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2020-03-25赖波平
修水县地处赣西北山区,全县总面积450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090,总人口87万。有不少人居住在边远山区,山区群众生存状况表现为“六难”,即行路难、就学难、就医难、耕作难、增收难、娶妻难。修水要与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出路在搬迁。
修水是江西省搬迁扶贫的起源地。从2001年开始实施搬迁扶贫工作,经历了投亲靠友、有土集中、整体移民进城进园三个阶段,至2015年止,共完成了1个乡(原程坊乡,2010年省民政厅已批复撤销程坊乡建制)、7个乡镇的16个行政村、3个乡镇的7个片区村及其它乡镇的1256个自然村的整体搬迁,累计搬迁8.32万余人。2003年和2013年,全国搬迁扶贫交流现场会分别在修水召开。2013年,修水县被列为全国搬迁扶贫工作示范县。
“十三五”以来,国家将易地扶贫搬迁列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修水县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统一部署,在总结以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安居与乐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的原则,采取“两轮驱动”的办法,同时推进安居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一方面,按照老政策组织实施安居工程。改行政村整体搬迁为村民小组整体搬迁,共涉及11个乡镇41个行政村的145个村民小组(其中有11个片区村),搬迁1680户685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11户796人),安置在县城的良瑞、紫竹和金竹三个安置小区,目前正在装修入住。另一方面,按照新政策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全县共建设集中安置点141个(其中县城园区1个,集镇21个,中心村或其它行政村119个),完成搬迁4265户16687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953户10844人,同步搬迁1312户5843人),基本实现了“搬迁一个山头,建设一处新村”的目标。目前建档立卡户入住率100%,己脱贫2756户10320人。
到目前,修水县共计扶贫搬迁10.67万人,迁出地平静,安置地平稳,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得到山区群众的衷心拥护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不少群众称赞:“改革开放以来山区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三件事:一是联产承包,二是税费改革,三是易地搬迁”。2016年3月,江西省搬迁移民扶贫现场会在修水县召开;8月21日,修水县在江西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会上作经验介绍;2017年,杭口镇易地扶贫搬迁专干程扶瑶获评“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10月10日,马坳镇黄溪村总支书记徐万年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出席国家扶贫日“减贫与发展论坛”,并作“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实现后续发展四有目标”的发言。2018年,徐万年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奋进奖”。2019年11月底,国家发改委原副巡视员杨椠带队到修水县对“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全面排查。排查组认为修水的工作可圈可点,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在具体工作中,修水县对标对表上级政策要求,把握建房、配套、搬迁、拆旧、后扶“五个关键”,始终坚守“五道防线”,重点解决“五个问题”:
一、对照脱贫目标,坚守搬迁对象精准的“界线”,解决“对象怎么定”的问题
修水县坚持“先定范围再定人”的原则。首先是确定搬迁区域。将搬迁区域锁定为地处边远、交通出行不便、就医就学困难、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等5类自然村组。其次是确定搬迁对象。按照“一申请、三审定、两公示”的基本程序(即由农户自主申请,经村组、乡镇、县级逐级审查,通过乡村通过乡村两级公示)确定搬迁农户。尽量做到整体搬迁,不能实现整体搬迁的优先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县统一组织编印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指南》、《宣传手册》发放到基层干部和搬迁农户手中。迁出地乡镇做到了“四到户”,即工作人员上门到户、宣传资料发放到户、政策规定宣讲到户、群众疑虑解释到户,把政策原原本本地告诉群众,不夸张,不许愿,做到家喻户曉、人人皆知。不少山区群众说:“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真是好,千万别错过这样的好机会”。在搬迁对象动态调整中,修水县还新增建档立卡搬迁对象2781人,总规模达到10844人。
二、对照政策规定,坚守住房面积标准的“标线”,解决“新房怎么建”的问题
1.分类型安置,落实搬迁去向。坚持集中安置为主,集中安置率达到99.6%。在安置选点上做到“三考虑”,即充分考虑了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考虑了公共设施配套,考虑了群众搬迁后就业空间、产业发展,尽量用好的地方来吸引群众搬迁。根据每户实际情况和发展意愿,采取4种安置路径:一是园区安置。将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尤其已有家庭成员在县城或工业园区打工的农户,引导他们搬到县城园区的鹏宁小区,共167户68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9户409人)。二是集镇安置。对部分具备一技之长、要求留在乡镇生产生活的搬迁农户,在就业机会较多的集镇建点进行安置,共1124户4312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09户3396人)。三是中心村安置。对没有离乡意愿的农户,打破村界,在基础条件较好和公共服务相对完善、具备条件的中心村(或行政村)建点进行安置,共2727户1139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704户6743人)。四是扶贫新居和敬老院安置。对没有建房能力的对象采取兜底安置,建立“扶贫新居”或敬老院,实施“交钥匙”工程,共247户304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41户296人)。
2.高起点规划,留足发展空间。坚持“先规划后建房,没规划不准建”,把好图纸设计关、规划放线关、干部包户关,做到住房和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一是建档立卡户建房。严格执行“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的要求,按照“25、50、75、100、120平米”5种户型,采取“打二建一”的办法,即打两层基础,先建一层住房,预留续建空间。全县搬迁建档立卡人口10844人,建设住房2953套247390平米,人均建房面积为22.81平米。二是同步搬迁户建房。每户占地面积不超过120m2,二层半结构。无论是先建一层的,还是建二层的,项层都统一加盖“人”字形坡顶,形成“黛瓦红线条、白屋灰墙裙”的建筑风格。
3.多方式建房,尊重群众意愿。即采取统规统建、统规代建、统规自建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做到安置选址群众参与选,建房模式群众参与定,建设质量群众参与管。在搬迁入住前,对采取统规统建的安置点,则按照要求由参建方组织项目质量验收;对统规代建、统规自建的安置点,则统一聘请有资质的鉴定单位进行逐房鉴定。所有住房在验收或鉴定合格后才能搬迁入住,确保搬迁群众住上“安全房”“放心房”。
4.高标准配套,改善基础条件。用好、用足信贷资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要求,统筹安排好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就业平台三大建设,统筹考虑卫生室、公共活动场所、文化体育设施、商业服务网点、环卫设施等功能,基本实现“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网络)、“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目标,满足了搬迁户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需求。
三、对照补助政策,坚守控制建房负债的“底线”,解决“资金怎么用”的问题
一是在建房投资上,算好“三本账”。即先按面积算好建房成本账,再算好政策补贴账,最后确定农户自筹账。二是在政策补助上,实行“四享受”。(1)享受上级建房补助。建档立卡户每人2万元;同步搬迁户每人0.8万元。(2)享受拆旧奖励。县级出台优惠政策,从整合资金中安排给予每户拆旧补助1.2万元。(3)享受拆旧工资补助。原有房屋拆除验收后,给予每户折旧工资补助750元。(4)享受房价补贴。部分深度贫困村对象至园区鹏宁小区、渣津镇津怡小区安置的给予房价补贴330元/m2。全县共搬迁2953户建档立卡户,建房总成本24739万元,户均建设成本8.378万元;政策总补助25616万元,户均政策补助8.675万元;户均可节余0.397万元用于发展产业。
四、对照执纪要求,坚守项目资金管理的“红线”,解决“项目怎么管”的问题
1.安置区实行项目化管理。一是严格管理。把好项目管理关。园区采取楼房安置的实行统规统建,执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中心村、行政村采取一户一宅安置的实行统规自建(或统规代建),成立建房理事会,负责质量监管。把好资金管理关。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确保专户专账、专款专用,并落实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的监督责任。对己完成的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项目全面开展了资金结算审计。二是严格督查。2015年10月新设立“城乡一体化办公室”,核定事业编制10名,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专门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每个集中安置点严格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主体、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采取每月一张作战图、每月一次现场推进、每月一次进度通报、每月一次调度会的督查办法,确保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17年以来,共启动约谈3次,有18个乡镇分管领导被约谈,有7个乡镇颁发黄牌警告,通过约谈和倒逼机制推动了工作,有2个约谈乡镇年终还获得了先进单位。
2.迁出区坚持建新拆旧。一是旧房拆除。在审批农户搬迁申请时,同步签订旧房拆除协议。农户搬迁后原有旧房及时组织拆除。截止目前,全县搬迁4265户(其中建档搬迁户2953户),有房2613户(其中建档搬迁户1687户),已拆除2224户(其中建档搬迁户1383户),拆除率为85.1%,拆除面积306978m2。经市级测量建设规模449.98亩。目前增减挂项目完成了施工、土壤检测、竣工测量,正在组织县级初验。二是集约发展。整体搬迁地原则上“三个不安排”,即不再安排基础设施、村庄整治和危房重建等项目。
五、对照脱贫短板,坚守稳定增收脱贫的“主线”,解决“搬后怎么富”的问题
在落实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的基础上,通过产移结合,以产促迁,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让搬迁农户实现“有家业、有就业、有产业”的目标。
1.一点一个服务理事会。一是在日常管理上,每个安置点成立理事会或社区管理服务机构。鉴于搬迁户土地、林地等生产资料仍在原籍村组,管理服务却在安置地的实际,在安置点成立管理理事会,支持建立社区机构,将以“人”为主的服务事项归理事会(或社区)管理、以“地”为主的服务事项归原村委会管理,实行“理事会(社区)管房、管人、管社会事务,原村管林、管地、管惠农补助”的模式。根据安置规模,因地制宜,在安置点建设服务中心或红白喜事堂。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感恩等志智双扶教育,讲好搬迁故事,教育和引导搬迁群众感恩党的好政策。二是在原有利益上,实行“五个不变”,即土地、山林、水面的承包经营权不变,宅基地使用权不变,原有集体资产的收益权不变,强农惠农政策不变,计划生育政策不變,做到“权属随人走,搬迁不失利”。三是在户籍管理上,实行“两可以”。搬迁后,农户既可以办理安置地户口,也可以保留原籍户口。
2.一点一个公益性基地。结合殡葬改革,在50户以上的安置区建立一个公益性墓地(或与安置地合建),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殡葬方式,规范殡葬行为,节约土地,保护环境。
3.一户一个生活小菜园。因地制宣通过流转土地或租赁建立小菜园基地,或在房前屋后建立微菜园、微果园,为每户提供1-2分菜地,解决搬迁户日常吃菜的问题。
4.一户一项脱贫主导产业。组织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直接参与到一些技术性一般、短平快的“桑、茶、林、畜”四大传统产业和光伏产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项目。近两年,全县有2002名搬迁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发放产业直补771.6万元,获得收入872万元。如马坳镇黄溪中心村在农户搬迁后,将迁出地实施土地增减挂项目,采取“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办法,以“公司+专业合作社+搬迁户”的运作模式,引导搬迁户发展蚕桑、茶叶、花卉苗木等产业,16户建档立卡搬迁户通过发展高效产业增收脱贫。黄沙镇汤桥中心村安置点30户建档立卡搬迁户全部参与菊花合作社经营,流转518亩土地打造扶贫产业基地,通过免费提供土地、免费提供种苗、免费技术指导和管理、保底价收购帮扶措施,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搬迁户人均收入达8600元。
5.一户一人稳定就业。修水县采取公益性岗位安排一批、安置点就近安排一批、城区园区安排一批、外出务工输出一批、创业发展带动一批的渠道,多方面解决搬迁贫困户就业问题。近年,举办技能培训229期5233人次。有2273人建档立卡搬迁户到园区、集镇和外出务工,发放交通和培训补贴157.6万元,共获得收入5830万元。公益性岗位安排了搬迁贫困户中的就业困难人员202名。在安置点上或附近建立扶贫加工点20个,帮助312名建档立卡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如大桥镇山口中心村引进迷尔食品有限公司在安置点建立食品加工点,吸纳就业农户50余人,其中搬迁贫困户32人。山口镇上桃中心村引进万事成服饰公司在安置点建立电子、服装加工点,已有35户建档搬迁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政策性最强、难度最大、周期最长的一批。修水县将继续完善相关机制措施,持续推进后续扶持工作,开展感恩教育,强化技能培训,发展致富产业,创造就业机会,确保山区群众能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作者简介:赖波平,修水县人大办公室。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