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酒店业的跨界融合现状

2020-03-22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9期
关键词:酒店业跨界融合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一、跨界融合的概念

从理论上讲,跨界融合的概念源于“产业融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管制政策的放松以及跨国企业之间合并、合作浪潮的掀起,一些基于工业经济时代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失,并发展形成了一些新的产业形态,加速了经济信息化、服务化趋势的发展。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创新和变革方式,通过技术、产业间的相互渗透、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改变了原有产业的性质、形态以及产业间、企业间的竞合关系。[1]

产业融合包括技术融合、功能融合和市场融合。技术融合主要是信息技术间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向其他产业的渗透以促成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2]功能融合主要是指相关产业边界的模糊、产业边界的相互交叉和部分重叠,实现功能互补,这种情况下表现为产品与服务的融合,产业间新型竞争协同关系的建立和更明显的复合经济效应。市场融合主要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同一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的资源整合。

文旅融合、跨界创新是让中国酒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方法之一,是酒店向外拓延、向上提升的方向。跨界的界,是指原来产业分类意义上的界。这些界本身就是相对的,[3]酒店业的跨界发展也是产品创新的一种方式,酒店业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在固有的模式上增加新的业务或者新的技术。[4]

二、酒店业跨界融合的形式

随着“泛酒店”的概念兴起,酒店已经不再局限于住宿、餐饮,而是当作一个空间,可以融合写字楼、现代超市、创客园、综合体、生态区、体验馆、保健美容场所、展示馆、游乐场、社交场所等等其他功能,将这些业态与住宿关联起来,实现场所效益的最大化。

(一)产业链的跨界融合

1.产业功能附属模式。酒店业涉及的相关产业多样,产业之间功能的附属现象也很常见。“文娱”+“酒店”的跨界融合,文娱产业投资酒店业,相当于相关产业的功能互补,文化、住宿等服务产业的内部的融合渗透,使得行业的综合服务能力更强、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更广,成为多种服务叠加、渗透、融合的集合体。比如网易云音乐酒店、影巢电影酒店等跨界酒店。

2.资源组合利用模式。资源组合利用模式主要是指酒店业与旅游企业相结合,实现资源原始功能的泛延,并把行业资源的新功能纳酒店业经营业务的范围,实现产业链间的资源重组。在第十届世界酒店论坛300名流北京峰会上,众多行业精英提到“酒店无论是探究闲置资源的再生价值,还是生活方式的体验形式,或是探讨各种IP、平台、传播、社群等营销创新,一切都只有转化为商业价值,才能算是成功的跨界创新。”在消费者追求消费多元化的今天,酒店业可以与旅游业跨界合作,结合客人需求,尝试与旅游目的地景区的门票、养生项目等进行互相置换、打包销售,打造出更新的商业模式。

(二)产业间的跨界融合

1.信息技术支持模式。诞生于2015年的“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增长的迅猛力量。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行业产生的影响逐渐深入,技术的渗透、信息的利用、互联网的扩大是旅游企业发展必须面临的事实,酒店业需要改变传统的运营方式以迎合信息技术产生的变化。[2]2010年,杭州黄龙饭店投资10亿余元与IBM等公司合作,建成国内首家智慧酒店。紧随其后的是经济型连锁酒店——华住酒店集团,其旗下Zsmart(智尚酒店)是以智慧酒店为着力点打造的快捷酒店。“互联网”+“酒店”、“人工智能”+“酒店”等形式的跨界融合能促进酒店的信息技术与产业升级手段,改变传统酒店行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运营方式、市场竞争状况和价值创造过程,推动其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推动酒店业不断创新发展。

2.市场共拓双赢模式。时尚品牌跨界做酒店也不少,在“网红经济”的时代下颇受追捧。这种跨界的市场共拓模式能实现供应链、价值链、市场的整合与优化。例如坐落于意大利的米兰阿玛尼酒店、芬迪私人套房酒店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范思哲度假酒店等等。有一定品牌忠诚度的消费者选择相应的酒店,通过酒店的入住体验,参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与流通环节,推动时尚产业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酒店业和时尚品牌共同进行市场领域的拓展,谋求融合发展并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跨界发展模式,以达到资源共享、市场互动、客源互用、合作共赢的效果。

3.产品功能整合模式。“零售+酒店”跨界合作,打造多元经营模式和购物场景。随着场景式消费的流行,零售商纷纷将目光瞄向酒店行业。零售商们通过将自家产品和理念植入酒店,开辟了场景式购物新业态。如,澳门酒店业发达,以其带旺了零售业的发展。2018年全球首家无印良品零售店、餐厅、酒店三合一项目落户深圳,线上零售商也不甘示弱,苏宁、小米之类的行业领先者纷纷进军酒店业。线上零售通过酒店这种线下体验空间构建新的消费场景,酒店行业实现更大范围内资源、要素和产品的功能整合,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消费体验。

三、酒店业跨界融合的优势

(一)实现资源共享

酒店业通过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包括资金的流通和资本的利用,通过其他行业的投资,实现传统酒店的改造;信息的共享和技术的支持,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得到“游客画像”以提供更适应消费需求的服务;劳动力的相互转移,人才培养在酒店业中至关重要,得到具有灵活思维和市场经验的管理和运营型人才利于酒店行业整体发展。

(二)增强市场竞争力

跨界融合促进了更多参与者进入和开辟市场,增强了市场的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3]同时,从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所导致的成本(酒店业的产品服务成本、组织治理成本和交易成本)节约,可能使酒店极大地增值,这最终会通过收人的增长和价格的下降促进消费。

(三)促进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是内在驱动力”[5]。供给创造自身需求”定律告诉我们,产品最终需求会随着产业融合而不断得到提升。跨界融合将个性化、碎片化消费需求集中起来,催生了许多更方便、价值更高的服务产品和服务业态,融合后的双边市场平台和复合业态能满足了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更高层次消费品的需求。

(四)倒逼文化发展

有了文化的介入,行业界限被打破,融入了丰富文化元素的新模式新业态受到人们的欢迎,文化形态、文化产品、文化资源等属于文化领域的业态与酒店业融合,为其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反之,为了更深层次的融入其他行业,文化产业也将挖掘其市场价值。所以,“文化”+“酒店”的融合发展也可以丰富文化创意资源、提升文化创意内涵和促进文化创意发展。

(五)构建全域旅游

构建全域旅游格局,需要更多服务产业的跨界融合。这其中的跨界不仅仅局限于产业内部转型升级,还包括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联动和多个行业的渗透、互补。住宿业作为旅游“六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它行业的跨界、与其它旅游要素的融合和自我的转型升级也必将加速全域旅游格局的构建。

四、酒店业跨界融合的现有问题及建议

(一)规则机制改革滞后

跨界融合使得原本固定的产业边界发生变化,导致以产业分立为依据的传统规制体制出现规制职能重叠,使政府规制政策的制定、实施更加困难,出现规制失灵现象。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引导酒店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上,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二)信息技术运用不足

相比其他行业来说,酒店业跨界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信息网络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电子商务运作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这要求酒店业与技术产业更加紧密和深入的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迎合并引领消费者,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酒店业的投资效率,实现酒店业的转型与创新发展。对于酒店业来说,凡是可以提高客户体验,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工具都值得采用。[6]

(三)高端服务人才缺失

酒店行业一直是人力密集型的行业,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成本的高企和新生代劳动力的稀缺是老、大、难问题。加之跨界融合后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将重新洗牌,人力资本的作用成为主导,拥有综合素质和融汇行业能力的人才更是制胜关键。相关政府部门和合作企业可以通过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保障政策、优化创业环境,为加快发展服务经济提供人才保障。[1]

(四)行业融合深度不够

酒店业的跨界融合依旧存在“水土不服”、“赔本赚吆喝”、“挂羊头卖狗肉”的问题。比如“IP方单纯出IP,不出钱投资”、“酒店+文化只需要打造几个房间”、“酒店+零售的利益分割严重”等现象。单纯的品牌嫁接不如合作经营,这样才能摆脱只有一方用力的囚徒困境,酒店的跨界才能具备实际的商业价值和附加值。跨界大多是一种加法的逻辑,有深度的融合才会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买单。

五、结语

酒店业的跨界融合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业边界逐渐模糊、市场需求也发生巨大变化时产生的必然现象。作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一种方式,跨界发展为酒店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成为其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方案。有条件的酒店应走出思维定势,将跨界做成充满活力的新业态,也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实际情况,不要一味的追求跨界,认知到创新的风险。

猜你喜欢

酒店业跨界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国内酒店业危机管理的应对及措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融合》
中国酒店业的海外生意经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酒店业基于顾客满意的顾客忠诚研究——以池州大九华宾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