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的农村减贫效应
2020-03-22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3)
一、增长效应
产业结构优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内生作用力,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成果之一。产业结构发展理论的主要研究人员钱纳里等人认为,劳动力和资本等社会资源将从低生产率的产业向高生产率的产业转移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一定会导致产业间劳动力和资本的转移,基于配第·克拉克和库兹涅茨的研究成果,社会经济中的优势部门会渐渐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转移,即劳动力和资本会向生产率较高部门聚集,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的增长效应会对农村贫困现状起到减缓作用。我国将来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保证农业的必要性作用,但下调其占比;打造环境激励服务业增长,提高其占比;维持工业的不断增长,且改善其内部结构。这样劳动力等社会资源将从农业转移,进而聚集到二、三产业。基于这样的劳动力聚集情况,产业结构优化在推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同时,推动了经济发展。不断快速的经济发展会阻碍贫困深入增长。根据经济发展的“涓滴效应说”所表示的,经济发展可以激励地区经济行为,产生新的就业机会,且提高政府税收收入,促使其可以增强对贫困人群的扶持力度,最终改善其生存现状。根据Martin Ravallion表示的亲贫困增长的理论,他指出,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政府要设置一个有利于贫困人群的减贫政策,并且依此不断减小巨大的收入差距,促使贫困人群可以由经济发展中取得较多福利。例如服务业的不断发展,能够产生很多新的工作机会,解决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因为社会人员没有足够的工作能力,会造成摩擦性失业,但假如政府可以健全失业人群保证和就业咨询体系,使得剩余劳动力在部门间有效转移,最终达成目标后,产业结构优化的增长效应将起到有利影响。
二、就业效应
首先,基于社会资源的劳动力的构成情况,直接表示了产业结构现状和各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此时,产业结构优化将使得就业现状产生对应变动。其中一个主要体现就是伴随第一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占比减小与第三产业占比的增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聚集,作为交通物流业及餐饮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劳动力。总的来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产业结构的优化,各产业就业结构也随之产生变化,并体现了农业就业人数明显减少,而服务业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所以,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有关系密切。
其次,产业结构与就业互相制约。产业结构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从质与量上固定了就业需求量,换句话说,产业结构限定了劳动力的规模和其工作能力,凡是不满足标准的劳动者将不能就业。举个现有的例子就是近年来,剩余劳动力大多来自农业,但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工作技能低,和城乡二元结构及一些制度性障碍限制了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这就导致这部分劳动力不论从规模还是水平上都不能达到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的要求。此时,工业的优化体现在社会资本构所占比例的增加,这导致资本代替了很多劳动力,进而对工业产生新的工作机会的能力不足。服务业一直是吸收劳动力的重要产业,但基于现今的社会情况,服务业不断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改变,吸收剩余劳动力能力在减弱。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现状:一是工业和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能得到全部,二是农业有很多剩余劳动力因为技能问题不能再就业。所以假如劳动力流动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也会受到影响。因为就现今三次产业必须投入很多资本在劳动力的选取和教育上,处于当前生产所需求的劳动力都不能完全获得的现状下,深入增长就不能在此提及。
产业结构优化将使就业现状产生很大变化,一是由于落后的农村经济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下,技术和资本对劳动力的取代作用愈加增强,结构性失业人群增加;二是服务业对于提供新的工作岗位有很大作用,并且服务业劳动力要求多样,不仅需要工作能力强的技术及经营人员,还可以吸收普通劳动力,这对于消除产业结构优化造成的结构性失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产业结构由农业向工业与服务业的改变不仅造成经济发展,还可以使得就业率的提高。所以,只要政府的就业方针有效,产业结构优化是消除就业难现状的一个重要工具,进而对消除农村贫困产生有利影响。
三、分配效应
产业结构优化对农村贫困人群收入配置的作用,是依据变动各部门所需社会资本的供求关系完成的。产业结构优化导致所有生产要素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占比和影响产生了显著的变动,进而这些资源的平均生产效率、供求关系和价格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动。所以,产业结构优化会直接对社会资源占有者的收入现状形成影响,进而导致收入在农村贫困人群中的分配现状产生明显变动。苏雪串(2002)表示,产业结构优化会导致收入配置情况的变动,并且这种变动显著。她探讨了改革开放以來中国每个部门平均收入的变动趋势,得出各部门增长水平的区别将引起收入提高速度的区别,从而导致各部门的收入产生显著区别。三个部门的结构优化对收入配置情况的作用和部门间的收入分配相联系。因为服务业劳动力平均收入最高,而农业平均收入最低,所以农业的劳动力向二三部门聚集将减小收入分配的不均情况。同时,收入配置现状产生变动也将使得产业结构随之改变。收入水平的增加会导致消费需求加强,收入分配的不均衡促进居民消费结构产生变动,而消费结构的变动使得产业结构的优化。所以,收入分配情况的变化与产业结构优化两者间处于互相作用的不断改变的进程。
经济发展使得收入提高假如不能够使贫困人群的福利一致将促进贫困的增加。有学者表示,贫困和收入分配不均互相作用,恶性循环。Martin Ravallion(1994)认为因为有钱人占有较多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等社会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可以得到占比多的收入,这会使得收入分配的恶化,使贫困人群不能取得生产要素来摆脱贫困现状,贫困程度更加加深。当前中国收入差距不断增大,这个趋势假如不能够抑制,产业结构优化导致的将是贫困现状的深入加强。总的来说,从低收入水平地区向中等收入地区变化的进程中,农业占比会持续降低,服务业占比会一直增加,工业的增长速度相比农业更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最高。而从中等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的变化进程中,服务业的增长速率比工业高,最终出现服务业地位最高的产业结构。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当前人均收入正是中等收入水平,但收入分配不均,这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农村减贫效应的产生起到抑制的作用。收入配置不均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的增长效应导致的农村贫困减缓成果。就国外的研究结果出发,只要是收入差距较小、中等收入水平人数占总体人数一半以上的地区,最终都能依据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所以,根据政府实施收入分配法规,减缓收入差距增大的现状,就可以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均的现状,持续减少农村贫困人群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