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与效益平衡
2020-03-23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24)
自2015年原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和国家发改委等32个部委发布《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认证认可强国建设,整体上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发展目标以来[1],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发展迅速。
1 检验检测行业发展
根据历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数据[1-3],我国境内检验检测机构增长呈直线上升趋势,已从2014年底的28340家已增长至2019年底的44007家(见表1),近五年来增幅高达55.28%。
图1 2014-2019年我国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的变化情况
在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企业化发展成为我国检验检测行业主流模式。因国家逐步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截止2019年底,检验检测行业中企业制机构占比已达67.96%,而事业制机构则下降至行业总数的25.16%,企业制机构中的民营企业更是发展飞速,占比已高达行业总数的52.17%,占据着“半壁江山”。
但是,行业中“小散弱”问题仍然存在,高比例机构的生存能力不强。据2019年统计,实现规模以上(年收入1000万元以上)机构数量仅占全行业的13.17%,但其营业收入占比却高达行业全部营业收入的76.86%,说明行业中其余86.83%的机构仅创造了23.14%的营业收入;同时,2018年国家认监委数据显示,机构规模越大,员工人均年产值越高,大于300人的机构人均年产值是10人以下机构的5.5倍以上(见图2)。
图2 2018年我国检验检测机构人均年产值随机构规模的变化情况
因此,企业化、集约化发展成为检验检测市场未来的必然方向,不断重组整合扩大、提高经济效益则是确保检验检测机构在竞争中生存的重要手段。
2 新形势下检验检测机构监管动态
2013年,国务院强调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改革的“当头炮”和“先手棋”[4];2018年下发《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5],提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要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迅速反应,在推出各项“宽进”举措以促进检验检测市场发展的同时,加大了市场监管力度[6],针对检验检测机构开展的监督抽查工作也在不断升级,呈现出以下新特点:1)组织形式向多元化转变。不仅增加了抽查数量,组织形式也从单一抽查转变为专项抽查、多部委联合、地方联动等多种模式的有机结合[7-10](见表1),2018年起国家认监委还委托专业机构对8个省(市)的588 家重点领域机构进行了“明察暗访”[4]。2)采用了“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11]抽取监督方与被监督方,有效提升了监管工作的科学规范、公平公正和公开透明。3)坚持问题导向,从关注技术转变为关注“合规”,重点检查检验检测机构的独立性、公告性和规范性。4)提高了检查标准,一次通过率逐年降低(见图3)。5)地方参与度明显加强,如2018年专项期间,各省/市/区/县的监督抽查工作已覆盖12442家检验检测机构[4],约占当年统计机构数量的31.5%;2019年,河北省甚至采用了100%“全覆盖”方式对全省资质认定获证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12],震慑作用明显加强。
表1 2013-2019年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工作情况
图3 2013-2017年的国家认监委监督检查一次通过率情况
在处罚方面,根据国家及各地方通报处罚情况可以看出,处罚问题趋于具体,而处罚力度明显增大。如2018年2月,四川省锦泰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因检测员收受40元违规收入后人为干预机动车尾气环保检测数据,导致锦泰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被处罚50万元;2019年4月,四川省华检技术检测服务有限公司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该机构和涉及弄虚作假行为的人员被列入不良记录名单,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在2019年4月19日-2020年4月18日期间禁止相关人员和四川省华检技术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参与政府购买环境监测服务或政府委托的项目;2019年6月,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对武汉华测公司监测报告数据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报告纸质原始记录中O2浓度与采样仪器设备电子存储记录不一致、样品交接时间与实际不符、采样点位原始记录与实际不符等3种造假行为,禁止该公司参与政府购买环境监测服务和政府委托项目,并将公司法定代表人、环境实验室质量负责人、授权签字人、采样人员列入弄虚作假不良记录名单,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同时将该公司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移交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此外,检验检测不仅受到主管行业部委或属地行业部门的监管,还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质量观念受到社会监督,上市公司更加受到来自股东股民的监督。检验检测属于“信任型”产品和服务,公信力是认可与检验检测行业的生命线。不出假报告,则成为检验检测行业的基本操守和必须严守的底线。
3 检验检测机构质量与效益难以平衡的内外因素
效益是所有企业生存的基础,质量是检验检测企业独具的生命线。没有效益难以维持企业正常运营和继续发展,而发生质量事故所带来的法律、行政、行业或社会处罚都将对检验检测机构造成致命打击,过于复杂甚至严苛的质量管控必然给业务拓展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限制,而过于松散的质量管控也将为企业埋下巨大的隐患。在实际中,检验检测机构的效益创造与质量工作始终难以达到平衡,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创造效益难。部分检验检测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如建材检测行业、机动车检测行业等,对检验检测人员、设备以及环境设施等条件的要求较低,这类行业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多,且水平参差不齐,竞争尤为激烈,为抢夺市场创造效益,往往发生低价竞争或速度竞争,必然出现以损失质量为代价的简化检测或为出具合格报告而直接人为造假的恶劣违规行为。
2)效益创造与质量管控工作的思维方式不同。效益创造是开拓性思维,可以任由发挥以创造好的效益,而质量管控是底线思维,只有坚守质量底线,才可能不出质量问题。
3)质量管控水平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近年来检验检测行业发展迅速,一方面,在为提高效益而进行的重组整合中,往往仅对业务进行整合而没有进行管理整合,业务量骤增,但原有质量管控模式无法跟上业务增长速度;另一方面,检验检测机构的质量管控人员往往配备不足,且流动度大,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4)质量意识仍然不足。我国仍未建立完善的诚信制度,对于违背诚信、降低质量的处罚手段不多、不到位,机构和人员对于检验检测工作的职业道德和诚信责任认识并不深刻,易忽视细节或受到诱惑。
5)缺少有效落地的监督反馈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内部检测过程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接受反馈并整改落实,处理问题仅凭经验且较为随意,无法建立良性的问题反馈机制以保证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外部拓展业务时,缺少风险评估机制,往往仅重视效益而忽视了可能存在的质量隐患。
4 关于质量和效益平衡的建议
随着行业不断集约化,中大型甚至集团化检验检测机构成为行业发展必然趋势。作为新形势下的检验检测机构,一方面既要努力创造效益,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一方面又要保底线、高质量完成检验检测工作,这样才能长久立于世,并创造中国检验检测品牌。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以不断建立质量和效益的平衡关系:
1)坚守底线思维,清晰监管红线和职业底线。随时跟踪国家、行业、地方等各监督方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分析各级处罚案例,明确违规行为边界,坚守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公平公正、诚信服务消费者的职业底线不可逾越。
2)明确自身定位,清晰企业发展目标。通过确定企业的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分阶段制定与之适应的质量目标和效益目标,并在实际中进行动态调节。
3)建立风险与机遇评估长效机制。明确机构风险点、发生频次、风险系数等级、风险带来的机遇预判以及风险应对措施等,对内外部发生的新变化或遇到的新业务、新机遇,及时进行分析评判,并落实具体措施,同时建立突发风险应急处理办法,及时有效化解重大风险。
4)建立人员激励培养制度,并注重质量意识提升。通过建立有效的人员激励、培养制度和晋升通道,实现优质人才流失率的降低和人员稳定性的提高;同时应加强质量知识培训宣贯及职业道德承诺,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降低检验检测质量隐患。
5 总结
对检验检测机构而言,在企业发展初级阶段,效益与质量可能存在着矛盾关系,难以同时保持高效益和高质量;但从长远来看,在企业发展的中高级阶段,二者反而是相辅相成的,高质量品牌效应将促进效益产生,而高效益也必然推动高质量队伍和高质量保障措施的不断健全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屹立于世界检验检测行业的中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