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党支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探索和思考
2020-03-23赵海红张秀琴
赵海红 张秀琴
摘要:高校基层党支部是党在高校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对于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当前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和业务工作现状出发,以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基础部党支部为例,阐释并分析实现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共生的探索历程及取得的成效,以期为新時代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从而有力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支部 党建工作 业务工作 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做好高校党建工作,对于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至关重要。”[1]这为高校党建和业务工作的辩证统一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的战斗堡垒,是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的保障。党建贯穿于业务工作全过程,为其指明方向,引领高校凝心聚力促发展;反之,业务工作为党建提供着力点,同时又检验和促进党建工作。本文拟从当前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和业务工作的现状出发,以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基础部党支部为例,围绕国家对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和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以党建、业务实际工作为载体,探索二者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为高校改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高校基层党支部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现状分析
党的十九大以来,高校基层党支部在党建引领业务工作方面有所加强,但依然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难以切实做到知行合一。
(一)党建工作弱化、虚化、边缘化
视业务为主、党建为次,在党建工作中存在“走过场”现象,有时会出现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等消极应付现象,部分党员把参加党建活动看作额外任务,参与度不高、认真度不够。
(二)党建、业务工作融合意识薄弱
高校基层党支部党务工作者多为一线教师,学习能力强,政治理论基础深厚,有着党建与教育工作融合的客观基础。但在实际中,由于党建考评机制和业务工作关联度不高,大部分党务工作者缺少将两者结合起来的主动性。
(三)党建、业务工作融合度较低
由于基层党务工作者党建经验缺乏,缺少和业务深度融合的具体方法,党支部建设普遍游离于教学、科研业务之外。虽然近年来,党建工作力度加大,但“就党建抓党建”,和业务计划不同步、部署不统一等情况时有存在,导致党建、业务工作处于“两张皮”的尴尬境地。
二、高校基层党支部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探索实践
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是高校党的建设总要求。[2]学院基础部党支部以培养人才为核心,按照院党委要求,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以党建统领全局,立足业务抓落实,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培根铸魂,筑牢政治建设根基,紧抓教育教学主阵地
1.强化理论学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坚持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使党员学习教育常态化,让党的政治理论生根发芽,尤其是习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做到学以致用。例如“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朋友的梦”、“中国将进一步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等,无不给特殊教育事业指引了前进的方向,给特教工作者增添了动力。鼓舞我们时刻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学生,以精湛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
2.立足思政课程,帮助残障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切实抓住立德树人这个牛鼻子,紧扣时代热点,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开展十九大精神进校园系列教育活动、纪念“五三惨案”专题实践教学活动、共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等校园文化活动。占领课堂主阵地,以推进党的思想理论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深化课程思政,将学科教学与思想教育深度融合,让所有课堂都带有思政味。党员教师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协同思政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比如,英语课堂结合思政热点文本讲授语法知识,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深刻领会有关时政的内涵和要义;开展中西方文化辩论会,通过生动激烈的唇枪舌战,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声乐课上,以革命经典歌曲为载体传授乐理知识,传承红色基因。以点带面,课程思政育人已成为基础部各科教师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实现思想教育的潜移默化。
(二)百花齐放,发挥学科特色,激发思想建设活力
1.依托教师专长,创新党建活动,丰富党建内容。一是创新支部集体学习方式,从党史、文化自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多个角度,指定相应主讲人,大家采取问题导向法、任务学习法和答疑解惑法等,对重点进行鞭辟入里的阐释,对难点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二是开展党课和主题党日活动,例如宪法日请律师党员为大家解读五次修宪历程等。这些活动既提高了党员的参与度和紧张感,又将学习内容推向深入。
2.发挥党员自身专业优势,开展“扶志扶智助残”活动。精准助残,扶志为先,扶智为要。为了促进残障学生全面发展,各党员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例如班主任走进学生宿舍,教学生叠军被,以自己的人生经历跟学生谈心等;带领残障学生出游,参观大明湖、趵突泉,让学生感知生活的美好,重燃生活的希望,找回自信。为残障学生开设特色课,例如为肢障学生开设键盘和音乐欣赏,使学生在自由的音乐天地中,感悟生活,陶冶情操;为视障生开设语言表演,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所有党员充分利用专长,为残障学生共享阳光、快乐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3.以党建带团建,助力团委发展壮大学生社团。基础部教师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拓宽育人范围,志愿指导学生社团,如思政老师指导学生创建启航理论学习社团,带领学生争做党的宣传员;舞蹈老师指导听障生礼仪社,体育老师指导盲人门球队、乒乓球队、武术队等,手语课老师指导手语社,传统文化课老师指导茶艺社,以丰富的文化滋养学生,以多彩的活动锻炼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现“文化育人”。
(三)同心筑梦,服务社会,聚力特教事业发展
1.以志愿服务为桥梁,提高特教事业社会认知度。秉持“用行动践行爱,让爱温暖大家”的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特教進社区,党员在行动”志愿服务活动。一是组织党员利用专业特长走进社区,宣讲普及特教知识,普及生活实用手语等,让社会大众逐步了解我国残障人士的生活情况,呼吁更多的人关爱、帮助残疾人。二是组织部分残障学生走进社区,用茶艺表演等自己所学技能为百姓服务,回报社会、温暖世界,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精神。
2.积极讲述特教故事,增强特教事业影响力。组织优秀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参与百姓宣讲团、时代新人说等各类活动,宣讲时代情、特教魂,点亮社会认识特教工作和残疾人的星星之火,不断消除社会中时有的对残疾人的偏见,增进健全人和残疾人间的相互了解,拓宽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渠道,获得残疾人独立生活的社会支持。
(四)谋共生,促融合,成果丰硕
本着“党建有特色、业务有成效”的原则,经过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基础部党支部获得党建和业务工作双丰收。
1.创建了基层党支部特色品牌。为了践行党建与业务的共生融合,基础部党支部通过划分艺术、体育、手语辅导等活动小组,大家亮身份、展技能,共同创建“百花齐放、同心筑梦”特色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探索出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新方法,全面提升了支部党建工作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实现一个支部一座堡垒,在全院范围内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2.打造了一批有信念、有亮点的双料骨干队伍。重视组织建设,以组织建设促业务工作。把队伍建设作为切入点,培养了又红又专的党务工作者,锤炼出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在教育教学以及校内外重大活动中,取得可喜成绩。例如,在第三届山东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比赛中,思政教师获得高职高专“概论”组一等奖;青年党员代表省直机关工委参加“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省演讲大赛荣获二等奖;有的教师被评为学院优秀党员;教师指导残障学生硕果累累,例如多次荣获省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冠军;在全国茗星茶艺师年度总决赛上喜获“城市冠军”奖;参加省“读中国”大学生诗文朗诵比赛荣获原创高职高专组一等奖,其中作品《生命的礼赞》赴山东教育电视台展演等。真正实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助推支部建设再上新台阶。
三、高校基层党支部党建、业务工作融合的几点思考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基层党支部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探索新形势下二者融合的新路径,以下几点亟待进一步突破。
(一)找准融合切入点
教育与党建都是塑造灵魂的工作,二者具有天然的统一性。基础部党支部紧抓党员教育、学生成长中的共振频段,在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弘扬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立德树人,营造出以党风带师风,以师风促学风的氛围,立稳党建、业务工作融合的根基。
(二)构建深度融合机制
基础部党支部通过党建专题活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第二课堂、服务社会,构建五位一体的融合共生大格局,以党建引领业务工作,以业务夯实党建工作,实现党建、业务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
(三)建立健全党建和业务工作同步考评机制
探索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与奖惩机制,将党建和业务工作做到同考核、同测评。将党建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挂钩,与教师职称评聘、岗位聘用挂钩,真正实现以考评促发展、以发展促党建的效果。
四、结语
高校基层党支部党建和业务工作的融合共生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任何的松懈都可能造成两方面发展的失衡。筑牢信念之基,就要把党建视为头等重要的大事来抓,以党建之实促进高校中心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和永续发展,以业务之精丰富和创新党建工作,真正形成党建和业务发展的合力,为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会见出席第十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代表[N].新华社,2007-12-24.
[2]习近平.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N].新华社,2010-12-14.
(作者单位: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