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先:“拉响警报”的“白衣战士”
2020-03-23田巧萍隋唐
田巧萍 隋唐
作为一名常年坚守在一线的呼吸科医生,她是经历过抗击非典战斗的“老兵”,也是观察敏锐、勇于担当的“公共安全守望者”……作为一名战“疫”功臣,她看上去并不是多么“高大”——身高不足一米六,眉眼温和,语气轻柔。
然而,在她柔弱的身体里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勇气。两个多月前,就是她最早发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染迹象,并坚持与院方一起上报。
她叫张继先,今年54岁,胸前的工牌上印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共产党员。
七个相似病症,
四个来自华南海鲜市场——
“这其中肯定有问题”
2019年12月26日上午,一对老夫妇来到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看病,正赶上张继先值班。
两人的症状很像流感——发烧、咳嗽,为了确诊把握,张继先让他们去拍了肺部CT片。
CT片出来后,张继先不由得心头一紧——虽然症状看起来像流感或普通肺炎,但CT片的影像与两种病症有着明显区别。在得知老两口儿生病这几天都是由儿子照顾的情况后,张继先叫来了他们的儿子。经检查,虽然老人的儿子当时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但CT结果显示,其肺部已经感染,并有与其父母相似的肺部表现。
“一般来说,一家来看病,只会有一个病人,不会三口人同时得同样的病,除非是传染病。”基于这个常识性判断,张继先给他们做了甲流、乙流、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与流感相关的检查,结果全部呈阴性,从而排除了流感。
很快,让张继先更担心的事发生了。
第二天,华南海鲜市场的一个商户来医院就诊,有与那对老夫妇一样的发烧、咳嗽症状,一样的CT片肺部表现。
12月27日,她把这四个患者的情况向分管业务的副院长夏文广、医院院感办和医务部做了汇报。院方立即将情况上报给武汉市江汉区疾控中心。
随后两天,门诊又陆续收治了三个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患者,他们的症状和肺部表现一致,只是轻重有所区别。张继先脑中的疑团越来越大,这是她从来没有见过的病,同样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有四个病人了,“这其中肯定有问题!”张继先进一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又立即向领导报告,并建议医院组织相关部门会诊。
12月29日下午1点,夏文广副院长召集齐了各科专家,对收治的几个病例逐一进行讨论,结果惊讶地发现,除了症状类似,大部分人都有华南海鲜市场的接触史。
这种情况立即引起专家组的重视。夏文广当即决定:直接向省、市两级卫健委的疾控处报告。
虽然这天是星期日,但省、市卫健委疾控处接到报告后做出了快速反应,指示武汉市疾控中心、金银潭医院和江汉区疾控中心前往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正式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当天傍晚,武汉市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金银潭医院业务副院长黄朝林和ICU主任吴文娟来到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逐一查看了这七名患者,并接走了六名患者,其中轻症三名、重症三名。那一家三口中的儿子坚决不去金银潭医院,留在张继先这里继续治疗,后于2020年1月7日病愈出院。
2020年2月1日,各方信源均证实: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最早上报疫情。可以说,张继先的及时预警在医疗系统这个主战场内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我们现在感觉自己做对了!”对于做出“拉响警报”的决定,张继先话语坚定。
抗击非典,
锻炼出敏锐的防护意识——
“把所有收治患者先隔离起来”
在2003年非典疫情防治工作中,作为江汉区专家组成员,张继先曾经每天下到各医院排查疑似患者,所以对传染病疫情有着高度的敏感性,深知“疫情发现越早越有利于控制”。
在收治那一家三口住院时,张继先在呼吸科病房隔出一块与其他区域相对独立的地方,建立了有九张病床的隔离病房。那六名患者被金银潭医院接走后,张继先的呼吸科门诊又陆续收治了类似患者。到2020年元旦时,这九张隔离病床已经不够用了。
“一定要把所有收治患者隔离起来。”每收治一名患者,张继先便嘱咐医护人员一次,她还提前向同事预警——“这个病可能有传染性”,并带领大家认真做好自我防护。
从发现那一家三口的情况开始,张继先就要求所有呼吸科医护人员佩戴口罩。医院也给她所在科室批了N95专业防护口罩。对于这些防护用品,张继先用得很珍惜,只有医护人员进入隔离区域才戴,在其他区域还是使用一般医用口罩。
与此同时,张继先嘱咐科室人员在网上订购了30套细帆布材质的白色工作服。2019年12月31日那天,这批被她视为“隔离服”的工作服到货。
自购的工作服被大家穿在白大褂和护士服的里面。“不管怎么说,我们多穿一层,对自己的防护就好一点儿。”这套厚帆布做成的“防护服”,一直穿到2020年1月22日钟南山院士明确表示新冠肺炎能够“人传人”,才完成它的使命——这天,医院给他们配备了三级防护服。
除了对人做好防护,张繼先还对医疗物品做出针对性规定,要求隔离区内的所有医疗用品均不可与其他患者的混用。为避免二次感染,她还把医疗废弃物全部单独处理。
这些防护措施在当时看起来有些“过于慎重”,但非典的惨痛教训一直印在张继先的脑子里,而她对传染病的防护意识,也正是基于非典的严重危害。
对于团队来说,张继先的“过于慎重”最终成了不幸中的万幸。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张继先和她的团队成员无一人感染,堪称奇迹。
“我从2003年起就有意识自觉了——什么叫公共事件,什么叫群体事件。”张继先觉得,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高度警惕,得益于抗击非典的历练。
心疼冲在一线的工作人员——
“这次我把一生的眼泪流光了 ”
虽然现在外界对张继先的定义是“疫情上报第一人”,是公共卫生安全的“報警者”,但是对张继先来说,她觉得自己只是奋战在一线的众多“白衣战士”之一。
疫情不仅对病人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更对医护人员提出巨大考验。疫情发生后,为了及时处置患者,张继先便住进医院旁边的一家宾馆。她每天早上7点30分就来到医院,查房了解160多名患者的病情,制订诊疗方案,常常一忙就忙到晚上10点。即使回到酒店也不能好好休息,有时半夜都会有电话打来。有病人出现紧急情况时,张继先还要带领团队通宵达旦抢救。
“从去年12月底到现在,我们几乎都没有休息过。每天从睁眼忙到天黑,已经没有时间概念了,下了班倒头就睡。”张继先神情疲惫地说。
睡眠严重不足,体力严重透支,这样的日子,张继先和同事们已经熬了两个月。看到大家一个个疲惫不堪,她就给同事们鼓劲:“我们都是‘白衣战士,病房就是战场,现在必须争分夺秒、全力以赴!”
在离新冠肺炎疫情最近的地方战斗,作为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每天上午都要经历四个小时高强度工作,衣服会湿透,也不能吃东西、喝水,更不能上厕所;除了做到这些,还要应对很多情绪激动的病人或家属,对他们进行安抚……
“外界说我们是‘白衣天使,其实也算不上。平日里,我们只是穿着白色衣服的人员,虽然我们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工作,但与其他职业的人员一样,我们都有职业操守。目前的疫情是战时,所以我们成为‘白衣战士。”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张继先并没有那么坚强。
“病人太多了,我们的医护人员太苦了!”有的病人病情发展太快,即便张继先和团队用尽手段,还是没能挽留住病人的生命,她大哭;有时医护人员的防护服快没有了,口罩也快用完了,她大哭……“这个传染病,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病人涌向医院,我从来没有见过。”张继先觉得,自己这次“把一生的眼泪流光了”。
不过,艰难辛苦的工作没有压垮她。“想到我们现在坚持工作才能让更多患者得到治疗,就没有人抱怨。大家都在全力做好自己的医疗工作。”说起自己的团队,张继先感到非常骄傲。
值得欣喜的是,在全国驰援湖北、驰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新冠肺炎治愈患者越来越多。“全国的医疗资源集中在了湖北,那么多的医护同道来帮助武汉,让我非常感动。”这给了张继先信心,“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全国都在伸出援手,更加鼓舞我们继续战斗。我们一定能战胜这次疫情!”
擦干眼泪,张继先又一头扎进病房,那里是她容不得一丝马虎的战场。
(综合《武汉晚报》、《环球人物》、新华社、央视新闻相关报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