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自主学习中信息素养提升培养初探
2020-03-23孙伶莉
摘 要:在大学外语的教学中,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各种教学平台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相當一部分学生尚未正确掌握对教学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还缺乏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力。本文从当前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出发,提出了信息素养提升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自主学习:信息素养
一、网络环境下的外语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或学习者自主(learner autonomy)最初源于教育心理学,主要关注自主条件下如何开展学习。20世纪80年代,Holec等学者开始将自主学习理念运用于外语教学,开启了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的序幕。外语学习中的“自主”最初被定义为一种能力(ability/capacity)(Holec 1981:1-3;Little 1991:5),后又被拓展至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意愿,包含学习信心和动机(littlewood 1999)。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对教学资料的选取、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学时长的控制有绝对的话语权,再加之课时的限制,教师的很多专业知识无法传递给学生,这种模式不可能全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必然导致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水平。在自主学习中,学生是可以针对自己的需求,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选取感兴趣的教学资源进行管理利用,并自主决定个人的学习时间,学习时间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学生的外语学习带来了新的契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受教育部委托研制开发了特色各异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系统,大大丰富了外语教学资源。这些学习系统中有丰富的有声资源、有聚焦自然、社会、生活资源的主题文章、学生还可在网上发帖、参与互动讨论。如若讲究得当的策略与方法,学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自主的学习,从而有效的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二、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kowski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他对信息素养的概念提出主要是基于信息技术层面。1979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将信息素养解释为:人们知道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如数据库操作、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文字处理等技能(Zurkowski1974)。可见,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普遍是一种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Computer literacy),对信息素养的内涵还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到了20世纪80年代,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信息意识得到了加强,不仅对信息素养的内涵研究有了更加科学的理解,对信息素养的外延研究也有了突破。美国信息学家 Zurkowski认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全方位培养人们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具备能够解决问题的信息处理能力。
三、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基于收集的问卷测试数据,部分高校学生并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而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所以高校在信息素养培养中应当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培养。问卷分析整理发现,部分学生在信息查找、分析、评价、利用方面是比较薄弱的,所以增强高校学生对搜索引擎、电脑等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相当有必需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要加强对学生信息查找、分析、评价、利用信息能力的培养。作为21世纪的高校学生,还有7.20%的学生不太会使用搜索引擎和浏览器查找信息。此外,对信息的运用能力也不高,12.30%的学生不愿意与他人分享信息,33.30%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将获得的信息用来解决学习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见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所以说,新的教学方式和措施亟待施行,并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或措施来激发高校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种情况下,运用网络实现自主学习就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四、为什么要在外语自主学习中进行信息素养提升
从20世纪90年代起,外语自主学习开始成为我国外语学界的研究热点。从引介借鉴到扩展深化,研究者对自主学习的本质、内在因素、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近年来,国外研究者开始聚焦新型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当今不仅处于信息时代,大数据、数字中国的建设更在不断推进。人们要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途径愈加纷繁复杂。
如何从可靠易用的云、智联网和大数据中筛选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就必须具有敏锐的信息素养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运用于实践,才能进行创新。信息素养其实是自主学习得到有效开展的始端素质。
修读各种网络课程或是利用教学平台自主学习的学生目前不在少数,很多学生自认为对现在科技产品应用自如,但是在使用有关学习的网络资源时,效果竟然可以大相径庭。有些学生真正实现了网络在线课程的课程价值,激发起了对学习强烈的动机和愿望,而有些同学却还停留在面对网络资源无从下手,只是单纯“耗时刷课”的层次,也就失去了网络资源是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初衷。因而为学生呈现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的前提,一定是要前期对学习者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有学习者学会对信息进行甄别、评价和重组,才能谈及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五、实现信息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
“信息素养提升行动”说到底是一种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信息素养提升行动最终能够培养学习者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具备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立性。具体表现在八个方面的提升:
(1)信息手段:能够熟练使用视听、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络技术等信息手段。
(2)获取信息: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
(3)处理信息:能够对获取到的信息進行有效组织和整理。
(4)生成信息:将组织和整理的信息简洁化,能够满足个性化需要。
(5)创造信息:将收集到的信息处理加工成为我所用的价值信息,从而达到收集获取的目的。
(6)信息收益:为信息采集者提供泛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的人本主义回归。
(7)信息协作:将信息技术手段作为自主学习媒介,共享知识、共享解决问题办法,建立和谐的合作学习关系,提高自主学习“乐学”氛围。
(8)信息免疫:纷繁的信息资源需要甄别力和鉴赏力,知道如何抵御网络垃圾和有毒信息,具备基本的网络道德伦理。
这八方面的提升,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个人三方的共同努力方可取得最佳效果,三方又将如何践行信息素养提升培养呢?
(一)学校层面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学校层面的硬件要求已经没有最初的那般苛刻,比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研制的 U2教学平台,就以由需要学校服务器支持而升级为 U校园系统,可以不必依托学校服务器,使用公网就可操作运行,大大减轻了学校的负担。但是学校还是应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开出率,提供基础的信息知识学习。
(二)教师层面
教师其实扮演着将网络资源向学生进行推介的重要角色,那么说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目前很多学校对教师信息化技术的培训还停留在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它应是将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发布和创造的一个过程。在培训过程中要尽可能做到分学科进行,培训结束要有考核和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意识。
(三)学生层面
在信息化素养提升培养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培养,宗其目标是要实现学习者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在外语自主学习中,很多学生时常会有失控感、无助感和挫败感,在自主学习中找不到方向和信心。通过信息素养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搜集检索能力、甄别能力,纵然网络信息变幻万千,也要让学生成为有效信息和知识的建构者。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网络小组学习,不要将自主学习等同于孤立学习。在信息化培养明确了上述问题后,教师进行的各种课程改造和网络“金课”的建设,才能真正的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当然信息培养也要有信息道德的保障。
信息素养提升看起来与自主学习差之千里,实则两者关联紧密,具备一定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是有效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积极适度的自主学习一定可以促进外语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效新.大学英语CSA渐进式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4(3):56-62.
[2]徐锦芬,唐芳,刘泽华.培养大学新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三维一体”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试验研究[J].外语教学,2010(6):60-64.
[3]范姣莲.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大学英语改革中的现状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05(6):71-75.
[4]郭强.论信息时代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索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5):52-56.
[5]何高大.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分析[D].电化教育研究,2005(5):32-36.
[6]姜灵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信息素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14-15.
[7]周晓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J].外语电化教学,2005(5):60-63.
[8]吴丹.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6(4).
基金项目:第九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外语自主学习中“信息素养提升行动”初探
作者简介:孙伶莉(1978-),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