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夏大学对贵州文化教育的贡献和影响

2020-03-24史继忠

贵州文史丛刊 2020年1期

史继忠

摘 要:大夏大学迁到贵州最早,在黔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各院系成绩斐然,尤以理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最为显著,对贵州教育、文化多有贡献,最大的影响是促成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和国立贵州大学的建立。

关键词:大夏大学 王伯群 贵州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0)01-87-93

《贵州文史丛刊》2019年第二期发表了华东师范大学汤涛先生的《“大夏先生”王伯群》1,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王伯群与大夏大学。大夏大学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而创办大夏大学,苦心经营大夏大学二十年的王伯群是贵州人。此文有深度而且接地气,读后很受启发。抗日战争期间,大夏大学迁到贵阳,在贵州前后九年(1938—1946),不但在战乱的环境中坚持办学,而且对贵州文化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不可讳言,由于思想观念的局限和对大夏大学的研究不深入,过去只把大夏大学作为抗战时期内迁高等学校看待,概略地记述了这段历史,没有深入研究大夏大学在黔期间的意义和作用,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流水式”的迁移。本文从另一角度研究大夏大学,着重论述大夏大学迁黔对贵州文化教育的贡献和影响,并对王伯群其人其事作出新的评价。

王伯群(1885—1944),名文选,伯群其字,以字行,光绪十一年(1885)生于贵州兴义县景家屯。二十九年(1903)就读于兴义笔山书院,从姚茫父先生习经史与文字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贵州巡抚林绍年奏请派留学生出国,王伯群以公费生留学日本,是贵州第一批留日学生。先入弘文学院补习日文,继入日本中央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毕业后在该校研究院深造,经济学基础深厚。在日本参加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后回国参加辛亥革命,在上海创办《大共和日报》,又参与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元老。民国四年(1915)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组织“筹安会”拟复辟帝制,梁启超、蔡锷约集王伯群、戴戡、汤觉顿、蹇念益、陈国祥等人在天津开会,密谋举兵反袁,被称为“天津会议七君子”。嗣后,蔡锷到云南发动“护国运动”,王伯群回贵州促使刘显世反袁,云南起义、贵州独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护国战争,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民国六年(1917),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孙中山举起护法的旗帜,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任命王伯群为交通部长。民国十三年(1924),王伯群在上海创办私立大夏大学。民国十六年(1927),北伐军占领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任命王伯群为交通部长,兼交通大学校长和招商局监督。王伯群在交通部长任内,建树良多。首先接收邮政总局,统一全国邮政,创办邮政储金汇业局。将外国人经办的电信局收归国有,统一管理全国电报、电话和无线电,建立真茹国际大电台和国际电信局,开设南京、上海、武汉、青岛等市内电话。设立航空管理处,与美国合办中国航空公司,与德国合办欧亚航空公司。民国二十一年(1932)辞去交通部长职务,仅保留国民政府委员的空衔,专心办学,直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逝世。1

以往为王伯群立传,都把他作为一个政治人物看待,着重写他在辛亥革命、护国护法的功勋,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的建树,稍带提到创办大夏大学的事。公允地说,王伯群虽是国民政府要员,但在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中,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担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期间所作所为均有利于国计民生,从未参与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活动。前半生的政治生涯仅二十余年。他的后半生,从1924年创办大夏大学开始到1944年逝世,也是二十年,在此期间,除担任大夏大学董事长和校长而外,还执掌交通大学和上海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可惜我们至今未掌握在交通大学和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的资料。他创办的私立大夏大学与私立复旦大学齐名,被誉为“东方哥伦比亚大学”,而交通大学一直是中国名校。他功勋卓著,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家。王伯群学养深厚,既从文化大师姚茫父习经史和文字学,又在日本学习近代科学文化,可谓是学兼中西。他在日本受过七年高等教育,又精通政治、经济、文化,对办大学及系科设置有深切了解。他是一个有理论有实践的经济学家,善于资金运作,加之他的社会地位和各种社会关系,所以能筹集大量资金在上海创办私立大学。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民主革命者,思想开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致使大厦大学人才荟萃,名师众多。

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日本侵略中国,不仅仅要占领我国的大好河山,掠夺我国丰富的资源,奴役四万万五千万同胞,而且妄图使我们“亡国灭种”,消灭中国文化和民族意识,彻底征服中华民族。为了不让我国的文化教育遭到破坏、践踏,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延续中国的文脉,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大批学校、文化机关纷纷内迁,迁往西南和西北,出现了一次波澜壮阔的“文化西迁”,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悲壮而又充满奋发、不屈精神的文化大搬迁。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人們”,含着眼泪,扛着行李,扶老携幼,搬运大量图书仪器、文物,风尘仆仆地奔向西南和西北。抗战期间,迁到贵州的有上海私立大夏大学、杭州的国立浙江大学和之江大学工学院、河北的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长沙的国立湘雅医学院、江西的国立中正医学院、桂林的国立广西大学和国立桂林师范学院,还有在南京等地的若干军事院校及外地的国立中学。

大夏大学于1937年由上海迁来,是迁到贵州最早、在贵州时间最长的大学。比国立湘雅医学院早一年,比国立浙江大学和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早两年。在此之前贵州尚无高等教育,高中毕业生都到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求学。民国十六年(1927),贵州省主席周西成为了保留人才,不准学生出省求学,将贵阳甲种农业学校撤销,改设省立贵州大学,设有文、理两个预科及经济、医事、矿冶、土木等专科,民国十九年(1930)停办,从此贵州没有大学。因大夏大学为贵州人创办,贵州省教育厅看重大夏大学,民国二十六年(1937)制定《贵州省政府教育厅考选上海大夏大学师范专修科学生章程》,考选二十名学生到大夏大学专修英文和数理化,每人每年补助学费两百元,一次旅费五十元。大夏大学迁到贵阳,贵州自此有了高等教育,贵州学生再也用不着长途跋涉到外地求学,可以就地报考名校。大夏大学是一所综合大学,设有文学院、理工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和师范学院,还附设师范专修科和教育专修科,规模宏大,在校学生经常在一千五百人左右,最高年份达一千八百人。招生人数在贵州各大学中最多。抗战胜利后其他大学陆续迁走,而大夏大学仍在赤水办学,直到1946年5月才离开贵州,在贵州长达九年,毕业学生一千五百六十七人。

大夏大学社会系和社会研究部名家众多,社会学家吴泽霖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入威斯康辛大学、密苏里大学、俄亥俄州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被聘为上海大夏大学教授,曾担任过教务长和文学院长,后改任社会系主任兼社会研究部主任。张少薇也是著名社会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在密苏里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任教授,著有《社会学指导》《儿童问题概论》《人与社会》等书。社会学家还有陈国钧、梁瓯第、岑家梧等人。大夏大学社会系最先在贵州开启民族学教育,发表许多文章,后由社会研究部集为《民族学论文集》出版。重视民族调查,由关泽霖、陈国钧两先生率领学生深入少數民族地区,写成三十多篇文章,后来集为《贵州苗夷社会研究》一书,陈国钧还独力辑录了《贵州苗夷歌谣》。梁瓯第后来担任国立贵州师范学校校长,实行“工读制”,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学生。2

理工学院设有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著名教授有夏元瑮、张永立、陈景琪、谢仲武等。夏元瑮是著名的物理学家,获美国耶鲁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又获德国柏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重庆大学教务长、湖北省教育厅长,在大夏大学任理工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张永立是贵阳人,在比利时鲁文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对宇宙维体理论有深入研究,在分子振动理论中有一个函数被命名为“张永立函数”,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拉丁语,在大夏大学物理系担任教授。贵州历来缺乏英语和数理化教育,过去教育厅设专项资助学生到省外学英语和数理化,自大夏迁黔后,理学院的毕业生弥补了这一缺陷,“从此黔省数理教师,不虞匮乏矣”。3

法学院设有政治学系、法律系、经济系。大夏大学训导长兼法学院院长谌志远是贵州人,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政治学硕士学位。法律系主任高承元,北京国立法政学校毕业后入维也纳大学法律研究所深造,历任最高法院推事、中山大学法律系主任、法官训练所导师。邓世隆,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毕业,曾任中山大学法学教授,在大夏大学任经济系主任。毛家琪教授,历任湖北法政大学教师、立法院编修,在大夏大学任教授兼政治经济研究室主任。法学院系科齐全,师资水平高,毕业生在贵州党政机关占有重要地位,“贵州省民政厅颇为借重法学院政治系毕业生,分发担任各县县长或科长。而司法机构,亦多委任本校法律系毕业生担任地方法院院长或推事等职”。

贵州各高等学校中,设商学院的唯有大夏大学。这与王伯群的经济思想有关,他认为经济的繁荣必须“通商惠工”,而银行是各种事业之母,商学院设商学系、会计学系、银行学系、工商管理系、国际贸易学系。抗战期间,贵阳是西南公路交通枢纽,出现许多商号,仅贸易公司就有数十家。金融极为活跃,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农本局、邮政储金汇业局都在贵阳设立分支机构,还有外省的地方银行和商业银行二十余家,贵州也办有贵州银行、聚康银行、贵阳市银行,还有三家保险公司。社会需要大批商贸、会计、银行、工商管理、对外贸易人才。商学院成为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商学院院长金企渊是著名的经济学家,经济学教授还有赵兰坪、刘行骅等人。食盐运销是贵州贸易的大宗,永岸(四川叙永)、仁岸(仁怀)、綦岸(四川綦江)、涪岸(四川涪陵)均设有官盐运销营业处,销往全省各地,大夏大学受财政部盐务局的委托,开办盐务专修科。1

大夏大学教育学院历史悠久,设有教育行政、教育心理和社会教育三系。原大夏大学秘书长兼教育学院院长王裕凯在《抗战中的大夏大学》写道:“教育学院之贡献,贵州全省中等学校校长,绝大多数由大夏教育行政系及教育心理学系毕业生担任。至于社教机关,如图书馆、民众教育馆等负责人,亦多为社教系毕业生充当。”2马宗荣是全国著名的社会教育家,贵阳人,在日本留学十一年,专攻社会教育,并对日本及欧美各国的社会教育进行考察。民国二十四年(1935)由蔡元培先生推荐为教育部简任秘书,随大夏大学迁回贵阳,任总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教授,民国三十一年(1942)前往陪都重庆,筹办中央民众教育馆并任馆长。马宗荣是一个有理论有实践的社会教育家,著有《中国古代教育史》《大时代的教育》《社会教育纲要》《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社会教育原理与社会教育事业》《社会教育十讲》《大学图书馆经营之实际》《现代图书馆说》等二十多部专著,可惜英年早逝,民国三十三年(1944)在贵阳病逝,年仅四十八岁。抗战时期社会教育大为发展,以民众教育馆为中枢,举办各种民众补习学校、生计教育、公民教育、电化艺术教育、健康教育,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全省共有民众教育馆七十六所,负责人多是大夏大学社会教育系毕业生。抗战时期中学教育发展很快,省立中学由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九所增至1946年的二十所,私立中学八十一所,还有国立中学十所,急需中学师资,大夏大学在教育学院附设师范专修科和教育专修科,增强师资培养。大夏大学从上海迁来,于民国二十七年六月(1938年6月)增设附属中学,简称“大夏附中”,分初、高中两部,学制各三年。民国二十八年(1939),南宁大夏中学部迁到贵阳,学生分别插入各班。民国三十三年(1944)“黔南事变”后,大夏大学迁往赤水,而附属中学仍留贵阳,校长王伯群先生去世后改名伯群中学。大夏附中是教育学院的实习基地,又是大夏职工的子弟学校,校长由王伯群兼任,教师多由大学教师兼任,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中坚持办学,强调“师生合作”“自强不息”和“三苦(教师苦教、职工苦干、学生苦读)精神”,很快成为贵阳中学中的名校。特别是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二四轰炸”后,省立贵阳中学、省立贵阳高级中学、省立女子中学等校纷纷迁到外县,大夏附中的地位更加重要。1950年,省立贵阳高级中学、省立贵阳中学与贵阳师院附中、私立中山中学、私立伯群中学合并为贵阳一中。

大夏大学对贵州教育的影响,莫过于促成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和国立贵州大学的建立。抗日战争期间,我国的高等教育重心转移到西南大后方,贵州的高等教育蓬勃兴起,不但迁来了上海私立大夏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私立之江大学工学院、国立湘雅医学院和国立中正医学院、国立广西大学和国立桂林师范学院,还创办了国立贵阳医学院、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国立贵州大学。贵州创办的三所国立大学都是“文化西迁”的产物。民国二十六年(1937),教育部以北平协和医学院、山东齐鲁医学院南迁的师生组建国立武昌医学院,不久因武汉危急,改为国立贵阳医学院,次年迁到贵阳,是贵州最先创办的大学。而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和国立贵州大学的创办,则与私立大夏大学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民国二十八年(1939),贵州省参议会提出设立贵州大学培养抗战建国人才,设立贵阳师范学院培养中学师资的议案,由贵州省政府呈报国民政府行政院。教育部长陈立夫于次年前来贵州考察,认为贵州中学教育发展很快,新增了若干省立中学,县立中学普遍建立,还办起了许多私立中学,有必要办一所师范学院培养中学师资。按照教育部新制定的《师范学院规程》,“各公私立大学教育院系均奉部令停止招收新生。原有设备及学生或改组为师范学院,或予裁撤,或分年停闭,自后即不再核准私立大学附设教育院系”。民国三十年(1941),教育部批准建立国立贵阳师范学院,令将大夏大学教育学院及教育、师范两专修科并入贵阳师范学院。贵阳师范学院初办时,设有教育系、国文系、数学系、英语系和史地专修科、理化专修科,系的学制四年,专修科三年,实际上是大夏大学教育学院及两专修科的演变。随着大夏教育系科的并入,原大夏教育学院系科的学生全部转入贵阳师范学院,并于八月二十五日开始招收新生。故最先的一、二、三届毕业生中,不少是原大夏大学学生。首任院长王克仁是贵州兴义人,东南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历任厦门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教育学院、湖南蓝田师范学院教授,重庆大学教授兼训导长,是一个有办学经验的教育家。贵阳师范学院尚属草创,既无校舍、设备,又缺师资。时值省立贵阳师范学校疏散到花溪,教育厅便将文化路贵阳师范学校的校舍借给贵阳师范学院作为办公、教学场所及师生宿舍,直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秋大夏大学迁往赤水,贵阳师范学院迁入大夏大学在雪涯路的校舍办学。王克仁上任后,广招人才,聘留法教育学家熊铭青为教务长,留美教育家袁公为任训导长,留日机电工程师郝星吾为总务长,以贵阳学者向知方为院长秘书。聘请大夏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夏元瑮、著名文学家谢六逸(后任国文系主任)、著名翻译家曹未风为教授,又聘尹炎武(石公)为国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杨宪益为英文系教授兼主任,李锐夫为数学系教授兼主任,还聘请了陈逵、戴乃迭(杨宪益夫人、英国人)、李独清、张汝舟等人为教授、副教授。国立贵阳师范学院的建立,首先与“文化西迁”的大背景相关,没有大批专家、学者来到西南,贵阳师范学院就不可能招聘到许多教授。然而,按教育部《师范学院章程》规定,公私立大学教育院系停止招生,将其原有设备及学生改组为师范学院才是贵阳师范学院建立的直接原因,大夏大学教育学院及教育、师范两专科划归贵阳师范学院,奠定了国立贵阳师范学院的基础。1

民国二十八年(1939)贵州省政府同时呈报创办贵州大学,时任教育部次长的张道藩和教育部主任秘书、蒙藏教育司长张廷休均是贵州人,极力支持创设贵州大学,但经考察,贵州还不具备创办综合大学的条件,遂决定允许先成立贵州农工学院。民国二十九年十二月(1940年12月),教育部派叶秀峰为农工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欧元怀、王克仁、商文立、虞振镛为筹备委员。民国三十年(1941)正式建立贵州农工学院,设有农林、农业化学、农业经济、土木工程、矿冶、机电六个系,八月正式招生。李书田为院长,李是河北昌黎人,北洋大学土木科毕业后赴美留学,在康乃尔大学获工程博士学位,历任北洋大学土木工程、铁道工程教授,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上任后首先广招人才,聘请了四十名教授、副教授,其中,贵州籍学者罗登义(时任浙江大学农业学系主任)、花莱峰(留日机电工程师)受聘为教授。

私立大夏大学迁到贵州后,失去了在上海办学的优越条件,经费日益困难,王伯群与董事会商量,仿私立复旦大学改为国立大学之例,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申请将大夏大学改为国立。二月在行政院例会上,由军政部长、大夏大学董事何应钦提出大夏改国立的议案,蒋介石在申请书上批示:“改国立原则可行,交教育部切实整理院系呈核。”教育部长陈立夫顺水推舟,将大夏申请改为国立与贵州要求创办贵州大学的事一并处理,将私立大夏大学与贵州农工学院合并,改为国立贵州大学。消息传出,大夏师生群起抗议,引起学潮。王伯群对教育部的决定表示愤慨,他对全校学生说:“大夏是我一手扶植起来的。在过去十九年的岁月里,我当了十五年校长,对大夏耗尽了心血,但我一无所求。大夏的成败荣辱与我分不开,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我能把学校完整地由上海迁到贵州来,也必须而且能够把它完整地迁回上海去。”接着,王伯群与教授代表金企渊、校友会代表王裕凯亲赴重庆质问教育部长陈立夫:“大夏乃私人出钱所办,并非政府所办。公立学校,政府可以任意为之。今政府对私立学校,未经征得捐资创办人之同意,而欲收归公有,于法何据?今日施之于大夏者,焉知明日不施之于其他私立大学?诚问当今世界各民主国家有此先例吗?”此事处于僵局,一方面将大夏大学改为国立贵州大学的方案已得蒋介石默认,另一方面大夏大学董事何应钦、孙科、孔祥熙、吴铁城等人都是政府要员,争执不下。董事会推张嘉璈、吴铁城为代表与教育部协商,四月二十一日行政院正式决定:“大夏大学照旧维持,除原有补助费外,每年度加拨五十万元”,但大夏大学将文学院、法学院拨归贵州大学。1

民国三十一年(1942)七月,行政院决议成立国立贵州大学,任命教育部司长张廷休为校长。张廷休,贵州安顺人,南京高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历任教育部主任秘书、蒙藏教育司命长、高等教育司司长。贵州大学建立之初,设有农工学院(即原贵州农工学院)、文理学院(由大夏拨出的文学院改设)和法商学院(由大夏法学院改设),次年将农工学院分为农学院和工学院,将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和理学院,加上法商学院,共设五个学院。调整后,农学院设农学、农业化学、农业经济三系,工学院设土木工程、矿冶工程、机电工程三系,文学院设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历史学三系,理学院设数理、化学、地质学三系,法商学院设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工商管理四系。张廷休上任后,对李书田聘任的教授、副教授一律续聘,并在重庆等地招聘一批教授,如地质学教授丁道衡,矿冶学教授崔有濂,机电工程教授竺良辅,农学教授顾青虹、张丕介、罗登义,物理学教授张永立,化学教授杨葆昌,数学教授任孟闲,英语教授任泰、潘家洵,历史学教授姚薇元,经济学教授李光忠,土木工程教授葛天回,机电工程教授花莱峰等,其中,丁道衡、罗登义、张永立、杨葆昌、任泰、葛天回、花莱峰均是贵州人。贵州大学设址于花溪,在原贵州农工学院的基础上扩建,其实,这片土地原先为大夏大学征购,已完成第一期工程,故贵大校园中有“大夏路”。

综上所述,私立大夏大学迁黔九年间,对贵州文化教育、社会进步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是为贵州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第二是结束了贵州没有高等教育的历史,其一脉深埋于贵州,茁壮成长;第三是开启了国内学界科学研究贵州少数民族社会的先河。仅此数端,对后来贵州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The Daxia Universitys Contribution and Influence to 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 of Guizhou

Shi Jizhong

Abstract:Daxia University was the earliest to transfer to Guizhou,which stays in Qian the longest time, with the most faculty and studentsnumbers in Guizhou. Of its various schools which had the excellent deeds, especially physical school, business school, and educational school are most remarkable ones. The university gave great contribution to Guizhous education and culture. The most influencing one is that it devoted and pointed out to build Guoli Gui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Guoli Guizhou University.

Key words:Daxia University; Wang BoQun; Gui Zhou Culture and Education

責任编辑:张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