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老师·好》中影像符号意蕴分析

2020-03-23毛凌云

戏剧之家 2020年7期
关键词:意蕴老师

毛凌云

【摘 要】电影《老师·好》以自行车、苗宛秋、音乐、录取通知书等典型性影像符号,构建起了一个反映中学师生情感生活的影像生态空间,真实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中校园生活的独特青青风景线。

【关键词】《老师·好》;影像符号;意蕴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7-0054-03

电影《老师·好》是由张栾执导的一部反映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中校园日常生活的教育影片,影片以永久牌自行车、绿色书包、搪瓷杯、老冰棍等富有时代特征的影像符号,构建起了一个真实的中学校园影像空间,生动再现了当时高中生的生活图景与精神风貌,教师的严厉、仁爱、奉献和学生的叛逆、活泼、现代,在剧情的铺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通过符号的象征意义完成导演传情达意的意圖,符号则成为所有事物隐含着某种特定意义的象征体。”[1]电影《老师·好》运用独特的影像符号表达导演对教育的审视与思考,唤起观影者对现代教育的思考与人生价值的审视。

一、自行车——荣誉与师生情感的象征载体

“符号的魅力并不是符号本身, 而是它所代表的意义。”“电影符号是对现实生活或想象世界的一种仿象和模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媒介,给予符号以意义。”[2]自行车是电影《老师·好》的重要线索符号,起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电影一开场就把苗宛秋推着自行车走进南宿一中的镜头推给观众,“人家那可是教委奖的。”别人羡艳的目光和纷至沓来的恭维让苗宛秋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物质匮乏的年代,苗宛秋因评为地区优秀教师而被奖励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这是无比荣耀的事情。“自行车”在影片《老师·好》中不再是普通的物品称号了,而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苗宛秋老师对着摆在讲台上印有大大“奖”字的搪瓷杯说:“这是一个普通的水杯吗?这就是荣誉,这是校领导对我工作的肯定。”那地区教委奖给他的“自行车”,远远不是搪瓷杯能比的,在苗宛秋老师眼里,自行车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是上级领导对其工作的一种高度认可,是一个好老师得到社会认可的象征性符码,更是鞭策其继续做一个好老师的无限动力源泉。

苗宛秋骑着满载艳羡与荣誉的自行车,开启了信心满满的新一轮教书育人生活。在与高一(三)班见面的第一天,苗宛秋凭借“我小舅子是派出所的”,拿过“刺头”洛小乙的斧头摔在桌上,要求李海燕把头发烫直,用手绢直接抹掉关婷婷的口红,并强硬规定“从今天开始,这个班上的规矩他姓苗。”“苗霸天”的称号便深深刻在了这一群年轻极富个性的学生心里,师生间的矛盾冲突也由此全面爆发。“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群充满叛逆性格的学生开始盯上了“苗霸天”最珍爱的自行车,用拆挡板、刮油漆、把自行车吊在升旗杆上等行为向“苗霸天”示威。在自行车的“被损”与苗老师的“整治”冲突中推动故事发展演绎,但当苗宛秋老师的自行车丢失后,学生再也找不到撒气的对象,这群叛逆的学生开始怅然若失。同学们利用苗老师不在的晚自习时间跑到街上去找自行车,在寻找自行车的过程中学生恍然意识到师生情感早已因自行车而凝聚到了一起。“当影片里出现的各种符号倾于观众真实可感的东西(传统、历史、意义、文化等)时,其中所蕴含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已然超越了它们自身所指涉的科学实体,大都包含着人类丰富的思想和价值观念。”[3]真实可感的自行车,在“苗霸天”与学生的相爱相杀中,既饱含着班主任苗宛秋治理学生的严与爱,也饱含着学生对老师的“恨”与“敬”,20世纪80年代那种特殊的师生情感通过自行车这一影像符号诠释得十分形象与丰满。

自行车能指的是当时一个比较奢华的交通工具,但通过影视视觉传达与表现,自行车所指的意蕴变得丰富而复杂起来,承载着教师辛勤付出后的至高荣耀,也承载着苗宛秋老师与同学们相互陪伴的师生情义及相知相惜的情感诉求,更承载着导演对教育理念的一种冷静审视。影像中的“自行车”因影视故事而富有象征意蕴,引起观众自觉构建自己的象征意旨。

二、苗宛秋——仁爱与奉献精神的典范符号

“影像符号传达情感和信息是通过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进行的,是通过影像各个部分表现出来。”[4]在影片《老师·好》中,导演张栾将苗宛秋这一人物形象符号化,通过讲述苗宛秋与学生斗智斗勇的真实校园故事,反映出苗宛秋是一个霸道刻板、严肃冷酷而又敬业奉献的典型性人物。影片通过苗宛秋修理整治调皮捣蛋学生、取消所有副科、不让学生参加文艺节等典型情节,将苗宛秋的刻板、冷酷、严厉以及唯成绩论等勾勒得形象逼真,中国式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经世致用精神,在苗宛秋这一影像人物身上得到了生动诠释。苗宛秋似乎不讲人情,在其冷酷刻板的外表下,其实是立志要做一个好老师,以“士不可以不弘毅”倡导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弘大志向、坚毅品质的时代青年。苗宛秋在1965年高考中拔得头筹,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却因家庭成分高只能读师范学校。他希望年青一代抓住机会,通过高考实现人生理想。所以在发现学生浪费晚自习时间去找丢失的自行车时,面对找回来的自行车,他不是欣慰,而是歇斯底里地喊道:“再这么折腾下去,你们这一辈子都不会有人看得起。”他为学生的前途殚心竭虑,学生对他的“恨”与“怨”似乎随着自行车的“寻找”和苗宛秋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而消解与释然。

苗宛秋不仅仅是霸道刻板、严肃冷酷的影像符号,更是一个富有爱心与奉献精神的人物形象。当他得知刘昊得了脑垂体瘤时,他组织同学募捐,自己也慷慨地捐出一个月的工资;当学生洛小乙因入团风波又去混社会时,他到处寻找,不离不弃,用“出了事就逃跑,上了战场你也是逃兵”的激将语言把洛小乙拉回到教室;当发现安静为她原来的同学补习功课时,他怕安静耽误学习而坚决制止,自己又免费为他们补课。苗宛秋用实际行动关爱着学生,从学习到生活,从学校到家庭,从现实到理想前途,可谓无微不至,导演通过苗宛秋这一影像符号传达的师德要义与仁爱奉献精神,使每一位观众都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从灵魂深处感触教师的高尚与责任担当。

苗宛秋也不是不食人間烟火的圣人,他是现实立体真实的普通教师形象。当他享受着优秀教师带来的荣誉时,他沉浸在无以言表的喜悦之中,把全部精力与热情都奉献给了学生。当妻子告诉他隔壁张老师办补习班挣的钱比工资还高时,虽然以“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来搪塞,却偷偷跑去一看究竟。当学校分房子又没有他的时候,他也气愤地跑去找学校领导。在影视视听符号内容与形式的合力构建下,苗宛秋不再是简单的带有女人味的名字,而是立体丰满的时代教育者的真实写照。

三、音乐——时代与青春活力的律动旋律

电影符号除了视觉图像符合之外,与视觉图像相协调的声音符号更是渲染艺术表现效果的重要影像符码。影片《老师·好》中的音乐,从开头曲《金梭和银梭》到合唱比赛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从学生蹦迪乐曲《阿里巴巴》到恶作剧式“吊自行车”场景插曲《让世界充满爱》;从健美操配乐《冬天里的一把火》到片尾曲《谁》,所有乐曲都紧扣影片叙事时代旋律和青春乐章,在凸显电影主题和渲染情感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电影不能离开时代而孤立存在,它必须植根于时代土壤并充分反映时代主题,才可能受观众青睐而成为有价值有影响的作品。影像的真实不仅仅是影像图景、影像空间、服饰语言的真实,凸显作品主题、感触观众灵魂的电影插曲也必须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电影《老师·好》一开头就用《金梭和银梭》的旋律把观众带进20世纪80年代初,“看谁织出最美的生活”,既是《金梭和银梭》音乐构建的意境空间,也是期待青春年华不荒废的催人奋进的音符,更是激励观影者力争上游、永不懈怠的象征指示符。《金梭和银梭》乐曲与电影图像的有机组合,使音乐所指的内蕴立刻丰富形象起来,并具有了跨时代的特征。满富时代旋律色彩的《我们走在大路上》,是一首鼓舞人们士气的红色经典歌曲,是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曲与战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创新图强的时代音符,“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既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的精神写照,更是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一种精神风貌。

电影《老师·好》是以影像广角视域反映学生青春生活的,音乐符号自然也离不开青春的旋律。学生合谋拆自行车挡板时的迪斯科舞曲《吉米,来吧》,学生课外蹦迪的《阿里巴巴》和健美操配乐曲《冬天里的一把火》,都是当时的流行音乐。特别是同学们不顾苗老师的反对,毅然走上舞台跳着青春健美操,展现了年青一代的活力。这些音乐符号除了把观众带回当时的情景外,更让观众感触到当时的时尚与流行元素,以及与教育理想相悖的时尚梦想追求。

电影《老师·好》的片尾曲《谁》,用优雅美妙的音乐诠释了插曲《让世界充满爱》,是谁让世界充满爱,是与我们共风雨、共追求的“苗宛秋们”,是同嬉戏、同舞蹈的追梦青年。

音乐的旋律始终伴随着青春学生成长,音乐符号在电影《老师·好》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与影像符号融合成一个极富感染与想象力的影视空间,吸引观众进入电影作品预设的空间中感受青春与时代律动的音符,进而引起观众对电影价值的深度思考。

四、录取通知书——理想与遗憾现实的象征符号

“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5]电影中各种表现符号在电影影像场域中,既是物质本身的客观状态,又是导演表达精神与情感的载体,所以,电影符号是携带了特定意义的符号。电影《老师·好》中的影像符号也是如此,不是影像构图的一个摆设,而是承载着影视作品象征意指的符号。这部电影中的录取通知书,就是一个承载着特殊含义的符号,虽然在影片中只出现了三次,但它携带着独特的情感。

电影《老师·好》在讲述学生关婷婷不顾苗宛秋的反对带领同学参加健美操比赛获得第一名后,内心无比复杂的苗宛秋请同学们到家里吃饭,当学生问他为什么到这里来教书时,苗宛秋将他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通知书拿给学生们看,北京大学中文系是苗宛秋的理想,因家庭成分问题而被取消了入学资格的他动情地说:“孩子们呐,现在时代不一样啦,现在是清华北大复旦,所有的名校,大门都向你们敞开。”录取通知书这一影像符号,是苗宛秋理想折翼的伤痛记忆,这一心结成为他鞭策学生成长成才的源动力;这张录取通知书也是“他在我们心中竖起的一座灯塔”。电影用回忆的镜头将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通知书与青涩的吹着悠怨笛声的苗宛秋再次呈现在观众面前,此时的观众才深知苗宛秋内心的苦涩,理解了他对学生的严厉和冷酷。北大中文系录取通知书第三次出现,是苗宛秋老师因被人举报办补习班停职后,将其连同自己托人在上海买的复习资料一并送给学生安静,此时的录取通知书寄托着苗宛秋的希望——希望资质胜过自己的安静能考上北大,让学生替自己圆梦。只考北大的安静让苗宛秋看到了希望,然而,一场意外的车祸将梦想与希望击得粉碎。学生安静为了给苗宛秋老师说情,在从县城返回的途中遭遇车祸,没能参加当年的高考,后面连续考了两年,成绩都不理想,安静最终选择了放弃。苗宛秋老师也在毕业那天不辞而别,毕业照的缺场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每一个青年学生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既是梦想实现的象征,也是追梦成绩的见证。这部影片中的录取通知书,在苗宛秋老师的不近人情的严厉治学情节铺垫下,将其心结和梦想表现得真实而具体,“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祝福,正是录取通知书寄予的深刻含义。拥有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通知书的苗宛秋并没有进入北大就读,在他的老师的指导下读了师范学校,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北大的录取通知书能把苗宛秋带进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但人生的意义绝不是一纸录取通知书所能全部定义的。影片中的录取通知书带给观众关于教育及人生的思考,远不止这些,每一位观众都能从这张录取通知书中读出不同的象征含义。

总之,电影《老师·好》中的影像符号丰富经典,一系列典型性符号推动剧情发展,通过这些影像符号构建导演的影视空间与观众的想象空间,这些典型性电影符号不仅承载着时代记忆,也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内涵与价值指向,进而引领观众对教育及人生价值进行审美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智贤,张维刚.《十二公民》中电影符号的象征性解读[J].现代视听,2015,(12):66-69.

[2]张小丽.从皮尔斯符号学角度看电影符号[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2):429-430.

[3]李曼,黄莎.微电影《筷子》的符号与文化解析[J].电影文学,2019,(02):95-101.

[4]郝朴宁,李丽芳.影像叙事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23.

[5]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

猜你喜欢

意蕴老师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六·一放假么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