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江姐”创作中“三化”的民族性分析

2020-03-23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七中学050000

大众文艺 2020年6期
关键词:唱段江姐人物形象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七中学 050000)

一、《江姐》的创作背景介绍

早在歌剧江姐诞生之前,中国歌剧就已经有了迅速发展的痕迹。《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一系列带有戏曲色彩的民族歌剧创作迎来了中国歌剧发展的第一个浪潮。

江姐这部歌剧是根据罗广斌、杨益岩的长篇小说《红岩》创作的,阎肃编剧作词,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196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舞团在北京工人俱乐部首演。歌剧创作政治历史背景正是1960-1962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际方面,苏联两党分别由于不同的意识形态开始公开了两党之间的矛盾,撤掉对我国的帮助,阻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国内方面,赶上我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局面雪上加霜,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迅速衰减,农民饥荒严重,出现了暂时的困难局面。但从创作的艺术背景来看,经济的暂时困难并没有阻碍音乐创作的步伐,“百花齐放”这一政策的鼓励下,为了增强人们对党领导的凝聚力和战胜灾难的决心,作曲家结合中国民族发展的特点和受众群体需求,塑造出了江姐这一革命人物形象。除此之外,对阶级斗争矛盾的刻画和宣传也是故事发展的又一主题。

二、创作中民族音乐风格的体现

歌剧音乐风格的选择决定了受众群体,决定了人们对歌剧创作的喜爱程度,《江姐》正是吸收了四川当地的体裁形式,将戏曲、民歌等艺术形式运用其中,并借鉴国外歌剧的创作手法创作出来的。1964年在北京第一次上演后,接下来的二十余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江姐的人物形象塑造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红岩精神在群众中迅速流传。江姐至今被复排过五次,第一版是1964年由万馥香扮演的江姐;第二版是杨维忠扮演的,由197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录制的,也是非常经典的一个版本,对江姐“三化”的分析也是以这一版作为例子;第三版是1984年金曼扮演的;第四版和第五版分别是由铁金和王莉扮演的。五次复排,虽然道具、舞台艺术和视觉上等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有很大的创新,但是红岩传递给人们伟大的革命精神确实是永远不变的。

音乐舞蹈界关于“三化”(即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讨论,发生在1963年8月至1966年2月,开始于“两个批示”之前和《江姐》创作过程中,结束于“两个批示”和《江姐》公演之后。“三化”的讨论对当时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深深的影响,而《江姐》正是积极响应了当时的号召,整部歌剧中革命体裁的创作,民族化素材的音乐,故事情节化的跌宕起伏,使得歌剧创作发展的很有逻辑性。

1.革命化人物形象的塑造

《江姐》的故事情节是以主人公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为发展主轴。江竹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接到省委的重要指示后,带着任务赶往川北,在重庆朝天门下受到特务阻拦,最终化险为夷,在经往川北的路上,忽然听闻丈夫遭到敌人杀害。江姐克服排除万难,和同志们一起对抗敌人,但因叛徒甫志高的出卖使得江姐不幸被捕。审讯室中,江姐面对敌人的酷刑,同敌人进行了一场政治革命信仰的较量,不屈服于压迫和刑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慷慨就义,成功的塑造出作为一名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伟大英雄人物形象。

歌剧中,作曲家创作的曲目和演员杨维忠的表演将江姐人物进行准确塑造。在第一场中,演员分别演唱了《巴山蜀水要解放》和《红梅赞》两首曲目,前者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神情淡定自若,沉稳大气,坚定的眼神透露着知性美,有着一个共产党员对夺取胜利的决心。而《红梅赞》这首曲子中的“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通过对红梅的赞赏,来表现江姐的伟大革命品格,也表现出了江姐的心声。这首曲子后面场次也有出现,不管作为独唱部分还是作为背景音乐铺垫,都表现了江姐坚定的革命信念。第二场中,唱段《革命到底志如钢》,是对江姐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这一场中,突然得知自己的丈夫遭到了敌人的陷害,自己作为一名妻子,伤痛欲绝的心情进行细致刻画,曲子中“寒风扑面卷冰霜,心如刀绞痛断肠!”,散板的哀唱,川剧帮腔的运用,将戏剧情节发展迅速推进,一方面表现了自己内心的痛楚,一方面又通过内心激烈斗争,将思绪拉转回到现实的斗争中,化悲痛为力量。“我怎能在这里痛苦悲伤,”进一步将江姐人物形象进行升华。第五场、第六场、第七场中,描写的是江姐在牢狱中不畏敌人的酷刑,顽强抗争,以及和狱友们相互团结,互相鼓励,传递强大精神意念,这三部分将江姐的人物塑造进行了一个丰满塑造,使江姐形象更加立体,进一步揭示了江姐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江姐崇高的精神。在全场结尾部分,《红梅赞》再次响起,这次不同于前面的独唱,而是以混声大合唱的形式出现,是对江姐慷慨就义的一个英雄颂歌,使得江姐的形象得以升华,得以圆满。同时也迎合了大众对音乐的审美需求,具有丰富的感染力。

2.民族化音乐素材的丰富运用

江姐这部歌剧在不同的场次中,不同的曲目上,都运用了大量的民族化音乐素材。在曲作者金砂发表的《谈谈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民族歌剧创作和戏曲音乐手法初探》一文中,他曾提到:“要想写出群众喜爱的民族歌剧,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好歌剧音乐‘戏剧性’的问题,真正做到戏与曲的紧密结合,并围绕戏和人物而歌、而曲。论文以《巴山蜀水要解放》《革命到底志如钢》《红梅赞》《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奉献》这几个唱段为代表,分析其中国民族化音乐素材的运用。

开场首先唱出的音乐是具有民族音乐性的川江号子,这将我们一下带到了当地生活化的故事情境中,川江号子运用的唱腔是甩腔,为散板,一个长音既自然又有民族特点,将故事拉开帷幕。《巴山蜀水要解放》主要运用的是咏叹调艺术手法,句末的一字多音,将中国的戏曲旋律运用其中,节奏快慢相结合,音调明亮,既衬托出了江姐沉稳、知性的人物气质,又展现了江姐对革命的胜利充满信心。《革命到底志如钢》也是一个咏叹调,但是他将板式的变化加入了曲子里,将民族唱腔的模式打破,加入了川剧的帮腔手法,江姐的独唱,男生伴唱,女生伴唱和混声伴唱都融入其中,这在民族音乐创作上来讲,是一个创新,这种板腔体咏叹调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歌剧的感染力,使得音乐效果更加立体、丰富。《红梅赞》是江姐这一人物内心意识的流露,这一唱段中,江姐丈夫以男高音的形式在画面外将声音脱出,两者的声音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在这一部分中,作曲家用到了帮腔的手法,再将独唱和合唱相融合,大大增加了咏叹调的感染力。《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奉献》也是一部用板式变化写成的一部咏叹调,它的新的突破在于他运用了南方板腔体中的清板,演员几乎清唱,只用一两件乐器加入其中做衬托,这样的清唱让演员在演唱时,更能很好地抒发自己的思绪,推进剧情发展。(以下为节选谱例)

谱例1《川江号子》:

谱例2《巴山蜀水要解放》:

谱例3《红梅赞》:

谱例4《五洲人民齐欢笑》:

3.故事情节化的跌宕起伏

歌剧整个思路设计是围绕江姐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展开的,本剧一共分为七场,故事情节的编排是歌剧获得成功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下面将从剧中正反面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三个方面来看人物描写对歌剧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1)正面人物形象刻画层层递进

故事以江姐接到上级任务,前往华蓥山与敌人开展武装斗争为叙述部分,在赶往华蓥山的途中,于重庆朝天门码头受到特务的查问,在盘查过程中,江姐淡定,机智的化险为夷。

《巴山蜀水要解放》中,江姐唱到:“看长江,看长江,战歌掀起千层浪,一颗心,似江水奔腾激荡,乘江风 破浓雾,飞向远方……。”这一段歌唱中运用了比喻、夸张和对偶等手法,流露出她知性、沉稳的个性,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对革命胜利的盼望。

《红梅赞》也是江姐在第一场中的唱段,也是贯穿全曲的一个唱段,词中:“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以红梅来代表江姐人物形象,红梅象征着江姐高贵坚忍的英雄品格,这一唱段中通过人物的对比将江姐对党的忠贞之情表现的非常到位。

《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这首歌曲是江姐受刑前在狱中的唱段,“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一颗红心忠于党,征途上从不怕火海刀山……”词中道出了江姐作为一名共产党人,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甘愿牺牲自己,奉献于他人的高尚品质,这个唱段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关键部分,将整个人物的爱国精神和坚毅品格进行了升华,表现出了同恶势力抗争到底,定要实现伟大的革命理想,也将整剧的情节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

(2)反面人物形象的细致勾勒

在歌剧中,编剧并没有将江姐的正面人物从头至尾一泻到底,剧中同样也穿插了戏剧性诙谐的表现部分以及反面派形象的表现部分。表现比较强烈的是第四场中,分为了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反动派特务两部分人物形象对比。

第一场剧中遭遇特务检查、后又突然得知丈夫被杀害,甫志高的叛变,这一系列矛盾使得故事情节有着戏剧性的发展变化。第四场中,蒋对章这个反面人物形象,语言尖酸刻薄,个人形象也是弯腰驼背,老迈封建,在将他带上场时,他的自说自话有着很强的戏剧性和讽刺意义。增加了编剧的趣味性,人物形象和场面气氛的强烈对比使得故事情节发展张弛有度,安排的很巧妙。也正是由于反面人物的衬托,更显现出了革命人的伟大,起到了很好的反衬效果。

(3)抒情性人物情感的流露

《绣红旗》在歌剧中是一个典型的抒情部分,“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歌剧中,以江姐为中心的一群人,在即将面临生死和酷刑考验的状态下,听说新中国将要诞生的振奋人心的消息,顾不得自身的危险,开始了一针一线的绣红旗,在这种特殊的环境和情境下,赋予了人物复杂的情感,也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再一次将革命者人物形象的升华;

《春蚕到死丝不断》这一段在江姐演唱的过程中,采用慢板,娓娓道来,声音控制也很到位,个人情绪上展现了一名温婉而又个性坚忍的女共产党员的形象,“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表现了江姐对自己信仰的忠贞和对新中国的无限真情。

《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奉献》《五洲人民齐欢笑》是在歌剧的第五场和第七场出现的,这两个唱段也是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个关键部分,这两个都是在狱中,即将受刑之前的演唱,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奉献展现了江姐大义凛然的英雄气节,将生死置之度外;《五洲人民齐欢笑》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江姐丰富细腻和坚毅的英雄气节,这两个唱段将江姐形象升华、丰满,所有的表现融合在一起,才构成江姐人物形象的完整塑造。

三、对《江姐》“三化”民族性分析的意义

《江姐》这部歌剧在上演后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是在创作《江姐》的过程中,他的革命性体裁、民族性音乐特点以及戏剧人物形象塑造这三点密不可分的。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社会经济还不稳定。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时刻,《江姐》问世,他的题裁符合大众的审美,某种程度上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故事情节既有叙事的生活部分,也有同敌人盘旋周折对抗部分,既有悲伤部分,也有对革命信念的坚定和对胜利到来的信心,振奋人心。故事情节松紧有驰,描述的非常有戏剧性,使整剧具有趣味性,益于大众所接受,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同时也借鉴了歌剧的表现形式,同时在音乐的作曲风格中,又加入了四川当地的行腔特点,除此之外,还将四川清音、民歌、高腔以及民间戏曲中的音调融入其中,让整部歌剧欣赏起来民族风格的表现非常丰富,很有当地民间音乐和戏曲的味道,同时它又不失现代感,将民歌等现代创作元素融入,音乐在吸取多重风格的创作中,并没有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融合,大大增强了舞台的艺术表现力,旋律的相融与铸造、剧情的提炼与升华,也正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使歌剧能获得如此大的影响。《江姐》这部歌剧说明了,一切艺术的创作都要符合事物历史规律的发展,都要以民族性音乐为发展根基,在创作过程中,都要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认同,才能经得住大众的检验,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猜你喜欢

唱段江姐人物形象
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音乐旋律的级进模式与人物形象的同构
音乐剧中表演与歌唱的整合艺术表现
歌剧《江姐》的故事(三)
歌剧《魔笛》选段《复仇的火焰》艺术特点初探
“江姐”大战“鼠小弟”
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