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2020-03-24包懿红

基础教育(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感受回归激发

包懿红

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生活与数学中表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关键词:生活化;感受;实践;激发;回归

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数学生活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

例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在出发之前好有个预算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再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课前谈话引入,老师会问:小朋友,你们来学校的时候是自己来的吧,上学的路上车辆很多,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请看这里有一段路很繁华,车辆也特别多,看看都有什么车呢? 出示:面包车、小汽车、大客车的课件。

师:在1分钟内从这经过的这三种车各有多少辆呢?你记住了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帮我记录下来吗?从而引出“统计”这一新知识。

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

又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凑整、取整”。比如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274+(2+98),而对276-98=?既可以276-98=276-100+2,也可以276-98=100-98+176。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经验相联系的。妈妈买饮水机用了276元,买了一件衣服用了98元,问一共用了多少钱?如果衣服用了100元,就用了276+100,可衣服比100元少了2元,所以要276+100-2;或者妈妈带了276元,买东西用了98元,还剩多少钱?妈妈可能会拿一张百元钞票,而留下176元,付了98 元,应找回2元,所以有276-98=100-98+176=178元。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的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稗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留心观察,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印证和补充,又是一种对生活的适应。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

如在教学应用题:第一题“参观科技馆成人的人数是儿童的2倍,如果一共有456人参观,儿童有多少人?”学生想都不想,马上用456÷2=228(人),求出儿童有228人。我说你们求出儿童的人数不就和成人的一样多了吗?可题意里告诉我们“成人的人数是儿童的2倍”,说明你们求出的结果是错误的,再好好想想。第二题“三(1)班有40名同学去划船。天气炎热,本店搞活动,买4送1。如果每人都吃1支冰淇淋,只需买多少支?”学生很快用40÷4=10(支)40+10=50(支),后来我又提醒他们,只有40人,买50支,不是太浪费了吗?再動动脑筋。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数学终究回归生活空间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周长之后,我让学生测量一下本班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各自的周长。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小燕.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 上海教育科研.2015(12)

[2]张明. 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鲜活——关于小学数学概念数学生活化的探索(J)河南教育。2001(12)

猜你喜欢

感受回归激发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感受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