,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类锻炼机会,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大力增强全媒体隐性教育功能。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这就需要我们把思政课与全媒体深入结合,让具备隐性教育功能的教育无处不在、无所不及,从而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效果。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思政课隐性教育的重要阵地“两微一端”,把全媒体真正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环节来抓,切实转变观念,发挥全媒体独特功能,实现全媒体与其他课堂的协同运行。建立政治敏感度强、专业水平高、擅于把握青年学生特征的全媒体运营团队,创作真正能够打动学生心灵的优秀作品。充分挖掘贴近青年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寻找青年学生的兴趣点,并加以引导分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思政课的隐性教育功能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学校在运营和管理媒体平台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全媒体发布向善向上的优秀作品,并进行网络评选表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现思政课堂从教室到媒体空间的成功转化,以达到全媒体隐性育人的目的。

(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责任编辑:苏胜利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教育资源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