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颈夹脊穴+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评价

2020-03-21凌源市中心医院康复科辽宁凌源1225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4期
关键词:颈性夹脊艾灸

凌源市中心医院康复科 (辽宁 凌源 1225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针刺颈夹脊穴+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凌源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时段:2017年3月~2019年2月,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颈夹脊穴+艾灸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5.00%)显著较对照组(78.38%)高,P<0.05;两组治疗前症状评分差异较小,治疗后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更有利于病情恢复。

颈性眩晕临床较为常见,具体发病与颈椎及其相关软组织病变相关,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眩晕症状,发病后患者出现眩晕情况,具体表现为一过性或持续性眩晕,伴有心悸、恶心、颈部僵痛、视力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出现猝倒情况,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患者需及时接受治疗[1]。考虑到颈性眩晕病情的复杂性和复发性,目前临床重视联合治疗方式探究,其中针刺+艾灸应用广泛,配合有效药物治疗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本文探究了不同治疗方式对颈性眩晕患者的作用,旨在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经验借鉴,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凌源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时段:2017年3月~2019年2月,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龄30~69岁,平均(49.53±2.87)岁,病程1~12年,平均(6.43±2.13)年;试验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0~68岁,平均(49.11±2.76)岁,病程1~12年,平均(6.43±2.13)年。排除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差异对结果影响较小,可比较。

诊断标准:头晕、耳鸣、头痛症状,体位改变时加重;经颅多普勒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上述情况再满足如下两条件中其一即可确诊:①颈肩孔压迫试验结果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结果呈阳性;②颈椎X线片显示颈椎存在生理曲度变直情况,颈椎骨质增生或腰椎间盘突出。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丹参注射液(陕西省华山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Z61020761)治疗,取药物40mL,溶于250mL氯化钠溶液(0.9%)中,静脉滴注,1次/d,配合使用眩晕停,25mg/次,3次/d,持续给药2周;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进行针刺颈夹脊穴+艾灸治疗,针刺主穴为颈夹脊穴,患者仰卧,常规消毒后使用毫针针刺,穴位直刺(0.5~0.8寸),患者出现酸、麻、重、胀感觉表示得气,随后平补平泻,留针30min,同时根据患者症状确定配穴,若患者恶心加合谷和内关,若出现失眠情况加血海和印堂,肩膀酸痛加肩髃、肩井,头痛加头维、阳谷和率谷,上述穴位采取提插捻转配合平补平泻,留针30min;在夹脊穴针刺后进行艾灸,热度以皮肤微微泛红为宜,艾灸时间控制在15min左右,持续治疗2周。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两组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2.两组症状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试验组 40 11.21±1.22 6.67±1.27 16.305 0.000对照组 37 11.34±1.31 8.73±1.02 9.562 0.000 t 0.451 7.807 P 0.653 0.000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比较,标准如下:①显效:治疗后眩晕症状基本消失,颈椎活动恢复正常,无压痛情况,日常生活不受影响,3个月内未复发;②有效:治疗后眩晕症状改善,颈椎活动改善,日常活动偶尔受限;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为前两个等级占比之和[2];②症状评分比较,参照文献[3]制定标准,主症:眩晕、头疼、颈肩痛、颈椎活动受限,按照严重程度由轻到重1~4分评分,于治疗前1周和治疗后4周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使用SPSS24.0软件,计数资料,表示为[n(%)],χ2值进行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t值检验,统计学意义指标为P<0.05。

2.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78.3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症状评分对比

两组治疗前的症状评分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颈性眩晕临床发病率较高,现代医学理论认为具体发病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直接相关,并非是一种特定疾病,而是一类中枢性眩晕,病位主要在于颈椎。中医理论认为此疾病属“项痹”范畴,直接诱发因素为风寒湿邪入侵、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劳累过度等,导致患者颈部经脉受损,血脉出血淤堵情况,且患者伴有气血亏虚问题,气血向上无法上荣清窍,导致脑部失去涵养,髓海不足,出现眩晕情况,临床治疗以活血化瘀、舒筋理气为主,进而促进血液流通顺畅,脑部得以涵养,改善眩晕情况[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效果和治疗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具体原因分析如下:夹脊穴位于人体颈部,属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同机体脏腑关系密切,同时其为督脉、足太阳经脉气的传输点,而督脉与脑、心、肾密切关联,对其进行针刺可以调理枢纽穴,改善机体气血运行状态,同时现代病理研究指出,针刺夹脊穴可对颈部肌肉痉挛进行纠正,改善软组织粘连情况,提升肌肉组织血氧交换能力,确保血液流通顺畅,进而加速椎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血流阻力,改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问题,还可改善颈部微循环状态,调节毛细血管通透性,调节缺氧缺血情况。治疗时配合艾灸,利用灸火温热性作用,对机体进行有利刺激,发挥消瘀散结、升阳举气、温经通络、行气活血功效,进而促使气血上荣,脑部得以涵养,抑制眩晕病情。二者联合应用发挥协同作用,强化调节血流供应的效果,较单纯药物治疗更利于病情恢复,且可有效抑制病情复发。

综上所述,针对颈性眩晕患者,针刺颈夹脊穴+艾灸治疗更有利于病情恢复,临床疗效突出。

猜你喜欢

颈性夹脊艾灸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颈夹脊”源流考略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