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运城党组织

2020-03-23骆新爱

党史文汇 2020年1期
关键词:夏县晋南特委

骆新爱

运城是山西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运城党组织始建于大革命后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运城一度是山西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中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通往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咽喉和交通要道,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运城人民为晋南战役、运城攻坚战,支援陕北解放区,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解放全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民主革命壮烈牺牲的运城儿女达6100余人。

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运城党组织的诞生、发展和成长壮大

(一)星星之火——运城党组织的创建(1925-1927年大革命时期)

1925年冬,为响应党中央“赶快扩大我们的组织” “扩大党员数量”的指示,运城籍早期共产党员王鸿钧、邓国栋、杨振铎、王占京、李子和等回到家乡开展建党工作。1926年春,中共太原地委书记崔锄人、组织部长王鸿钧在山西省立二中建立了运城第一个支部——中共运城支部,书记为祁金兰,党员4人。同年7月,中共河东支部干事会成立,协调和领导中共省立二中支部(中共运城支部改称)、省立二师支部和中共盐池支部,共有党员26人。

随后,运城各县的建党活动如雨后春笋。到1927年7月,运城地区共建立了13个中共党支部,1个中共县委,党员发展到92人。党组织的活动也不断深入,积极组织、领导工人和学生运动,扩大了运城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

(二)曲折历程——河东特委的诞生及发展(1927-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共合作破裂,党组织遭到破坏,党中央号召各地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为了统一领导河东地区的武装暴动,1928年6月,山西临时省委在夏县堆云洞召开会议,成立中共河东特委,这是运城第一个全区性的党组织,在特委的领导下,党员人数一度发展到119人。

之后,因形势发生变化,山西党组织和运城党组织遭到破坏,陷入极端困难的局面。到1929年初,全区有组织关系的党员仅20余人,但仍坚持活动。

土地革命战争10年间,运城党组织随着山西党组织的破坏——恢复——再破坏——再恢复,先后经历了河东特委、河东特别支部、河东中心县委,再到河东特委、河东中心县委等时期,在曲折中发展。党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1934年初到1937年,河东党组织虽与上级多次失去联系,但党组织一直在嘉康杰同志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活动。

(三)成长壮大——在担当民族大任中不断前行(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9月,阎子祥受中共山西工委委派,到运城组建中共河东工委(后改为河东特委),恢复和建立了13个县委、1个特支和5个支部。

1938年3月运城沦陷后,河东特委所属的同蒲铁路以西以北各县划归中共乡吉特委,同蒲铁路以东以南各县划归中共晋豫特委。1939年晋西事变后,晋南党的干部大部分转移到晋东南,留下的坚持做隐蔽工作。

1941年中条山战役后,我党抓住有利时机,在条西地区建立抗日武装和地方政权,成立太岳第五军分区和太岳第五专署,组建抗日游击队和各县游击支队,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四)走向成熟——开始新的征程(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运城位于晋绥、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的结合部,其党组织演变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而变化。1945年12月,太岳五地委改为太岳三地委,全区党员4071人。

运城解放后,党组织动员广大群众支前、青年参战、干部“西进南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8年12月,共动员民工24.43万人,提供牲口10.55万头,万余名青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近千名干部支援新解放区建设。

1948年7月,太岳三地委划归晋绥,运城除垣曲、绛县外,分属晋绥十一地委、晋绥十地委领导。1949年2月,晋绥十一地委和晋绥十地委改为运城地委、新绛地委。

为抽调干部支援新解放区建设,1949年6月,运城、新绛地委撤销,所属各县划归新成立的晋南中心地委。

1950年1月,中共运城地委成立,与现辖区基本一致。至此,党员发展到10647人。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运城共产党人的历史贡献

运城党组织成立后,就担负起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从此,不管是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还是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帝国主义;不管是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反动派,还是面对一穷二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任,运城共产党人都毫无畏惧,永不退缩,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运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度成为山西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的中心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运城党组织领导了多次工农、学生运动,革命斗争在全省开展较好。同时,山西省委屡遭破坏,全省党的活动中心南移至运城。全省先后在运城召开了4次有重要影响的会议。(1)1927年秋,山西临时省委负责人王鸿钧、邓国栋、郭巨才在夏县下留村召开党的代表会议,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会后成立芮城、夏县等县委。(2)1928年6月,在夏县堆云洞召开会议,成立河东特委,加强党对河东区的领导。(3)1929年6月,中共顺直省委特派員汪铭在夏县堆云洞召开会议,传达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来的指示精神,强调河东七县工作不可忽视,凸显了河东地区党的工作的重要性。(4)1930年6月,中共太原临时市委书记冯彦俊主持召开了夏县裴介会议,安排布置太原和河东暴动。这4次会议在山西党的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领导农民暴动,探索武装割据道路

运城共产党人在发展组织、开展土地革命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和放松领导农民暴动,开展武装斗争,为开展工农武装割据进行有益探索。

1.成立绛县红军游击队。1934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绛县建立河东地区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绛县红军游击队。游击队开展了打土豪、分浮财等斗争,坚持斗争达7个多月,游击队后在阎锡山所部“围剿”下解体。

2.成立红军晋南游击队。1936年春,为响应和配合红军东征,嘉康杰在中条山成立了一支50多人的红军晋南游击队,并开展武装暴动。袭击了夏县二区和五区区公所,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开展“分粮食,烧契约”的打土豪斗争。红军回师陕北后,晋南游击队在阎锡山所部“围剿”下失败,但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三)维护兵站和运输线,确保战略通道发挥重要作用

运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较好的党组织基础以及良好的群众基础,成为八路军挺进华北抗日的主要战略通道。为了保障通道发挥应有作用,运城党组织带领运城人民为维护兵站安全、建立情报运输线,作出了重大贡献。

1.支援八路军北上抗日。1937年8月到10月初,八路军三大主力及其总部在万荣庙前登岸,途经运城的万荣、稷山、新绛等县北上抗日。运城组织300余名船工,工作2个多月接送3万余人渡过黄河,沿途各县党组织和群众给予了大力支持。广大青年踊跃参军,奔赴抗日前线。

2.确保“八路军兵站”安全。1937年,八路局总部驻扎太行山区后,通往延安的交通线由垣曲过黄河,再由陇海线转抵延安。1938年7月,八路军在黄河北岸的垣曲关家村,设立了八路军第二办事处,俗称八路军兵站,兵站担负着护送来往于前后方的重要领导人、输送军需物资、收集情报等重要任务。运城党组织为兵站做了大量工作,当时垣曲县6万人口,就有1万多人长年累月地服务于战勤,确保了兵站安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懈努力。

3.建立情报运输线。1939年晋西事变后,晋南党的活动转入地下,在垣曲、绛县、闻喜、夏县等地建立情报运输线,确保及时传达贯彻党中央的指示。

(四)坚持中条游击战,掀起抗日斗争高潮

运城地处华北、西北、中原地区的结合部,横贯运城东西的中条山和流经运城8县的黄河构成了保卫延安的天然屏障,战略地位特殊。抗日战争期间,党组织领导运城人民筑起了一座抗战“长城”。

1.掀起群众性的抗日救亡高潮。七七事变后,运城党组织利用牺盟会这一特殊的统一战线形式,组织工、农、青、学、妇、儿等群众性抗日救亡团体,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各县先后组建抗日游击队,这些游击武装先后被编入山西新军二一二、二一三旅序列(后编入人民解放军,参加全国解放战争),走向抗日前线,开展对敌斗争。同时,运城党组织动员河东青年参加八路军主力部队,先后为八路军扩兵3000余人,此外有2000余人参加了八路军游击队,活跃在中条山地区,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战。

2.创建中条山根据地。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后,中条地区散兵游勇遍地,我党抓住时机,开辟中条山抗日根据地。随着抗日武装的不断发展壮大,条西地委先后建立了稷麓县、新绛县、闻喜县、稷山县、安邑县、垣南县、万泉县、平陆县等抗日县政府和太岳五专署;条东地委先后建立了绛县、垣曲等7个县政府。组建了康俊仁游击支队、抗日五支队、九支队、十支队等十余支抗日武装,配合八路军“南进支队”开辟了南北长100公里、东西宽300公里、約20余万人口的根据地,并与太岳区连为一体。在此基础上,掀起了中条地区抗日斗争的高潮。

(五)晋南战役和三打运城,支援了西北战场,为攻坚战提供了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晋南是陕北解放区的前哨,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47年3月,蒋介石集中兵力重点进攻山东、陕北两个解放区。为了支援西北战场,牵制胡宗南部队,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和部署,晋冀鲁豫和太岳军区部队于4月4日发起晋南反攻战役。5月3日,陈谢兵团所属4个旅包围运城,开始第一次攻打运城。由于运城守敌坚守不出,5月7日,我军开始扫清外围战斗,5月12日取得全面胜利。但由于战情变化,陈谢兵团根据中央部署,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太岳三分区部队继续围城,一打运城暂时停止。至5月12日,运城除城区、安邑、夏县外全境解放。10月,徐向前指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第二次攻打运城。12月17日,徐向前指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与王震所部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三次攻打运城,至12月28日,运城宣告解放。

晋南反攻战役和三打运城战役,在解放战争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一是有力地配合了西北野战军在陕北的作战,为保卫党中央作出了直接贡献。二是人民解放军从中积累了城市攻坚战经验,为之后的全国城市攻坚战打下基础。三是有力配合了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挺进敌后。四是为我军解放大西北和进军大西南打开了通道。

(六)甘于无私奉献,从人力物力方面支援全国解放

1.“西进南下”干部外援。从1948年开始,运城抽调干部“西进南下”,先后有数千河东儿女随解放大军接管新解放区,为新生政权的建立作出了不朽贡献。当时抽调的干部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从各级党政干部抽调,基本上采用“一生一”的方式抽调干部,即老解放区的一个地委(专署)抽调组成一个新的地委(专署)、一个县委(政府)抽调组成一个新的县委(县政府)、一个区委(区政府)抽调组成一个新的区委(政府),整建制地前往新区接管工作。二是从各个学校直接征招学生。大批学生满腔报国热血,远离了家乡和亲人,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运城外援干部的去向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福建;二是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南下工作团前往四川、西康;三是接管甘肃天水等。当时抽调干部频率极高,且数量庞大,为新中国的诞生、新解放区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河东儿女踊跃参军支前。翻身解放获得了土地的运城人民,并没有满足于小我的富足,而是义无反顾地以各种方式投入到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去。一是广大青年踊跃参军。先后有万余名青年在家乡解放后加入了解放军。二是广大民众无私支前。运城人民在运城党组织的领导下,不仅对晋南战役和三打运城给予了大力支援,而且为全国解放提供了无私的援助。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期间,运城各县支前的小麦有2254万斤、花料114万斤、人力车4.17万辆。

(责编 杨挺)

猜你喜欢

夏县晋南特委
多措并举严防火灾 守护夏县绿水青山
夏县葡萄销四方
后稷族居地在关中不在晋南
夏县:强化队伍建设 提升履职能力
训俭醒一人 家范正万家——夏县多措并举弘扬司马光廉政文化侧记
西安文理学院王延华教授关中特委旧址写生选
皖西北特委在巢县的隐蔽斗争
广东出土东汉晋南朝铭文砖述略
中共闽粤边特委机关旧址
晋南金墓中的狮子砖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