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乡已经很遥远

2020-03-23王鼎三

牡丹 2020年5期
关键词:少小离家老宅新村

王鼎三

故乡,是在外游子魂牵梦绕的画卷;故乡,是诗人笔下沉醉不醒的乐土;故乡,是高空风筝终究要依偎的归宿。

年轻时候,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没有感觉的,总觉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有些夸张,毕竟“老大”一词离风华正茂的自己十分遥远。转眼之间,自己已经两鬓斑白的时候,仍然觉得“年轻”就在昨天,自己仍然不老。直到父母相继离世,儿女长大成人,孙子孙女也上小学了,才觉得自己真的老了,蓬勃朝气没有了,强壮的身体没有了,雄心壮志更是无从谈起,“年轻”真的离自己渐行渐远。

故乡,山高水长,祖辈相继耕田种地,唯独自己虽不是功成名就,也算是靠着学业离开山高坡陡的农村,在县城谋得一份工作,又在县城安了家,所谓的铁饭碗让我受用终身。没有远离家乡,更没有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惆怅,没有远离父母,也不懂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无奈,与远行千里还是大不一样的。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星期天回家帮助父母干农活,春节也常回家和父母团聚,即是后来结婚生子,也是年年带着全家回乡过年。年货都是父母置办的,尽管父母已经弯腰驼背,两鬓斑白,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精心置办着年货,等待着我们回家。习惯了父母的呵护,习惯了家乡的味道,却忽视了父母的年迈。家乡相距县城不远,不曾远走高飞,也根本不存在“乡音未改”。每次和父母相约回家,走近村口,远远看见坐在门前石头上等待的父母,画面永远难忘。碰见街坊邻居都会热情地打招呼,村里的男女老少没有不认识的。那时候眼神非常好的爹娘,远远看见我们进村,并不说“你们回来了”,而是手扶一下坐着的大石头站起来,也不拍打身上的尘土,默默地引我们回家,虽然步履有些蹒跚,身体仍然健康,弯了的腰走着走着会稍微直一下,也并不是准备说话,他们基本上是没有应酬话的,一辈子都这样。在家“享受”的日子里,父母脸上永远洋溢着笑容,我想吃什么,母亲就做什么,时时处处能够感受到母亲的味道,体验的是家的温暖。尽管长时间不回家,如果是不期而归,父母也并不惊喜,家中的床铺被褥是没有人随便翻动的,隔几天母亲会把被褥晒一晒,把房间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等着儿子一家人回来;父亲会把我的房门收拾得非常整洁,窗户纸烂了,他会千方百计找来上好的白纸张贴上,决不使用废纸,决不会让门里门外有一团蛛网。儿子回家,天经地义,再怎么“吃馋坐懒”,父母没有一句怨言。

常言说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下世之后,老家一下子散了,家乡也就逐渐变得遥远起来,自己一下子成为断了线的风筝。偶尔有发小或者族人的孩子结婚,我也回家一趟。熟悉的乡间土路,曾经洒下我拉车挑担的汗水,熟悉的层层梯田,曾经留下我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的身影,曾经熟悉的沟沟岔岔,都是我儿时曾经割草放羊的场所,一草一木如数家珍,都是家乡的印记,然而我却非常失落,没有了家的感觉。又过了几年,老家搬了新村,面对熟悉的家乡,曾经的主人似乎成了客人,曾经熟悉的邻居长辈一个个故去,当年花枝招展的鄰居大嫂已经白发苍苍,老眼昏花。当年叫我名字的人兄弟姐妹不见了,称呼我哥哥的人多起来,再后来称呼由叔叔伯伯变成了爷爷。老宅更是目不忍睹,残破的老屋,坍塌的窑洞,干涸的老井,荒芜的庭院,无处不是悲凉。接下来老村响应国家号召变成了耕地,面对曾经的老宅,便是匆匆忙忙“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是不入家门,是父母不在,老宅只在记忆之中,眼前的耕地已经不是家了,老家只能在梦里。

现在偶然回到故乡看望哥哥弟弟,情景已是天壤之别,故乡还是故乡,房舍却焕然一新,搬了新村的家,邻居不是当年的邻居,多数人见面也不认识,房前屋后玩耍的后生并不知道他们是谁家的孩子,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那么没滋没味。此时此刻,才真正体会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惆怅滋味。尽管老家还有哥哥弟弟,还有几个侄子,他们对我热情无比,可他们的家总归不是自己的家,坐在他们的家里也总有走亲戚的感觉,吃饭住宿都有说不出的别扭。尽管他们经常说“咱家”什么的,好像家就是我的,可我也很少回家。想起故乡,每每无由地生出一些伤感来。

时光如白驹过隙,人生如大梦一场。老人相继下世,后生长大成人,“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话已经与自己格格不入,面对既熟悉又陌生的新村,不禁感慨时光易逝,世事沧桑,青春年华再也不能回转,爹娘也早已成为传说。家乡,只是我人生的一张名片,往事尽在追忆的梦中。不由自主地感慨人老在外无故乡,乡土离我越来越远了。继而又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故乡永远在我的血脉之中,将遗传在子子孙孙的生命里。然后把“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再吟诵一遍,是自我嘲笑,也是自我安慰。

猜你喜欢

少小离家老宅新村
回乡偶书(其一)
老宅旁的竹林
中国画《林涧·新村》
老宅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太爷爷家的老宅(下)
苏州老宅 二月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少小离家老大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