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黄一白”产业惠及千家万户
2020-03-25黄小林
宁都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罗霄山特困片区县、原中央苏区核心县,版图面积40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万亩,林地面积449万亩,水域面积23万亩,典型的“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为产业扶贫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近年来,全县按照产业扶贫“五个一”扶持模式要求,通过“一领办三参与”,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长短结合的原则,着力推进“五黄一白”(黄椒、黄鸡、黄橙、黄茶、黄酒、乳业)特色产业,累计带动1.8万户贫困户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一、经验做法
创新实施“七统一分”,蔬菜产业迅猛发展。宁都县坚持贯彻落实赣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决策部署,举全县之力发展设施蔬菜。该县从引进优质辣椒品种入手,主打“宁都辣椒”品牌(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注册商标)。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参与务工、返租倒包等多种方式提高产业参与度,实现利益联结深度融合。因为“宁都黄椒”口感好、品相好,质好价廉,迅速占领广东、福建、湖南、上海、浙江、宁夏、四川、湖北、安徽、赣州及周边地区市场,销量和口碑俱佳,形成了半径1000公里左右的重点销售区域。
以“宁都黄椒”为代表的设施蔬菜,通过实施“七统一分”(即统一基地规划、统一建设大棚、统一设施配套、统一政策扶持、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市场销售,分户经营管理)发展模式,在“搭建平台、完善体系、品牌拓展”上持续发力,建立产前选好人、挑好地、搭好棚,产中定好种、控好病、种好菜,产后打好牌、牵好线、卖好菜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三、九个好”服务体系,坚持全产业链、全流程参与、指导、监管,推进蔬菜产业快速、高质、高效发展。截止2019年,全县设施蔬菜覆盖24个乡镇,建有基地83个、面积2万亩;种植户2000余户,其中贫困户320户;带动务工就业10000人,其中贫困人口2000余人。
围绕将宁都打造成赣东南蔬菜集散地和赣南蔬菜产业发展主产区,着力打造“一带一园一区”,即省道448蔬菜产业带、青塘富硒蔬菜产业园、北部乡镇反季节蔬菜示范区。在山东寿光蔬菜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一批大棚蔬菜种植“土专家”纷纷涌现,一批当地菜农因为种植大棚蔬菜鼓起了“钱袋子”,一群稳定的蔬菜种植队伍正在成长,在当地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目前有6个规模大、效益好的合作社(公司),成为带动当地及周边农户就近就業、增收脱贫的强大引擎,全县上下你追我赶,竞相强产业、促脱贫、谋发展蔚然成风。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黄鸡产业蓬勃发展。“宁都黄鸡”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是国家原产地保护标志。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养殖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养殖户”“饲料经销户+农户”等方式,公司(合作社)、饲料经销户与贫困户签订合同或协议。通过统一提供鸡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药品、统一提供技术支持、统一提供收购订单,由贫困户“分户养殖”,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贫益贫效果较为明显。截止2019年底,宁都黄鸡养殖规模达9000万羽,联结带动贫困户5680户,户均年增收约1.2万元。现有黄鸡生产经营企业21家,其中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有黄鸡专业合作社54家,其中1家是部级示范专业合作社,3家是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全县22个乡镇(除禁养区东韶、肖田乡)联结规模(3000羽以上)养殖户3160户,其中万羽规模以上的养殖专业户1506户,其中贫困户376户,参与产业、带动就业2万余人,辐射带动赣州市石城县、于都县、瑞金市、抚州市广昌县、吉安市等周边县市农户养殖。
实施千家万户模式,脐橙产业快速发展。2002年,出台《关于加快脐橙产业发展的决定》,制定资金补助等鼓励措施,通过干部引领、能人带动、部门联动、市场推动,脐橙产业发展迅速。由于价格连年攀升,脐橙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当家树”、农村“致富树”、农民“摇钱树”,千家万户从中受益。截止2019年底,全县种植脐橙21万亩,总产量15.41万吨,产值近10亿元;种植户7128户,其中贫困户直接种植脐橙1149户2.1万亩,户均年增收约1万元以上;带动务工就业2.8万人,其中贫困户3736人。种植规模超过1万亩的乡镇有7个,连片种植规模在3000亩以上的基地有9个。同时,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原则,一手抓开发,一手抓生态,按照“山顶戴帽、山腰种果、山脚穿裙”的生态开发模式,应用“树项灯、树上板、树脚螨、树底管”生态栽培集成新技术,运用“有机肥改良土壤、假植大苗上山、以产定量施肥、水肥一体化、简约整形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新观念进行经营管理,完善病虫防控体系,监测防控柑橘木虱的发生变化,柑橘黄龙病的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注重上下“产业链”,形成了集生产、保鲜、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突出地域特色,黄茶、黄酒产业稳步发展。黄茶产业,全县茶叶品种均为无性系良种茶苗,有外地引进的黄金茶、中茶108、浙农113、浙农117、迎霜等,有本地获得国家级名茶称号的小布岩茶、大沽白毫、武华云雾、韶琳毛峰、小布茗茶等。截止2019年底,全县种植规模达3.7万亩,联结带动贫困户533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0.3万元。黄酒产业,宁都黄酒俗名“关生酒”“三甲酒”,因其发源于三道村,选用了优质糯米、天然山泉水和“宁氏酒饼”三种关键作料,色、香、味“三绝”,借喻古代科考“三甲”之命名为“三甲酒”,主要产于固村镇。2019年,该镇共有酿造“三甲酒”的现代化生产工厂(公司)2家,作坊(门店)87个,自产自销农户2700多户,全年出产固村“三甲酒”4500多吨,年产值超5000多万元,带动贫困户创业145户432人,就业193户765人,贫困户230户904人实现脱贫致富。
实施“三产”融合,新兴乳业加快发展。2017年,全县引进集奶牛养殖、现代农业种植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蒙山乳业(江西牧场)项目,项目总投资6亿元,目前已投入4亿元。在宁都县石上镇城头村建设中心养殖区400亩,种植、养殖及旅游面积5000亩。目前已完成蒙山牧场一期工程,建成存栏进口奶牛2000头的牛舍,建成占地1.46万平方米的干草棚、分类精料库等附属建筑。同时配套建成牛床、牧场防疫、污水处理系统、道路、管网等项目,生产、运输、水电等设施完善,现存栏奶牛约1000头,日产奶量18吨。旅游参观大厅、牧场广场己投入使用。二期工程正加速推进。牧场征租城头村267户950名农户5400亩土地,户均年增收0.8万元;带动32户农户就近就业(其中贫困户8户),户均年增收1.1万元;该牧场还投入13万元为周边群众200余户接通了自来水,发挥了社会扶贫效应。
凸显带贫益贫,促进产业多元发展。油茶产业,全县油茶产业种植规模18万亩,年产茶油100万公斤,产值8000多万元,联结带动贫困户2178户,户均年增收1650元。全县1700亩以上的油茶基地4个,100-300亩的大户有近百户。白莲产业,种植规模达8万亩,主要分布在石上、会同、湛田、田埠、固村等乡镇,联结带动贫困户6844户,户均年增收0.7万元。该产业具有见效快、周期短、效益好的特点,能够带动贫困户快速增收。烟叶产业,种植规模达0.8万亩,主要分布在长胜、黄陂、固村等13个乡镇82个村,联结带动贫困户549户,户均年增收0.6万元。每个烟叶发展村平均可得到奖励3.8万元,较好地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二、几点启示
发动千家万户是特色。宁都产业扶贫最大的特色就是发动千家万户,让尽可能多的贫困户参与到产业中来。该县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措施,提供启动资金贴息贷款,让贫困户起好步。通过政府引导、致富带头人引领、产业扶贫基地联结、合作社抱团等方式,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務,及时提供后续资金、技术、市场营销等措施,扶上马、送一程,让利于民,服务为民,让千家万户通过自主发展产业、参与产业环节等获益增收。
选准产业是前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宁都县产业发展现状,出台《全县“十三五”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提出了产业发展目标,明确了发展任务。根据气候环境、种养习惯、技术基础,2019年,进一步明确了重点发展“五黄一白”特色产业,把各项产业发展任务具体落实到了相关乡镇,各乡镇因地制宜抓好落实,搭建好产业发展的框架。
加强合作社建设是关键。充分发挥合作社作用,提高贫困户入社率。充分发挥合作社组织生产管理、产品销售、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作用,不断提高贫困户参与度和获得感。同时对合作社进行动态监测,不断完善制度,规范运行管理。
贫困户受益是根本。2016-2019年,全县共建有产业扶贫基地191个,实施扶贫项目342个,投入资金2.79亿元,其中财政资金1.11亿元,信贷资金1.68亿元。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04个,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352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人才准备。产业扶贫基地尽量联结带动贫困户,建立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联结台账,防止扶大户、垒大户、虚假分红。连续出台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补助等政策文件,鼓励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降低了产业奖补的门槛,扩大产业奖补覆盖面,奖补封顶上限由3000元提高到1万元,鼓励贫困户参与产业。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不仅获得了奖补、分红,更重要的是习得了一门终身受益、可以摆脱贫困的生产技能。通过参与生产、管理、销售、抵抗市场风险等环节,既增强了自主参与生产的意识,提高了融入市场的能力,更增强了自身“造血”的能力,浓厚了勤劳致富的氛围。
作者简介:黄小林,宁都县精准扶贫办。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