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高校参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2020-03-24李书钦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北京高校科技成果北京市

李书钦

(北方工业大学科技处,北京 100144)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的竞争,北京科技创新中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支柱和骨干支撑,建设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既是国家战略,也是北京突破自身发展瓶颈、重构发展动力的必然选择。

2014年2月26日,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也就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2018年,北京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科技创新指标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8”结果显示,北京排名全国首位。美国CB Insights发布《全球科技中心报告》,北京被评为高速成长的科技中心。英国《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北京蝉联全球第一,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1-3]。

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6]。北京高校资源丰富,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主力部队”高度聚集之地,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作用,打破传统的体制机制的束缚与被束缚十分重要,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如何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机制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7-10]。

1 北京高校对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作用

1.1 北京高校的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作用

2017年,北京高校共培养84 678名研究生,其中硕士69 396人,博士15 282人[11-13],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创新人才资源。在京高校通过建设“双一流”大学,部署前沿探索和跨学科研究工作,培育新兴交叉领域,开辟新的学科方向,加强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在京高校尤其将在推动网络数据科学、量子信息学、生物医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

1.2 北京高校的科研资源支撑作用

北京地区的高等院校承担了一大批实验室建设任务,实验室是在京高校承接国家和北京市重大任务,组织高水平科研、支持高水平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开展高层次学术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以北京大学为例,截至2016年,该校共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79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3个[14]。在京高校还承担着部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促进了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的开放共享,北京市属高校的科研仪器均可面向社会开放。

1.3 北京高校的知识和技术创新作用

在京高校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仅以北京大学为例,截至2016年5月ESI排名,北京大学在全球前1%的学科中共有20个学科,其中5个学科位居世界前千分之一(0.1%)行列,均居全国高校首位,同时也超越了绝大多数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15]。在京高校建成了一大批大学科技园,并开展了企业委托的一些研发活动。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十二五”期间的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工程、材料等学科领域排名进入世界一流前列,获44项国家科技奖,包括6项一等奖[16]。目前,北京众多高校建立了高技术转移中心,开展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了创业训练营等活动,还积极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带动大学生自主创业。

2 北京高校对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用的实证分析

为深入探讨北京高校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作用,分别从北京高校R&D人员情况、R&D经费投入情况、科技产出及成果情况、专利所有权转让及技术合同成交情况4个方面分别阐述,找出高校在发挥上述作用时的机制缺陷与短板。

2.1 北京高校R&D人员情况

人才是创新活动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创新过程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导[17]。高校R&D活动是高校科技活动的核心,高校R&D人员是北京市R&D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北京市科技创新蕴藏了大量的科技人力优势。由表1可以看出:北京高校 R&D全时人员由 2012年的 31 239人年增加到 2017年的35 207人年,增加了3 968人年,年均增长2.44%;北京市 R&D全时人员由 2012年的235 493人年增加到2017年的269 835人年,增加了34 342人年,年均增长2.76%。北京高校 R&D 全时人员增加量占北京市R&D 全时人员增加量的11.55%(3 968/34 342),按照劳动简化法,2012—2017 年北京高校科技进步对北京市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为11.55%。2012—2017年,北京高校R&D人员逐年上升,占北京市R&D人员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北京高校R&D全时人员占北京市R&D全时人员比例明显偏低,说明北京高校在北京市科技创新中的贡献相对在减少,如图1所示。

表1 2012—2017年北京高校R&D人员在北京市占比

图1 2012—2017年北京高校R&D全时人员在北京市占比

2.2 北京高校R&D经费投入情况

R&D经费是高校进行R&D活动的前提和保障,2012—2017年北京高校R&D经费总量不断增涨(图2),从136.94亿元(2012年)增长至182.81亿元(2017年),但占北京R&D经费比例并不高(12%左右),并且所占比重有下降的趋势,表明北京高校R&D经费投入力度还不够,需要加强。

图2 2012—2017年北京高校R&D经费投入在北京市占比

2.3 北京高校科技产出及成果情况

科技产出及成果反映了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活跃程度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高校科技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科技论文、发明专利和技术转让合同等[18]。从表2可以看出:在发表科技论文方面,2012—2017年,北京高校在数量上持续增长,由112 949篇(2012年)增 加 到127 627篇(2017年)。2012—2016年,北京高校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总量上保持增长的态势,由2012年的25 785篇增加到2016年的39 384篇,这说明北京高校科学技术活动的影响力在扩大。

表2 2012—2017年北京高校科技产出及成果情况

专利授权量是科研成果的直接表现。2012—2017年北京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大幅增长,年均增长9.96%,这反映出北京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但北京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北京市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图3),从28.14%( 2012年)下降至19.76%(2017年),这说明北京高校在北京市科技产出中的贡献在相对减少。

图3 2012—2017年北京高校发明专利授权数在北京市占比

2.4 北京高校专利所有权转让及技术合同成交情况

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情况、技术合同成交情况是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指标[19-20]。由表3和图4可以看出:2012—2016年,北京高校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转让及许可收入在总量上均显著增加,但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占专利授权数的比例明显偏低,这说明北京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无法转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加强。

表3 2012—2016年北京高校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情况

图4 2012—2016年北京高校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情况

从图5可以看出,2012—2017年,北京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在总量上变化不大,但占北京市的比例明显偏低,并且该比例逐年在下降,从2012年的0.42%降低到2017年的0.23%,这说明北京高校的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没有有效对接市场需求,在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方面需要大力加强。

图5 2012—2017年北京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北京市比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12—2017年,北京高校在R&D全时人员、R&D经费投入、发明专利授权、专利所有权转让及技术合同成交等方面均保持数量增长,但相对于北京市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这说明北京高校的R&D人员和R&D经费投入还不够,北京高校的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距离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需求还有差距,亟需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和短板。

3 北京高校参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为全面服务北京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高校应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针对上述问题和短板,提出对策与建议如下。

3.1 加大对北京高校科研的支持力度,增加高校R&D人员和R&D经费投入力度

针对北京高校在R&D人员和R&D经费投入方面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增加高校科技人才数量,加大对高校原创性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投入,为保持高校科研队伍发展的连续性,还应当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在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方面,个人或团队将获得更多收益。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加大科技投入,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作发展高校科技创新的扶持,建立政府、企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合作的多元化高校科研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参与高校科技创新,培育有利于高校科技创新的资本市场。

3.2 加强学科建设,深化高校科研管理评价机制改革,提高北京高校科技成果产出能力

针对北京高校科技产出及成果占北京市比重下降的问题,首先,北京高校要加强交叉学科和新工科建设,确定学科发展的重点,避免盲目追求发展规模、学位水平和学科布局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突出主导学科,发展特色,增强原创性能力。其次,北京高校应建立明确的方向、合理的分类、激励和约束并重以及开放多元的评价方法和分类评价标准。形成支持创新人才培养,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评估机制。在理论研究方面,应侧重于科研人员论文和课题的完成情况;在应用研究方面,应侧重于专利转让和技术转移的数量;在成果转化方面,应强调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社会效应。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办法,完善优秀科技人才管理与能力提升激励机制,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提高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产出能力。

3.3 加强官产学研合作,加强央属、市属高校协同创新,提高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鉴于北京高校专利所有权转让和技术合同转让在北京占比较低的问题,要根据中央高校和市属高校的不同特点和优势,加强官产学研的深度整合。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设施、重大项目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协同创新。充分发挥政府、高校和科技公司各自的作用,科技型企业是创新的支柱,高校必须做好战略性、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长期支持,应用和转型主要依靠市场发挥作用,并利用市场手段确定资源配置,要发挥政府作用,建立产业转化评估机构,做好技术转移转让评估,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北京高校要全面对接“三城一区”建设,对接区域战略规划、产业布局和企业需求,形成特色学科和特色研究方向,坚持内涵、特色和差异化发展,用基础研究带动科技创新,在科技理论方面取得突破,在产业化上占领制高点,重视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制定激励和激励措施,并将更多成果分发给研究团队,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发挥北京高校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北京高校科技成果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北京高校研发状况
北京高校科技创安—视频监控应用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农学院为例
北京高校研究生党员骨干培训学校有了"班导师"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