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内幕 老师出题的苦心与玄机
2020-03-25曾轶峰
曾轶峰
期末考试,如临大敌的,不只是学生。而大部分学生,也只有在考试前一周左右,才会如临大敌。他们不知道,笼罩在老师心头的阴云从出题开始,到交印试卷、监考、改卷、汇总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全流程,从未散去。甚至再往前,在之前的教学周里,通过随堂的小测、平时作业、课堂互动问答等情况,老师已然能够“从一开始,便猜到了结局。”
来看看这位学霸的卷面
来看看这位学霸的卷面
监考的那一天,抱着卷子走进考场的老师,和学生一样,脸上带有从容赴死的表情。看着考场里最后一刻还在临阵磨枪慢慢腾腾迟迟不肯把复习资料交上讲台的学生,又好笑又心疼。拆卷了,老师也像抽奖一样看看考试中心到底抽的是A卷还是B卷。无论抽到A或B,都会对学生说,“你们运气太好了,这次考的是某卷,某卷比较简单。”学生一张张扑克脸,淡漠镇静,因为他们知道“老师的嘴,骗人的鬼”。
考试正式开始,学生用上各自独家的考试法,有按顺序做的,有倒序的,有按照分值从高到低做;还有的仿佛在跟遗忘曲线赛跑,赶紧把考前匆匆一瞥再过十分钟就会忘记的某题答案赶紧写上。考试进行了大约一个小时后,同学们大概把会写的、能写的题都完成了,便开始姿态各异地冥思苦想。有人望着窗外,期待天外飞仙的神助;有人的目光恰巧跟监考老师交汇,惊恐地低下头又是一顿狂写。还有的眼神涣散,身体还在考场,灵魂已经出窍,考试结束后他们八成要在朋友圈里发一条“某某考试,我太南了”。
对老师来说,另一种煎熬从学生或喜悦、或悲怆、或佛系地走出考场那一刻开始了。明明知道接下来几天要挑燈夜战、肩颈酸痛、备受煎熬,但是你依然好想知道这些孩子们考成啥样?他们到底能不能get到凝结了你多少智慧、多少苦心、多少玄机的A/B卷的精妙?
这试题精妙在哪儿?根据学校的管理规定,期末考试的试题必须要出A/B两套试卷。A/B卷之间不能重复,本次考试的试卷与近三年的试卷的重复率不能超过10%。摸着良心说,这是不是一个技术活?!拿英美文学这门课来说,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点就是那些,怎么考才不重复?莎士比亚那么重要,A卷考了,难道B卷不考?所以这必须烧老师的脑,他得变着花儿来出。如果A卷出的是单选题:“_______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B卷就要换成空来填“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_______,是英国_______时期的代表人物。”这是比较初级的A/B卷出题法。比较高级的做法是,某个知识点在A卷里以单选题的形式出,在B卷中可以出在主观题里,诸如此类。但是这么做,真的很烧!脑!稍不注意就会出现混乱。每次组卷我都要闭关一天,营造绝对安静、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环境,同时打开A、B卷两个文档,齐头并进,一气呵成。这就是所谓的凝结了智慧的试题,否则想考察的知识点没能均衡出现在A/B卷,就会造成某份卷子偏难或偏易。
所谓凝结了多少苦心与玄机,在于题型和分值的设计。在我看来,一份绝妙的试题在于它的考点全覆盖和难度呈阶梯状。所以主观题与客观题的比例、基础知识题与批判性思维的开放试题的比例,都需要精心设计。客观题一般是指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判断题、基础知识问答题等题型,它们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观题通常需要学生把知识点融汇贯通并加入自己批判性思考,没有标准答案。这样的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只是考试这一门课的学习情况。客观题好改不好出,主观题好出不好改。选择题的选项设计很考验老师的智慧,要设计干扰项、迷惑项,甚至连正确答案ABCD的顺序也要考虑,因为你不得不防那些考场上采用“全C大法”的学生。出题时,有时候穷尽脑汁后不得以设计了一个被自己蠢哭的选项,你心想这么明显的错误答案,一眼就能排除,算放过学生了。改卷时,你看到还是有学生选这个蠢哭了的选项,你欲哭无泪。
一般水平的学生,客观题正确率在70%以上,主观题答得中规中矩,卷面整洁,都能无悬念通过。为什么无悬念呢?因为这就是老师的苦心啊!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要均衡,客观题过多,学生和老师都无力扭转乾坤。说句大实话,文科考试的主观题,是老师给学生机会,也给自己机会。
讲真,改卷是一件非常枯燥、劳心劳神的事情,如果试题还出得无趣,改起来就更加生无可恋。所以我现在出的主观题中,最后一两题都喜欢设计成开放式的创意问答题。比如《英美文学》课程的最后一题是给出若干个关键词——rainbow(彩虹), grandma(奶奶), Emily Dickinson(艾米莉·狄金森), pop music(流行音乐), Romanticism(浪漫主义), robin(知更鸟), waterfall(瀑布), William Faulkner(威廉·福克纳)……然后要求学生选取其中至少三个关键词用“意识流”的手法来创作一篇不少于150字的微型小说。
这题可以瞎编乱写吗?当然不行,它暗暗考查了好几个知识点:什么是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意识流”创作手法?狄金森、福克纳是谁?什么是浪漫主义?这样的题既能考查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掌握,也能反映他们的英文写作能力、文学素养、创新型思维等。习惯了考前疯狂背一背就来考试的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往往毫无头绪,瞎写尬写,确实很“意识流”。而能力强的学生让你改起来眼前一亮,为他拍手称快。
再例如今年的《中国文化概况》,我出了一道创意问答题和一道脑洞题。创意问答题是“如果你有权利取消某一个中国传统节日,你的选择是什么?请写出详细理由。”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传统考法无非是问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对应的民俗活动是什么。这次考试我希望学生们用反向思维来看看目前的传统节日中哪一个最不受重视以及为什么。
脑洞题是“你是一位儒家弟子,你的邻居是道家师徒,他们一直热衷于炼丹,希望炼出长生不老药。终于,他们成功了,他们忙着庆祝,这颗长生不老药就摆在桌上无人看守,你会怎么做?”虽然是希望学生大开脑洞,也无所谓正确的答案,但实际上确实需要学生理解记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不同,需要他们知道中国道德和伦理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尽情发挥。天哪,这题未免出得太好了吧,我要是学生都会忍不住夸老师“太精彩了”!
然而开始改卷后,才发现那么精彩的题目,学生们答得太无趣了。死记硬背者就把背下来的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一股脑地往上写,管它合不合逻辑。没脑洞可开的保守型学生小心翼翼地写“不,我不会拿走长生不老药,因为孔子教导我们忠孝仁义……”只有大约10%的学生既能结合所学知识又能脑洞大开,例如有的质疑长生不老药是否存在,有的说自己不敢偷药是因为自己身为儒家弟子在当前孔子学院开遍全球的形势下可能会被千夫所指无处可逃,还有的说偷了药打算献给明君要求他好好治理国家让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等等。能改到这样的卷子,老师的肩颈再酸也是开心的。
最怕的,最怕的是那些卷子上一片空白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绝情,也对老师无情!老师并非铁石心肠一心要挂人,不论学生能力高低,只要肯答题,尬写得再离谱,至少也展现了努力思考的过程,老师会多少给一点同情分。啥也不写的同学,你这么硬气是几个意思?开放式的题目怎么可能一个字都写不出来?
现在的大学课程都在注重过程性评价,即不把最后的期末考试作为这门课是否能通过的唯一评判尺度,而要注重考查平时的学习进程。平时成绩的权重从原来的30%提高到40%,有些实践性更强的课程,平时成绩甚至要占到50%。平时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不参与课堂活动,随意缺课,只想考前背一背就过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说了这么多出题、改卷的内幕,是想告诉亲爱的同学们,要做一个会“学习”,而不是会“考试”的学生。因为考试只是检验你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摸着自己的良心想一想,课前是否按照预习提示预习了?该提前阅读的文本或资料是否读完了?上课有认真听讲吗?有认真参与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吗?有跟同学热烈讨论交流吗?认真完成了每一次的课外作业吗?是否及时复习、做课外拓展阅读呢?有没有珍惜老师辅导答疑的机会?在智慧教学越来越深入课堂的形势下,老师有的是办法监控你平时的学习情况。如果平时都做好做到位了,你还怕期末考试?所以请你把学习的功夫花在平时,而不是考前那一周或那一晚,老师绝不想看到你们为准备一门考试“肝”到凌晨三点,养肝护肝在平时啊同学们!
最后以一首改编自张宇的《用心良苦》作结,请同学们也体会一下老师期末考试后的心情吧:
你的脸有几分憔悴
你的眼有残留的泪
你的唇美丽中有疲惫
我用去整夜的时间
想分辨在你潦草的字迹之间
到底分数该不该多给一点
我宁愿看着你写满答卷
尬写得如此离谱
胜过你啥也不写般无情
你说你 不想挂
偏偏不肯认真学习
考完了 交卷了
剩下老师独自面对
卷已改 分已登
用心良苦却成空
我的痛怎么形容
一學期白教你那么多
(作者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