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用绞车电机转轴疲劳分析及优化
2020-03-23王飞
王 飞
(霍州煤电集团云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白龙矿建分公司,山西 霍州 031412)
矿用绞车是运输煤炭、设备以及人员的主要动力装置[1]。由于其结构简单,研发成本较低,所以在各煤矿中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煤矿工作环境恶劣、负荷大、工作强度高,因此绞车通常都是高负荷、长时间运转,经常会出现速度过快或者过慢的情况,从而导致电机转轴出现疲劳断裂,严重影响煤矿正常生产,甚至会威胁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对电机转轴进行应力分析及疲劳寿命分析,并由此提出优化改进建议,对提高电机转轴的可靠性、保障绞车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模型建立
绞车电机转轴作为关键零部件,目前大多数为阶梯状设计,一般分为轴承伸出端、前主轴承挡、限位凸台、转子挡、后主轴承挡[2]。根据电机转轴实际尺寸参数在三维画图软件CREO中建立模型,同时对模型的倒角、圆角等细小特征进行模型简化设计,保留了关键结构,由此,建立了矿用绞车电动机转轴的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转轴模型
绞车在运行过程中通常所承受的载重在3~4 t之间[3],但是在设计过程中通常会按照2~2.5倍的安全系数来设计。因此,本文在考虑设计安全系数最大的情况下,按照2.5倍安全系数来模拟,最大载重取10 t。
2 静力分析
2.1 静力学分析
将建立的绞车电机转轴模型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中,转轴材料为Q345钢,材料密度为7.8 t/m3,弹性模量为2.10 GPa,泊松比为0.3,屈服强度为345 MPa[4]。
为了提高模型的仿真精度,模型在网格划分时,将模型的边缘过渡和曲率中心进行网格加密设置[5]。将10 t的载荷转化为扭矩加载到转轴上,开展转轴的静力学仿真分析。仿真结果如图2。
图2 绞车电机转轴静力学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应力最大的位置在轴承伸出段的过渡角位置,最大应力为325 MPa,已非常接近材料的屈服强度,这与煤矿现场发生的故障位置一致,该处是现场使用的矿用绞车电机转轴最薄弱的位置。而转轴的其他部位的应力则相对较小,且分布较为均匀。因此,有必要对转轴进行改进设计。
2.2 疲劳分析
绞车电机在使用过程中,一般都是重复性的上下拖拽动作,所以电机转轴的受力情况可以认为是不断重复上下动作[6],在长时间这样的使用过程中,电机转轴在最薄弱的位置就容易出现应力疲劳,导致转轴出现断裂。
将仿真得到的静力学分析结果进一步带入到疲劳分析模块中,对电机转轴的应力疲劳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轴承伸出段的过渡角位置处疲劳寿命仅为5 119次,这个使用寿命完全无法满足绞车的正常寿命要求,即这样的结构设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图3 疲劳变化
3 结构优化
由于现在的电机转轴疲劳寿命不能完全满足现场使用要求,需要对它进行优化设计,重点是优化轴承伸出段的过渡角位置,常用的方法有优化过渡圆角或者增加卸载槽,但是原设计本来就考虑了过渡圆角,再对圆角进行优化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在轴承上采用增加卸载槽的设计优化,结构如图4。
根据工程力学理论,卸载槽的存在增加了扭力的承担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担过渡圆角处的疲劳应力。
图4 优化后转轴模型
将优化后的转轴模型重新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中,添加材料属性,划分网格,加载相同的受力条件,对优化后的转轴进行静力学分析。计算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应力最大位置还是在轴承伸出段的过渡角位置,但是最大应力较优化之前降低了16%,降低到237 MPa。同时,其他部位的应力集中值也得到相应减小,应力分布更加均匀。由此可说明,改进后转轴结构具有更优的结构性能。
将应力结果导入到疲劳模块,计算结果如图6所示,优化后轴承伸出段的过渡角位置疲劳寿命达到8796次,较优化前提升了71.8%,完全可以满足现场使用需求。
图5 优化后静力学分析结果
图6 改进后结构疲劳变化
4 效果检验
电机转轴优化后有效降低了最大应力,提升了转轴整体的抗疲劳强度。为进一步验证改进后转轴的综合性能,将其在山西某矿进行了实际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轴承结构在近半年的使用中,基本未出现较大程度的结构变形或结构断裂故障,仅出现了较小面积的磨损现象,整体结构强度得到明显提升,转轴疲劳断裂的故障率降低了约50%,大大降低了设备的安全隐患,保障了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据该矿与之前半年进行对比统计,新结构电机转轴的应用,为企业节约了约10万元的维修费用支出。新型电机转轴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