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的防治现状与策略
2020-03-25杨亚丽
杨亚丽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生产管理方式以及生产技术更加科学化、现代化、高效化。玉米的种植在农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玉米病虫害是影响其产量以及质量的主要因素,加强对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对农业发展有关键性的意义。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治策略
在农业技术水平不断上升,耕作模式不断创新的条件下,玉米生产朝着规模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同时也使得病虫害问题越发严重。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包括大斑病、青枯病、褐斑病等,常见的虫害包括玉米螟、玉米红蜘蛛、地老虎等。在玉米的整个生长周期中,能够造成不良影响的病虫害多种多样,并且不同生长时期存在差异。因此,要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提高种植效果。
1 玉米常见病虫害种类
1.1 青枯病
青枯病是一種蔓延速度较快的病害,会使玉米发生严重减产。该病主要危害玉米的茎部或根部,在玉米成熟期的发生率较高,患病后的玉米叶片枯萎,根部萎缩,情况严重的会发生死亡。
1.2 小斑病、大斑病
小斑病和大斑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需要重点防控的病害。大斑病通常发生在玉米生长至60厘米左右时,最先受危害的部位为玉米基部叶端,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危害会蔓延至枝干并不断扩散,包括叶鞘和苞叶,如果病情严重,会扩散至整个玉米植株。在发病初期,玉米叶片上会出现斑点,但数量较少,颜色呈灰色。病情加重、蔓延后,病变部位均有斑点出现,并且数量逐渐增多。小斑病在发病早期症状与大斑病类似,但斑点较小,颜色呈褐色,随着病情加重,斑点会产生同心轮纹,形状发生改变,多为椭圆形。
2 玉米病虫害的防治现状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问题,所以出现了环境植被减少,废水排放量超标等情况,使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在此种自然平衡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玉米的病虫害也更加严重。在过去的很多年中,使用化学制剂防治玉米病虫害是主要手段,此过程也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气候条件会影响玉米病虫害的发生,需要在防治过程中加以考虑,例如夏季时温、湿度较高,病虫害的发生率也较高。如果四季采用相同的防治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病虫害的威胁。目前,仍有大部分地区的农户对现代农业的接受度不高,生产模式和病害防治方式都沿用传统的方式,根据经验进行,缺少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支持。尤其是在田间管理、配置以及肥料的应用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率以及防治难度。此外,农户的病虫害防治意识薄弱,缺乏预防观念,通常都在病虫害发生后开展整治,导致病虫害治理不彻底。
3 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3.1 科学化种植管理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玉米的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同时玉米的病虫害造成的减产也随之增加,其中为了有效地保障玉米的产量,应提高玉米种植管理,坚持科学化管理模式。许多玉米的病虫害发病早期就会造成大量减产,严重影响了种植户的经济收益。因此,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对策应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核心思想,将病虫害可能造成的减产风险控制在最低。在种植玉米前应该对种植地进行科学化灭虫、杀菌,避免因为土地中的病虫病菌造成发病;种植过程中定期为玉米喷洒无公害的杀毒杀菌药剂,在不影响玉米商品价值与品质的同时将病虫害的发病率控制在最低;定期对玉米田进行病虫害观察,保证可以第一时间发现病虫害,针对玉米的发病种类选择治疗或清除,避免病虫害大面积扩散造成更多的减产。
3.2 重大玉米病虫害针对性防治
3.2.1 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疾病,不仅会造成玉米的大量减产,还会严重影响玉米商品价值,造成种植户经济损失。玉米大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低洼处种植的玉米发病率明显增高,选择大面积种植地点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低洼区域。同时玉米种植密度过大、连作都会造成发病率增加。针对玉米大斑病的发病特性,首先避免低洼处种植玉米,然后在种植过程中选择适宜种植地的玉米种子,避免连作,合理调控玉米的种植密度。玉米生长发育期间保证科学的水肥管理,定期除草,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无公害农药喷洒,根据实际情况调控农药喷洒的频率。在玉米收获后,应对玉米田内的秸秆进行科学化清理,避免燃烧秸秆,严重污染大气环境,坚持做到深耕农田,保证次年玉米种植。
3.2.2 玉米螟 我国常见的玉米虫害,能够造成玉米的大幅减产,降低玉米的商品价值。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对玉米螟进行重点防治。玉米种植前选择适合土壤、气候以及地势等当地情况的玉米种子进行播种,玉米在收获后将秸秆还田并进行深耕。科学轮作也可有效减少玉米螟的数量。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适当使用药物进行玉米螟的预防,常见的药物有白僵菌粉、辛硫磷乳油、氯氰菊酯以及氧化乐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