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卫生管理的新视角:协作性公共管理

2020-03-23阿晓璐

今日财富 2020年5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国民协作

阿晓璐

在新时期下,作为国内公共卫生保护和管理中的有效措施之一,协作性视角的公共管理在优化公共卫生、优化配置公共卫生的各种资源、保护居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 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公共卫生保护管理出发,探讨了协作性新视角下公共管理的概念、意义、有效模式,仅供参考。

目前,公共卫生指的是平等地享受的医疗保健服务,基于社区的合伙式公共健康方针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在新时期下,卫生工作中以保护、增强国民健康为主的发展目标,并要求从居民健康出发,切实改善防病、治病效果。纵观国内卫生资源现状,政府、有关部门很有必要与公共卫生系统有效协作,以更好地完成公共管理任务。

一、简介协作性公共管理

在新时代下,公共卫生中的协作性管理十分有效,具有很积极的意义,能推动国内公共卫生有效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其中的协作性是指多个人或者多个单位,在相互配合的情况下,一起完成工作任务,也即在协作性方面,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工作中,人和人的通力协作。而这里面的重点就是协同的高效性,唯有高效协作方才能快速调整好配给人才又或资源的现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求众人完全服从具体的协作关系,并有效促进对完成目标的辅助作用。而这里的协作性角度的公共管理,则是指在组织中灵活运用协作关系的过程,以通力协作的形式,来妥善处理单独难以又或无法处理的各种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协作管理中,并不旨在要求结果,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不确定性处处都在的实际进程,属于多个利益关联者,合作完成共同目标的实际工作进程。

二、在公共卫生管理中协作性管理的意义

在协作性角度的公共管理中,需要汇集各部门的具体权限、长处、能力,主要旨在更高效地实施公共管理工作,以促进公共管理业提升总的质量。

通过卫生管理,除了需要妥善解决国民看病困难方面的问题外,还需要以行之有效的手段,来预防、全面把控国民大面积的各种传染性疾病,并且还需要及时处理突发爆发性的恶性公共卫生方面的事件。医疗单位在解决国民看病困难方面问题时,只是负责提供医疗服务,而在国民是否能快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很显然并不全经由医疗机构部门或者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来严格管辖。其中往往会涉及各项医疗基本保险、人民的整体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与之相同的是,预防把控疾病方面的工作,更加艰巨且属于社会系统工作,要求我国领导层与部门通力配合,并且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而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方面的事件时,更加需要充分利用协作性角度的公共管理。

因此,在具体保护、提升人民身体素质健康的过程中,需要基于既有的管理系统,快速在公共卫生业界推广普及协作性管理,并且不断更改管理观念、积极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建立与时代潮流相符的管理系统等,以此来促进全局增强管控能力,加快卫生领域增大整體效益的步伐。

三、在公共卫生管理中协作性管理的有效模式

(一)达成目标共识

在管理公共卫生时,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联合各级卫生部门、社会组织乃至居民等,以保护、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健康为最核心的目标,并且在医疗活动中,时时刻刻视以上目标为始发点,以切实通过协作性管理做好公共卫生的工作。

(二)齐抓共管横竖向方面

纵观国内目前的管理系统可知,上下级纵向管理部门之间普遍频繁、高效地实施协作工作,但同级横向部门之间却很少见协作现象。譬如,现阶段,在省份不同的地方,人民的医疗基本保险尚未实施通用政策,而且无法高效地跨地区处理、解决大型疫情防控方面的问题等。所以,各级部门需要立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大力实施横向协作方针。

(三)深挖3种医疗部门的内在资源

在保护、提升国民健康的过程中,主体部门主要有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各级医疗部门、医疗卫生基层机构。这些机构是人民群众遭遇生病后,能够求助的唯一资源。所以,在协作性管理卫生的过程中,需要更积极地开发、利用以上机构部门内在的潜力,尽可能地利用整合卫生资源的功能。

四、结语

总之,在新世纪,各级政府在管理本地公共事务时,也首先协作性视角的公共管理战略。而纵观国内公共卫生方面的管理现状可知,仍有待深入挖掘卫生资源中的优势,强化方方面面的协作性管理。在这样的形势下,各级政府之间、有关部门之间、全国卫生系统,应从协作性的新视角出发,积极创建相应的公共管理制度,以此来更好地利用既有卫生资源,促进城乡居民快速提升身体健康水平。(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国民协作
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创新协作的四个阶段
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量4.65本
莲 藕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粤桂扶贫协作成效显著 天等脱贫号角铿锵嘹亮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方春明在2018年粤桂扶贫协作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摘录)
协作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国民”与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