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的协调发展刍议
2020-03-23吴汝红
吴汝红
摘 要:随着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的提出,社会各界人士皆对园林、绿化等设计与发展表现出了较高期待,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均如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我国生态化建设,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所以,将简单介绍一下如何促进风景园林与城市园林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林业;协调发展;刍议
在可持续发展的号召下,我国将促进城市绿化发展放在了首位,而最能彰显一个城市绿化发展情况便是风景园林与城市园林的发展,所以,促进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的协调发展迫不及待。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的发展与存在与人们的日常起居生活息息相关,更代表一个国家的绿化发展以及生態理念。
1 风景园林的简介
风景园林在1858年由奥尔姆斯特德提出来,是一种包含性极强的设计,它综合了科学性、艺术性与实用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为人们营造一种既能供人欣赏,又能让人们有足够空间游玩与休息;既能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又能跟随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园林。
风景园林设计对设计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园林设计师首先要有厚实的美术功底与设计灵感,因为设计风景园林最重要的便是设计思路,若设计风景园林用作商业用途,就要制定切实可行商业计划与项目策划书;其次在设计风景园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要将人类的个性化需求与生态环境需求良好的融合,才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风景园林建设目标便是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根据周边环境及人群建设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园林。园林绿地种类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以及其他绿地。但建设各种各样的绿地的出发点均是在能保证人们观赏性的前提下,又满足了对健康生态环境的需要。
2 城市林业的简介
城市林业根据分析角度的不同,分为广义城市林业和狭义城市林业。狭义城市林业只是林业的一个分支,是培育与发展城市中的树木、植物以及花卉等,是为了城市中绿色植物生长的更好;而广义城市林业则是与该城市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并且城市林业设计关乎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广义城市林业建设中,就要合理配置树木,考虑生态环境的容纳量,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为目标,改善居民生存环境,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到底。其实不论是广义城市林业还是狭义城市林业,均离不开绿色发展的理念,并且一切活动都是在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上进行的。
城市林业是以城市为核心所开发的林业,所开发的范围只能在城市里,目的是发掘在城市中具有开发潜能或可开发的森林或绿植,以此推动城市的森林建设,美化城市环境,在最大程度上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而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居民对自身生存环境也提出了较高要求,所以,城市林业的出现为城市里的居民提供了新鲜空气,绿色又优质的环境,保证了居民身心健康发展,保证了城市中的可持续发展。
3 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的联系
从风景园林的名字可知,风景园林的侧重点在于风景,在保证绿色发展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人们的观赏性,在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更偏向于建筑类或规划性较强的街区、商场等;而城市林业规划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便是森林或城市街边的树木设计或植物的设计,在保证美观性的前提下,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虽然两者之间有细微差别,但在本质意义上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是同样的,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的相同点体现在建设主体上的一致,均是以绿地为基础,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发展,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在两者在灾难到来时,如洪水、沙尘暴等,都能够进行很好地防护,保证了城市居民的安全;两者另一点的相同点体现在理论思想的一致性,并且理论知识是可以进行互通与融合的,相关的林业知识与风景园林知识进行融合与拓展,就能在设计中发现新的亮点,不仅为设计师提供了新思路,还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资源与资金。两者的工作主旨也是一样的,通过区分与对比两者的通俗概念、设计目标与特性,发现他们有相同的出发点,均是为了更好地展现绿色生态,在最大程度上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与新意。
若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交互发展,两者便能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在建设风景园林时,就能考虑城市林业中的以树木为主要参与者,风景园林的建设就能在建设广场或商圈时,节省大量的建造材料,而树木又因为其无污染、没有添加剂的原因,使得风景园林的建造更加环保,并且也不会对附近居民产生影响。在建设城市林业时,就可以考虑风景园林中的设计因素,使得城市林业的发展不再仅仅是森林以及植物培育,而是加入了风景园林中的设计感,就能在满足生态需求之下,也能实现美化环境,供人欣赏的期望。
4 推动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协调发展的意义
从有害气体角度讲,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的协调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全球生态危机。近年来,居民滥砍乱伐的现象屡见不鲜,且大多数并没有意识到自身问题,一旦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多,就会成为污染地球生态的首要杀手,冰川融化、全球变暖,人类却是罪魁祸首;其次便是制冷剂氟利昂,它的过度排放使臭氧层破洞,我们的家园之所以能如此美丽,是因为有臭氧层在保护者我们,PM2.5相信大多数人都不觉得陌生,曾一度是城市居民咽喉炎的起因,严重制约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给居民身体健康带来了影响。这些有害气体,都在影响人们的生态环境,而将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协调发展,促进了绿化发展,维持了生态平衡,不仅吸收了有害气体,还给居民带来视觉享受。
从居民生活上来讲,推动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健康值与观赏性。近年来,私家车越来越多,尾气排放量也就越来越多,空气受到严重污染,让城市居民一度陷入恐慌,所以,居民也就越来越关注如何改善环境,如何提高城市绿化等问题,而推动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的协调发展,恰好能从很大程度上改善环境污染情况,不仅满足了居民的诉求,还给居民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是由于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的建造,使氧气的排放量逐渐增多,让居民能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保障了居民的身体健康。
5 促进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的协调发展的方法
5.1 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呼吁居民积极参加
其实不论将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进行良好融合之后的建设有多完美,居民才是主要的参与者,是居民享受并且保护设计师们的作品,所以,想要实现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的良好融合,就要提高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居民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每一个园林設计都是设计师的心血所在,所以,要引导居民尊重他人的设计作品。而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呼吁居民积极参加的方式也有很多种,首先,用宣传的方式,可以发放有关环保的传单,传单的设计就要符合节能环保材料,上面的宣传内容可以采用一种比较幽默的方式,能比较容易引起居民的注意力;其次,可以以社区为单位,每周在社区开展一次小型园林设计师比赛,让居民了解到设计的不容易之处,就不会再出现居民破坏园林的情况。还有就是要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让居民了解园林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可以根据园林开展每月的环保节,并设立奖品,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居民从心理上意识到维护园林设计、爱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5.2 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保持整体和谐发展
城市格局较大,难免会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而且若单独建设风景园林或城市林业,均有局限性,比如风景园林的设计主要是服务于居民,而城市林业的建设范围较广,工程量较大。所以,要协调发展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摒弃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因为任何一部分地区都是城市的一份子,而后将风景园林与城市园林进行优势的良好融合,才能进行完美的城市生态建设。所以,要求在建设园林时,对整个城市都有比较清晰的规划思路,而且设计师还要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城市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园林建设。同时还要注意居民乱用绿地的现象,一旦出现就要立即制止,所要传播的思想是在最大程度上利用绿地,以此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按照园林建设标准,进行合理规划与分配,最大程度上维持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5.3 处理好园林的建与保,制定合理的管理模式
实现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的协调发展,只是建设园林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园林的种植与建设情况,比如土壤质地不同适合栽种的植物与树木不同,所以,要进行实地考察,栽种适合生长的植物但同时保证设计感,再进行科学的种植,而后进行细心的呵护。这一系列工作做完后,还需要观察植被的覆盖情况与生长分布,同时要摒弃多种多得的思想,因为过多的种植首先就是一种浪费情况。若一切均长势良好,还需要关注植物后期的生长情况,避免病虫灾害情况发生。所以,在园林建造初始时期,就要求设计师进行合理的规划,从日日照料中维护生态环境的发展。
5.4 获得政府与国家支持,完善园林建设
将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进行良好融合并进行协调发展,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而且在建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居民不配合的现象,所以,若获得政府的有力支持,在建设园林过程中就能少走一些弯路。其次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毕竟是两个独立的科目,若将两者完美融合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两者协调发展需要技术支持,所以,若获得政府与国家支持,政府便会给园林建设提供技术人才,这才是给园林建设的最强有力的支撑;以及后期的园林生长情况的检测分布,更是要耗费大量的仪器设备,若没有政府与国家的支持,便难保证园林质量。甚至若获得政府与国家的支持,就可以在建设初期,将技术人员号召到一起,开展技术研讨会,既实现了技术进步,又为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的更好融合提供了机会。
6 结语
地球的生态环境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推进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的协调发展,是每一个地球居民当之无愧的责任,加强居民对建设林业的认识,每个人动起手来,共同维护地球环境,还地球一片碧水蓝天。
参考文献
[1]蔡启山.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的协调发展[J].现代园艺,2018(22)
[2]卫斌峰.论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的协调发展[J].农民致富之友,2016(4)
[3]李敏.论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的协调发展[J].中国城市林业,2006(5)
(责任编辑 禾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