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服务实体能力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2020-03-25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实体商业银行

当前,全球疫情加速蔓延势头还在持续,国内疫情防控相对稳定。这次疫情对全球经济、金融乃至全球治理体系、地缘政治格局带来的冲击巨大。金融是经济的镜像反映。经济下行压力叠加疫情影响,将通过各种途径传导至金融体系,对银行流动性管理、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更加精准、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提升银行竞争力和资产质量,强化内涵式发展。同时,平衡好防范金融风险与银行发展的辩证关系,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是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基础,要更加注重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简析

(一)实体经济运行情况

当前,我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方面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各类经济指标从二季度开始已经出现边际改善。三季度我国GDP 增速进一步回升至4.9%,经济增长呈现逐季向好、持续回升的趋势。在经历了疫情期间一季度大幅收缩后,二季度随着国内疫情逐渐稳定,经济活动开始恢复,生产供给的回升快于总需求。前三季度GDP 累计增速0.7%,预计四季度将延续增长趋势,全年经济增速在1%~2%左右。在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经济格局的推动下,我国将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唯一正增长的国家。

从总需求看,驱动三季度增长的主要是汽车类消费+房地产与基建投资+出口。未来趋势上,汽车消费继续大幅增长空间不大,房地产处于销售去化周期,房企融资从紧,使得房企投资继续保持当前增速有一定的压力,基建投资受制于地方融资约束,新基建由于整体规模较小,限制了对基建投资整体推动作用,出口在中长期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当前工业产能利用率已接近去年同期,说明生产恢复已基本完成,因此生产供给快速反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不断下降,经济主导因素将从供给转向需求,特别是国内消费与投资需求等内循环驱动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意义更为重要,国内需求将成为决定我国未来经济走势的决定因素。考虑到未来总需求面临的增长限制与外部不确定性,对经济增长的未来预期仍需保持谨慎,不宜对当前经济数据过度乐观。

(二)金融风险整体情况

近年来,经过持续治理,我国在降低金融杠杆率、化解流动性风险、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房地产泡沫风险、影子银行风险以及整治金融乱象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疫情之前,我国金融风险已趋于收敛,这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新冠疫情暴发后,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更加复杂多变,防范金融风险面临新的挑战。疫情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重大考验,疫情加剧企业经营困难,对于银行业而言,部分客户经营困难导致贷款逾期和违约情况增多,不良贷款有一定上升压力,最终可能影响我国金融稳定,导致严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此外,疫情引发股市、债市大幅波动,使得金融市场稳定面临更大压力。因此,必须高度警惕,保持战略定力,坚决遏制各类风险反弹回潮,妥善处理和应对新出现的问题与挑战。

二、服务实体经济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

今年“两会”对全年工作进行了部署,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加强逆周期调节,坚持总量政策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全力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适应各类市场主体需要,着力打通货币传导的各种堵点,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结构,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信用贷款、制造业贷款比重。

(一)银行业应发挥更大作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当前正处于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走出债务周期、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唯一出路。在旧有驱动因素减弱导致经济增速放缓、金融债务风险积累的情形下,商业银行应当深刻理解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坚持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寻找新的业务领域和机遇,包括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信贷和投资机会,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基础设施建设,高成长性的民营和小微企业,过剩产业和政府平台债务风险化解,新冠肺炎疫情催生的新行业快速发展等。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资金提供者的角色,并且在信贷投放方面以“量大价低”的方式支持着重大民生领域和经济薄弱环节。在当前全面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加大逆周期调节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所发挥的信贷投放角色将更为重要。发挥商业银行的政策传导作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政策协调与金融体制形成合力,对于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服务实体经济是根本,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保障

金融业的宗旨是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也是金融立业之本。在经济运行体系中,实体经济实现供给需求平衡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实体经济运行畅通,是整个经济体系趋向稳态的前提。如果实体经济出现结构问题,则整个容易出现经济失衡,积聚金融风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商业银行应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突破口,在支持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更加均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贯彻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商业银行应转变以往冲规模、重外延的发展模式,转为质量优先、效率至上的内涵式发展思路。强化商业银行服务意识,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价值和利润。商业银行要加快经营模式转变,做优主业,做精专业,下沉服务重心,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等的金融服务,建设普惠金融体系,推进金融精准扶贫。总之,深化改革商业银行服务供给端,有效对接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是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控金融风险的根本途径。

(三)要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

支持实体经济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目标、方向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商业银行不能脱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孤立地理解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政策措施,不能将支持实体经济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割裂开来,不能为了防风险而防风险,也不能为了防范短期风险而抛开经济长期发展大局,要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机制创新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商业银行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上发挥更好的作用,深化改革开放是根本途径,只有不断推进金融领域改革与开放,才能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控金融风险。

三、今年以来的经济金融政策

一季度疫情极为严峻,政治局会议强调对经济形势困难的判断,提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认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因此对疫情前考虑的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没有具体设定今年增长目标。事实上,今年只要GDP 增长1%,就相当于2010年GDP 总量的1.9 倍,人均收入如果增长1.75%,就可以实现预期目标。因此,没有增长具体要求与完成或接近完成翻一番的预期目标并不矛盾。二季度以来,经济形势持续好转,今年前三季度GDP 累计增速已达到0.7%,因此全年基本接近实现GDP 总量比2010 年翻一番的目标。

(一)“六稳”“六保”是今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

中央是在2018 年7 月首次提出“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当时的背景是,外部中美贸易争端加剧,国内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稳中有忧。今年4 月17日,在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的背景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任务,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这是当前国内需求回升缓慢、海外市场面临持续压力、我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严峻变化的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今年政府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在扎实做好“六稳”的基础上,形成了“六稳”加“六保”的工作框架。守住“六保”底线,是今年经济工作最重要的要求和基准,是积极主动的防范战略安排。

(二)逆周期调控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强

财政政策方面,预算内财政赤字从去年的2.8%扩大至3.6%,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 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主要是支持抗疫,包括小微企业税费、五险一金减免、失业救济、贷款贴息等。今年将继续下调增值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 亿元。前期出台的6 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

货币政策方面,与美国基准利率最终降到0、开启无限的新一轮量宽相比,我国货币政策整体相对克制,尤其是政策利率的调整。一季度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主要集中在数量型工具的使用,包括一次全面与两次面向中小银行等机构的定向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稳定流动性。逆回购、MLF 等政策利率在年后仅有一次20BP 幅度的调整,这实际上是在货币市场利率持续处于低位情形下的调整。1年期与5 年期的LPR 在今年以来下调了两次,合计下调幅度分别为30BP 与15BP。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稳健基调的货币政策将会增加灵活适度性,货币政策在数量与价格层面的调控空间将会扩大,通过LPR 机制政策利率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行调整将会变得明显,为降低企业成本、专项再贷款定向纾困中小企业、普惠金融服务特别国债、专项债发行等提供支持。

社会融资方面,表内信贷、企业债券、政府债券融资占比进一步提高,非标融资占比继续收窄。在一季度GDP 下降6.8%的情况下,社会融资规模与名义GDP 同比增速之差将扩大至近年来的高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因此非常时期的社融增速不会拘泥于以往社融高于名义GDP 增速约为2 个百分点的经验性约束,未来实现“六稳”“六保”需要货币融资条件进一步增加灵活调整的空间。

(三)疫情后金融监管进一步强化对风险的预判与管理

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部署,2020 年是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从近年来的金融监管演进情况看,2018 年我国制订了金融风险防范的总体攻坚战行动方案,开始落实各项工作举措,已实现良好开局;2019 年承上启下,全面、纵深推进各项任务部署;2020 年是攻坚战收官之年,力争从基本完成风险治标逐步向治本过渡,完成攻坚战的既定任务。面对疫情可能引发出新的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的思路应当是,坚持应对风险要走在市场曲线前面。在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不确定条件下,要增强对市场的预判性,理解市场预期,把握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有效平衡,提高金融监管与金融机构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具体措施包括有效应对银行不良资产反弹、多种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依法依规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持之以恒整治影子银行、推动互联网金融风险市场出清、严厉打击金融腐败和违法犯罪等。

四、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几点思考

(一)做好货币政策传导,防止资金脱实向虚

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经营面临更多压力,商业银行加大了金融定向支持力度,通过创新工具积极引导资金直达实体经济,避免脱实向虚。年初以来,央行在结构上加大了定向调控、精准滴灌力度,向中小银行提供3000 亿抗疫专项再贷款,增加商业银行定向投放规模,此后加大支持复工复产的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增加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5000 亿,向中小银行增加1 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创设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定向工具,一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400 亿,二是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4000 亿。对于大型银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融资成本方面,进一步通过LPR 机制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利用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发放小微企业无担保信用贷款、减少银行收费等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此外,疫情之下,银行响应国家政策,进一步加大了为实体经济减负力度,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前三季度银行向实体让利1.1 万亿,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明显加大,预计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约1.5 万亿元,基本可以达到年初对银行业让利实体经济的规模要求。疫情带来了诸多困难,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商银行坚定不移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支持,加强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扩大民营企业精准服务、拓展供应链融资系统,创新新动能金融服务。

(二)优化体制机制,提升金融供给

我国经济当前正处于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走出债务周期、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唯一出路。从政策层面看,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解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资金问题。近期,中央关于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大中小合理分工的银行机构体系,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目前我国融资结构仍然是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占据主体,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体系在融资结构中的占比和重要性会逐渐增加。商业银行发挥资金、客户、信息渠道等经营优势,优化体制机制,提升金融供给,强化综合化经营能力。从工商银行对公综合服务架构的建设思路来看,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在集团层面上,顺应集团综合化经营趋势,加快形成可为客户提供覆盖境内外、横跨货币和资本市场的全产品金融服务的能力;二是在银行内部,加强商投联动,以客户为中心,提升一站式服务体验,打造开放互联的对公金融服务生态圈,通过集团挖潜实现内生有机发展,提升客户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公前台竞争力。

(三)丰富金融服务工具箱,增强全口径融资能力

我国宏观债务积累、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商业银行单一的信贷融资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要求。当前企业客户的金融需求也已经从单一的信贷业务拓展为综合化、多元化、个性化的表内外、境内外金融服务,传统商行业务难以有效满足客户日益提高的金融服务需求。商业银行应进一步丰富金融服务工具,满足多元化融资需求,实现商行传统与创新业务有效互动与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价值挖掘和要素整合的优势,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加大对国家区域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小微和民营金融服务,发挥服务新经济的更大动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支持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为实体经济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近年来,工商银行通过强化整体有效联动,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以同一客户有机对接和跟进N 个产品服务,实现信贷、债券、股权、投顾、租赁等对公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与有效互动。

(四)下沉服务重心,支持稳企业保就业

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是2019 年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大银行首次提出的要求。服务重心下沉,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大服务三农力度,二是服务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当前,大企业大项目资金供给过剩,而三农和普惠金融领域,市场主体庞大,正规、优惠、便捷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大型银行应发挥头雁的作用,坚持商业性与社会性有机结合,切实改变过度追求大企业客户开展业务的现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在业务体系、机构网点、产品服务等方面采取进一步措施,并充分应用数字技术,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和“三农经济”和个人客户的支持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转型与变革。中小企业产生我国60%的GDP,解决和吸纳我国近80%的就业。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很大,中小企业保持稳定是实现“六稳”“六保”的重要微观基础。疫情当下,商业银行应当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纾困支持。从工商银行的经验来看,就是通过实行“重点突破,梯次发展”的区域布局,推进小微信贷产品体系建设与区域产品创新,规范小微专营机制,完善专营模式,切实提升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效能,逐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五)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应成为风控有效、合规有力的金融机构,全面落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实施方案,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找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从客户、机构、业务三个维度,把好新增准入、存量化解、不良处置三道关口,依托夯实基础管理、强化从严治贷、提升信贷经营能力三大支柱,实现资产质量持续改善。要突出抓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房地产、高负债企业、线上融资、代理投资、境外融资、疫情相关等领域的风险管控,确保相关业务尤其是发展较快业务的资产质量经得起周期考验。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正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跨越。商业银行应从战略上重视并加强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度与有效性,以客户为中心,整合资源优势,提升服务实体能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经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实体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跨境并购金融风险的应对策略
实体书店步入复兴期?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房地产去库存与金融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