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转业军人的乡情乡音
2020-03-25黄从周陈焕梁曾昊
黄从周 陈焕梁 曾昊
常与青山白云作伴、吃住劳作在田间村头的张学敏,自从被泰和县委组织部选派到泰和县上圯乡北坑村担任村第一书记以来,俨然就是北坑村一村民。当兵十八年,正营职转业军人出身的他,迅速转换角色和工作方式,不仅发挥着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信念、责任和担当,成了优秀的驻村“第一书记”,还变身成了村民贴心而亲切的“老大哥”。
北坑村为上圯乡“十三五”贫困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3亩,山地面积1.1万亩。村小组7个,总户数154户679人。主要收入来源依靠外出务工和少部分油茶、毛竹种植。现有贫困户18户49人,其中:因病致贫7户16人,因残致贫6户15人,因年老、纯女户缺劳力3户11人,因缺资金致贫2户7人。2014年已脱贫1户3人,2016年已脱贫6户20人,2017年已脱贫7户20人,2019年已脱贫4户6人,目前北坑村贫困户己全部脱贫。
一心想着给村民办好事、实事,日夜思考琢磨北坑村的发展规划,反复研究如何让全体村民过上幸福日子……张学敏已经把村里当成了家,把村民的脱贫致富,当成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他的认真和负责、热心和勤奋,让他俨然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北坑村人。而如今,村子美了,路灯亮了,道路宽了,新房盖了,钱包鼓了,张学敏看在眼里,心里乐得却比谁都甜。
张学敏觉得,精准扶贫,就是要找准切入点,落实好帮扶措施,根据每户结对家庭不同致贫原因和合理诉求,帮助制定帮扶规划,落实具体扶贫措施,吃透相关扶贫政策,积极争取项目、技术等方面支持,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张学敏和村两委干部申请了本村七组道路硬化项目,项目资金15万元,用于硬化七組至码头道路;申请本村二、三组会车道建设项目,项目资金5万元,用于二、三组建设会车道;通码头道路硬化和会车道建设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申请北坑村“两不愁三保障”9.2万元项目,用于贫困户改房、改厕和入户路硬化;经过项目实施,全村贫困户基础设施面貌得到很大改善。
张学敏深深领悟到这一点,他针对村里贫困户不同的情况,制定了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让贫困户一个不落、一个不留,切实把自己的力量和组织的关怀送到困难群众的心中。
村民陈启明,遭遇车祸后半边麻痛,原本他和几兄弟住在土坯房里,连墙都没钱粉刷。为解决陈启明的困难,张学敏和村两委为他选了一块地基,建起了一层新房,然后把钥匙交到了陈启明手中。而如今,陈启明坐在墙壁刷白、两间卧室、一个厅堂、一个厨房、安装了自来水、建了卫生厕的新房里,露出了满足的笑容。文化不高的陈启明,亲笔书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精准扶贫摘穷帽”;下联是“沐浴党恩住新房”,横批是“出入平安”,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
张学敏告诉记者,让村民多一份收入、多一种选择,不放过每个扶贫项目。贫困户不但可以在园区务工,月收入1000-3000元,还可享受贴息贷款入股这个项目,每年得到分红。本村蜜蜂养殖项目,项目资金4万元;山羊养殖项目,项目资金10万元,两个项目已分红两年,剩余资金5.83万元,用于发展生产。2019年,北坑村购买蜜蜂97箱,分发给贫困户散养。退伍军人李祚茂,身体较差,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他养了6箱蜜蜂,每箱每年有500多元收入。在张学敏和村干部的帮助下,李祚茂准备扩大养殖规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学敏的为人处世和工作态度让村民看到了希望,也赢得了口碑。
北坑村村支书熊海芹告诉记者,张学敏通过与乡镇干部交流、找村党员群众代表座谈、入村入户走访、深入田间地头问计于民、实地查看学校社区建设,研究制定了“北坑村建设发展规划”、“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的意见”,为村建设规划了发展方向、理清了发展思路。2019年,村里开发扶贫专岗7个,缓解了贫困户的经济压力。村里为在省外务工6位贫困户发放了交通补贴;为18户贫困户政府资助兜底购买人均260元/年的医保和人均100元的大病补充保险;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安居工程4户,已全部完成建设。
“我以前是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是我的职责所在,退伍不退志,而如今,我驻村在北坑村,扎根基层,那么北坑村就是我的坚守阵地,这里的村民我要竭尽全力去保护,这里的发展我也要竭尽全力!”谈起驻村感受,张学敏“秒变”军人的严肃,深情地说。
一项项计划有条不紊推进,一个个设想变成了现实,张学敏成功地带着北坑村一步步走出贫穷,他俯下身子,走田间,爬山头,寻穷根,找出路,北坑村群众看到的是“第一书记”的乡村坚守,是一位党员干部的恪守尽职和无私奉献!
作者简介:黄从周,泰和县电视台;陈焕梁,泰和县上圮乡人民政府;曾昊,泰和县电视台。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