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多种文化感受与思考的亚洲设计平台

2020-03-25许平

设计 2020年2期
关键词:亚洲基因设计

亚洲设计文化基因在线平台(ADCG)由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许平教授主导搭建,本身不接受商业委托、不谋求市场营利,不追逐版权保护;而以“天下公器”为真的智慧原则,努力建设一种有序共享、共生、共治的动力机制。项目由一批亚洲国家的设计师和教育机构自发组织,作为—项共同研究、合作交流和思想集聚的平台推送计划,以21世纪全球生态变化与科技革命背景之下的人类生存与设计发展为宗旨,探讨关涉亚洲未来的“文化基因”提取凝练及再生可能。

谈到设计与文化,许平教授说,“文化是这样一种存在:它仿佛包围在我们身边的空气。当我们每天自由地生活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是—旦周边发生了变化,比如海拔高了,发生污染了你就发现它会决定生死,它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缺失的存在。所以我觉得,当我们在谈‘文化时,是在谈生存的问题、谈创造的条件、谈未来的希望。‘亚洲设计文化基因在线平台(ADCG)就是在这样的预判之下发起的一门专项研究,是为准备长期致力于‘文化问题与‘设计未来7研究的人而搭建的一个条件平台。”

《设计》 许平

《设计》:您最近在主导“亚洲设计文化基因在线平台”,能否简单介绍—下这个平台及其搭建初衷是什么?

许平:自从20世纪50年代雷蒙·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1921-1988)将“文化”与工业社会的观念问题并列以来,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社会影响的争论就始终处于时代关注的中心,正如威廉斯所说,“‘文化一词的发展记录了我们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的这些变革所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而持续的反应,因此,‘文化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幅特殊的地图,借助它,我们可以对这种种历史变革的本质进行探索。”([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中文版高晓玲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8月版,第5頁。)与此同理,设计中的“文化”问题,也可以看作是设计的社会性关联的重要组成。概括起来,当代设计中所涉及的文化讨论,不外乎两大部分:设计文化的“文化性”问题和设计文化的“策略性”问题。所谓“文化性”问题,也就是常说的“文化自觉”,是对设计中的文化身份、文化意识、文化认同、文化表现等一系殉相关问题的自省与把握的问题;所谓“策略性”问题,是把设计问题放在文化多样性的全球语境之下进行文化构建、传播与推广的主动作为的问题。这两大问题也可视为设计文化“内部性”与“外部性”关系的问题,不但可能交叉持存而且可以碰撞互存。因为其中无论哪一层关系,都意味着设计发展的更为深层、主动与整体性的作为。

我在很多场合举过中国设计师在2014、2015年间推出的在线支付“小红包”产品为例。“小红包”是网络经济时代新型产品设计的典型范例,现在已经深深地渗入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可能很多人每天都在使用它,但还意识不到它也是一种网络经济的“产品创新”形式,更是现代设计“内部性”关系与“外部性”关系巧妙溶合的结果。“红包支付”是产品中的中国文化,典型的表现是当它借年节社交全球推出时没有遭遇任何文化心理的抵制,但就是这样一种微不足道的、传递人情温度的礼仪之举,短短几年间成为全球华人社交圈中的热议话题,不但创造了单日交易可达上百亿笔的规模化金融的奇迹,而且有效撬动了全球性在线支付经济的迅速扩张。它不但证明了中国设计可以在新条件下的经济生活变革与传统文化延续中有所作为,而且宣告了一个新设计范式时代的到来。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需要重新认真地审视新时代中的科技条件与历史文化带给我们的创造性可能,今天的中国正面临以前所未有的有利态势立于新朝代之门的时刻,这也正是今天我们需要从更为彻底和更为微观的角度“仰观天下、俯察幽明”、进行文化探讨的理由。

文化是这样一种存在:它仿佛包围在我们身边的空气。当我们每天自由地生活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是一旦周边发生了变化,比如海拔高了,发生污染了,你就发现它会决定生死,它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缺失的存在。所以我觉得,当我们在谈“文化”时,是在谈生存的问题、谈创造的条件、谈未来的希望。“亚洲设计文化基因在线平台”(英文简称ADCG)就是在这样的预判之下发起的一门专项研究,是为准备长期致力于“文化问题”与“设计未来”研究的人而搭建的一个条件平台。ADCG本身不接受商业委托、不谋求市场营利,不追逐版权保护;而以“天下公器”为真的智慧原则,努力建设一种有序共享、共生、共治的动力机制。项目由一批亚洲国家的设计师和教育机构自发组织,作为一项共同研究、合作交流和思想集聚的平台推送计划,以21世纪全球生态变化与科技革命背景之下的人类生存与设计发展为宗旨,探讨关涉亚洲未来的“文化基因”提取凝练及再生可能。

《设计》:这样的“文化基因”研究,对于今天复杂的设计变革具有怎样的意义呢?尤其是“亚洲文化基因”研究的价值何在?

许平:“文化基因”的探讨由来已久。自从1897年法国画家保罗·高更提出“我们从哪里来一我们是谁一我们到哪里去”的世纪之问,种种关于人类生存与文化矛盾的反思此伏彼起层出不穷,不仅是人类内心普遍的身份焦虑与路径迷茫的彰显,更加暴露了面对外部世界的迅猛变化人类不知何以自处的深层危机,今天,这一矛盾没有随着20世纪的终结而转换,相反随着新科技革命到来与生态环境的剧变而日益恶化,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更是将人类生命的主体价值推向岌岌可危的尴尬境地。严峻的现实之下,支撑着数千年人类文明持续生存的生活方式史与文化经验史尤显可贵,区域性文化基因的流变及其革新延续的潜质正在新史学理念与方法的推动下彰显其对于总体文明研究的重要价值,“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转换与可持续研究”因而成为全球设计界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亚洲是东方文明的重要载体,亚洲文明正以曾经的辉煌和新的崛起在世界文明大格局中显示其独特的文化存在和历史存在,对于亚洲设计经验的历史和现实表现的关注事实上成为从20世纪初发端的经典设计学转向21世纪新设计学范畴的一个关键。

ADCG计划基于这样的文化共识,力求从亚洲生活经验的深层发掘可能导致未来设计人类性、普世性更新的要素、方式与路径,探索新设计图式产生的可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大众最终的精神归宿和生活家园。文化也是一定的共同體在一段时期内所追求的、所放弃的和所改变的原创性的经验集成,既在物的层面又不止于物的层面,即所谓“非物质性”的文化创造。文化有其传承性,因而具有血脉贯通的基因性的DNA关联。

所谓“文化基因”,指的是构成民族最基本的历史文化血脉的、承载文化持续成长的基因分子呈现,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最核心的生命密码与能量链,是持恒、深刻、隐蔽并具有内在结构的文化方式。但这样的文化粒子,由于其位面的深层性,并不容易被观察和捕捉到,因此必须通过对基因外显形象的捕捉去感受和传递,这是文化基因研究和推送计划的立意所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数千名表演者“击缶而歌”,气势如虹的表演震撼全场。其实这里的“缶”,正是古代鼓乐制度所蕴涵的“礼数”基因的外在形式,编导成功地捕捉到这一基因本质并予以光大,因而获得历史性的成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字、章纹、隼卯……这些持久、隐蔽的文化形式中,都包含有结构性的深层基因存在,都可以视为一种基因性的持存。不同基因的多维组合构成丰富的文化表现和成长方式。因此,基因未必是文化的最小粒子,但必定是影响甚至导致更为复杂的文化呈现之因。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文化样相,必定由几种关键性的基因组所构成,越是结成于基础性底层的基因,就越具备改变表层文化结构的巨大能量。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选取了鼓乐、文字、冠礼等几种基因形式加以重构,它们共同的文化再生潜质在史诗级的演绎中得到经典体现。因而,设计的文化基因不仅是存在于历史的,同时也是存在于现代的,更是链接着未来的。这是我们之所以要在“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是哪里去?”的总体思考中关注文化基因、提炼文化基因和继续生成文化基因的基本思路。

文化基因是对设计文化的“内部性”问题思考的深层追索。这些年对于设计文化的关注,经历了从形式关注、风格关注到符号关注、元素关注等几个不同的阶段性表现。我认为,基因关注是内部性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新水平的标志。因为它需要摆脱就事论事的简单推断、形式符号的思维惯性、不分主次的素材网罗……需要掌握大量丰富细微深刻的历史现象,继而透过历史现象捕捉其间的本质追求并对之进行仔细的辨析,最后得出符合历史与未来可能的有效结论。需要指出的是,如何生命现象一样,文化的基因是由复数的能量链组成的结合体,具有多维的复杂性,它对文化的影响既是基本的,也是丰富的,以中华民族为例,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既有其民族生存史共同建构的基本气质,也有其因地域、历史等人文条件的不同的而区分的个性呈现。

在这样的梳理与检视中,需要尊重文化过程的多样性而避免文化的单一中心主义;要反对“文化虚无”的态度也要避免“文化决定”的简单逻辑;要极端重视和敏锐关注一切技术形式的发展尤其是当代通讯科技、生命技术、环境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时代巨变,同时也要关切和力避“技术取代论”的去人文化立场;文化多样性的结构来自基因层面不同约束关系下的文化粒子链接方式与集合方式。正是在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基因组织中,形成不同区域文化各具表现力的、独特的存在方式,“它既不是普遍的,也不是特殊的,而是一个纯粹简单的具有特性的力”,是一种比人们所能感受到的表面更为深沉的、可识别的文化个性。

《设计》:能介绍—下这个项目目前进展情况吗?具体都完成了哪些工作?

许平:我们在2019年5月24日-25日在浙江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路校区召开第一次发起及筹备工作会议。与会人员包括来自韩国设计振兴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院校机构的代表,会议讨论了项目发起计划,商定2019年11月22日-24日在中国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召开“亚洲设计论坛”暨“ACDG首届工作会议”计划,以及首届“亚洲设计论坛工作坊”工作计划;2019年7月,上述院校在湖南大学举行第二次工作会议;2019年10月,“旧与新——首届亚洲设计论坛工作坊”在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圆满完成;2019年10月23日至24日,“首届亚洲设计论坛暨‘亚洲设计基因在线平台计划工作会议”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召开,原韩国设计振兴院院长李淳寅先生、韩国服装设计师琴基淑女士、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会长田中一雄先生、泰国艺术大学副校长瓦塔纳潘先生、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插画专业负责人邱传美女士、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珠宝学院院长诺曼切瑞先生;澳大利亚《设计史》期刊编委丹尼尔胡帕茨先生等代表各发起机构参加会议,中国美术学院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广西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院校相关研究人员出席了工作会议并进行了内容丰富的现场交流。10月23日,举行了为期一天的主旨论坛,并讨论了草拟中的《亚洲设计文化基因在线计划(ADCG)》(组织路线图);24日举行了为期一天的“首届亚洲设计论坛青年论坛”;同时推出《旧与新——首届亚洲设计论坛工作坊汇报展》,举行开幕式。本次会议还讨论决定下次论坛及工作坊在云南艺术学院举办。

《设计》:能否介绍—下平台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是什么?

许平:从本届开始,每期论坛会议都将形成一个阶段性成果汇总正式出版,并希望这—工作能够连续进行。每期呈现的成果并不要求结论一致,但希望是可供不同国家间贯通检索的信息集成;为此,希望结成一种开放、透明的研究态度,这意味着不同参与国家的文化可理解性、充分透明性,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文化间性。

继上次杭州会议以后,我们又去了云南与内蒙古,最后又回到杭州,都是为了把计划继续向前推动。关于在线平台理论的阐述,在前两次会议上的基础上正在梳理,可以说达到了基础性的共识,但距离解决所有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想,接下来的工作是把在线平台搭建起来。

猜你喜欢

亚洲基因设计
BUBA台灯设计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基因事件
有种设计叫而专
亚洲足球
基因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基因搜索仪
日全食令亚洲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