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多义词认知——以“抄”为例
2020-03-21王帅杰
王帅杰
(西安外国语大学 a.中国语言文学学院;b.陕西方言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128)
一直以来,一词多义都是语言学的重点研究内容。在各个语言的词汇系统中,都有很大一部分多义词,一个词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互相关联的意义,这不仅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人类认知概念的多义性在语言上的表现。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特别是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为深入了解一词多义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抄”是汉语的一个常用的多义词,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看,各个义项构成一个语义范畴,多义词的基本义为原型,转义则是以家族相似性原则,围绕基本义不断向外扩展而来。
一、多义词和原型范畴理论
(一)多义词
语言形式的有限性和意义的无限性,决定了多义词产生的必然性。多义词的存在,是词汇丰富的一种表现,一方面丰富了词的内容,扩大了词的使用范围;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创造新词,减轻了语言使用者的负担。
葛本仪提出,多义词最初都是从单义词发展而来,词最初产生时所具有的意义称为原始义,在已有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意义称为派生义;从词的义项派生的关系来看,充当新义的基础的意义称为基本义,产生出的新义称为非基本义[1]。
束定芳指出:“多义词指一个词具有多种意义,而且意义之间密切相关。”[2]多义词的意义可以分为基本义和转义,转义又包括引申义和比喻义。基本义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意义;引申义是在基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产生的意义,比喻义是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意义。
(二)原型范畴理论
维特根斯坦通过对game的研究,提出“家族相似性”原理:“一个家族成员的容貌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彼此的相似情况和程度不一样。”[3]Rosch & Mervis曾将家族相似性定义为:“能构成AB、BC、CD、DE关系的一组成员,就是说,每个成员至少有一个,也可能有几个,与其他一个或更多成员享有共同成分,但没有一个或很少几个成分是所有成员都共同享有的。”[4]Labov通过实验证明范畴具有模糊性[5]。
到了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家Rosch在维氏“家族相似性”原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将范畴化视为认知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并通过实验确定范畴成员的隶属度,创立了原型范畴理论和原型效应理论。在这一过程中,还发现了“范畴成员的非对称性”。原型范畴理论是对传统经典范畴理论的挑战,也是对传统经典范畴理论的发展,核心内容主要包括:(1)范畴不是通过充分和必要条件建立的“完形”概念;(2)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形成家族相似性;(3)范畴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4)范畴内成员的地位不相等,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6]。
Rosch通过对其他范畴中成员隶属度等级调查,提出了“原型”这一概念:原型是进行范畴化的重要方式,是范畴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成员,对于识别范畴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范畴中其他成员在认知上的参照点。
(三)原型范畴理论和多义词
原型范畴理论为一词多义的理解提供了充分的理据性。Lakoff和Taylor都认为:“语言结构就像非语言的概念结构一样,也有原型效应。”[6]从原型范畴理论来看,每一个多义词都是一个语义范畴, 在这个范畴中的各个义项地位是不相等的,其中最典型、最常用的义项是基本义,相当于原型范畴理论的原型义,往往是人们最先获得的,也是最原始、最基本的义项;转义围绕着基本义不断向外扩展形成,与基本义的关系相当于原型范畴理论的“家族相似性”。
原型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多义词的内在形成机制。在一个多义词的语义范畴中,以基本义为原型义,在家族相似的前提下,通过隐喻、转喻等特定的语义延伸机制,在原型义的基础上不断向外扩展形成新的义项;在这一范畴中,各个义项的地位是不相等的,有基本义(核心)和转义(边缘)之分;义项与义项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相邻意义的义项之间由于语义延伸会有一些共同的属性。
Rosch&Mervis将范畴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上义层次、基本层次和下义层次[7]。基本层次体现出范畴成员之间最大的家族相似性,也是人们对真实世界最为精确和具体的认知,也是最为客观和自然的分类。上义层次在基本层次的基础上形成,比基本层次更具有概括性,也更为抽象,在功能上主要突出一般属性。下义层次也是寄生于基本层次,在基本层次的基础上,增加了具体的属性,这些属性往往反映了认知背景、文化特征等。
二、从原型范畴理论看多义词“抄”的语义认知
(一)“抄”的原型义项
1.古今义项
“抄”,古为“钞”的俗字。《说文解字·金部》:“钞,叉取也,从金,少声。”段玉裁注:“叉者手指相逪也,手指突入其间而取之,是谓之钞。字从金者,容以金铁诸器刺取之矣。”徐灏段注笺:“《一切经音义》二引《通俗文》遮取谓之抄掠。古文抄剿二形今作钞,同。段氏谓窃取文字即掠取之义,因之凡写文字皆谓之钞。今俗别作抄。”《康熙字典》:“钞,又作抄。杜甫诗:饭抄云子白。又《增韵》:誊写也。《抱朴子·金丹卷》:余令略钞金丹之都,较以示后之同志者。”《宋本广韵》:“抄,略也。又略取也。”潘牧天经过文献考证提出:“‘抄’最初作为‘钞’的另一种书写形式,继承了‘钞’的动词义后不断衍化,引申出大量新的动词义,大部分动词义被保留到了现代汉语中。至晚在两晋时期,‘抄’作为‘钞’的另一种记录形式出现,二者词义基本重合,且‘抄’很快被广泛使用,在动词义位上的使用频率远大于‘钞’。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抄’在官方得到使用,呈现出逐渐代替‘钞’而承担原有词义的趋势。”[8]并且还指出“抄”与“钞”的词义分合,以及辖义范围的变化,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认知习惯的逐渐渗透。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二者由于意符所指不同而使用在不同的交际场合,渐渐地也就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语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抄”这一词条之下共有六个义项,具体如下[9]:
(1)誊写:抄文件;抄稿子。
(2)照着别人的作品、作业等写下来当作自己的:抄袭;这文章是抄人家的。
(3)抓取;拿:抄起一把铁锨就走。
(4)搜查并没收:查抄;家产被抄。
(5)从侧面或较近的小路过去:包抄;抄近道走。
(6)两手在胸前相互插在袖筒里或两臂交叉放在胸前:抄手。
2.确定原型义项
Dirven&Verspoor就“如何确定中心意义或突显意义”提出三种方法:(1)按照经验方法,如说到某词时,首先会想到的那个意义;(2)按照统计方法,多义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那个意义;(3)按照扩展方法,可称为扩展出其他意义的基础的那个意义[6]。在现代汉语中,提到“抄”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多为“照着原文或底稿誊写”,因此,“抄”的基本义是“誊写”,是各个义项中最基本、最典型的,是这一语义范畴的原型,“抄”的范畴化关系就是以抄(1)为原型义项不断向外扩展衍生而逐步形成的。
(二)“抄”的认知
根据家族相似性原则和词义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抄”的各个义项联系起来可以表示为如下结构:
由上述结构可知,多义词“抄”的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既有辐射式引申,也有连锁式引申。六个义项可以分为四组:原型义项(1);处于同一辐射结构中由义项(1)直接衍生出来的有义项(2)(3)(5);处于同一链条结构中的义项(3)(4);处于同一链条结构中的义项(5)(6)。以义项(1)“誊写”为起点,分析和阐释“抄”的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
1.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
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辐射式引申;一种是连锁式引申。
辐射式引申表现为以基本义即原型义为基础,向四周扩展,引申出派生义项。“抄”,从“手”表示行为动作,“誊写”为原型义,即“抄”语义范畴的基本层次。义项(1)“誊写”指“照着原文或底稿誊写”,中心义项为[+手][+书写工具][+照搬][+便利],加上具体的限定条件[—客观事实],就引申出义项(2)“照着别人的作品、作业等写下来当作自己的”,即“抄袭”;以[+取]为共同属性,[—写]为限定条件,引申出义项(3)“抓取,拿”;以[+便利]为共同属性,[—写][+全身][+对比][+交通]为限定条件,从“书写上的便利”引申出表示“交通上的便利”的义项(5)“从侧面或较近的小路过去”。
连锁式引申指词的意义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从第一个义项衍生出第二个义项,又从第二个义项衍生出第三个义项,以此类推,每一个义项与相邻的义项都是直接引申的关系,基本义与间接引申出来的义项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由义项(1)直接衍生出义项(3),在义项(3)的基础上,以[+取]为共同属性,[+搜查][+司法][+没收]为限定条件,引申出义项(4)“搜查并没收”,义项(4)与义项(1)没有直接联系;由义项(1)直接衍生出义项(5),在义项(5)的基础上,以[+方向]为共同属性,义项(5)重在要求“侧面”或“非当前所面对的方向”,义项(6)侧重于“手臂非自然下垂”,二者均强调“非自然状态”下的方向,以[+手臂][+状态][+位置]为限定条件,引申出义项(6)“两手在胸前相互插在袖筒里或两臂交叉放在胸前”,义项(6)与义项(1)也没有直接联系。
2.“抄”的题元结构变化
动词“抄”的原型意义可以分析为这样几个义素:“施事+工具+动作+受事+结果”。包括一个缺省的施事(手)、工具(书写工具)、动作(抄写)、受事(原文或底稿)、结果(照搬)。义项(2)强调“当作自己的”这一结果,义项(3)只强调动作的发起,不关注受事是什么以及动作对受事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义项(4)强调方式(搜查)和结果(没收)。同样是动作认知域,在义项(1)中的完整动态活动到义项(2)中的强调结果,义项(3)中只强调动作的发起,义项(4)中只强调方式和结果,这是由整体到部分的转喻认知机制。
三、其他关于“抄”的语义认知
在着“渊源”,相邻意义的义项之间由于语义扩展机制也会存在一些共同的属性。《现代汉语分类词典》中的这一分类体系,将义项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无法系统地了解一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而且五级类内的词语,按照词长、音序、笔画顺序先后排列,没有考虑每个词语的义项的区别特征,这样对多义词的各个义项的理解有可能会因为同一级类内的其他词语而产生偏差。
《现代汉语分类词典》是当前词汇分类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特点在于以语文词为材料建立分类框架,并贯彻了以义为纲的原则,按词的意义来分类编排词典,建构了一个词量庞大、覆盖范围甚广、层次清晰、分类严密合理的词汇分类体系,充分反映了现代汉语词汇的面貌,在词汇学习和语言教学等方面极具应用价值。
书中对词语进行分类,采用五级语义层分类体系,一级语义层和二级语义层对词汇系统进行领域划分,是抽象的类别概念;三级语义层和四级语义层对词汇系统的主要义域进行划分;五级语义层主要是同义词、反义词和同类词语的类聚,是具体的词语概念。
在《现代汉语分类词典》中,对“抄”的分类有以下四种[10]:
(1)伍一Ca05:生物活动-肢体动作-拿 掀-执 拿-05抄(绰、攫、捞、抓、抓住)
(2)陆五Eb05:社会活动-文教-写作-书 写 记-05抄(录、缮、誊、抄录、抄写等)
(3)陆七Bb01:社会活动-司法-逮捕-搜查- 01抄(搜、查抄、抄家、搜查)
(4)陆七Fe03:社会活动-司法-违法-贪污 作弊 侵吞-03抄(抄袭、剿说、剽窃等)
《现代汉语分类词典》中首先将“抄”划归到“生物活动”和“社会活动”两个领域。在两个领域中,以“部位”为区别特征,划归“肢体动作”类,以“行业”为区别特征,划归“文教”和“司法”两个小类。主要义项有四个:“拿”“写”“搜查”“作弊”。括号中是词典分类中与“抄”同义同类的词语。
对多义词的认知和学习来说,这一分类体系有其优越性,却也存在着问题。
其一,优点。这一分类体系在词语的领属、层次、义类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宏观的展示。以语义为分类标准,从一级到五级的编号体系,与词语语义的类属范围大小对应,层次清晰条理,层级间的语义关系明确,分类标准也符合社会生活通用的认知标准。在第五级分类中,罗列了同义、反义、同类词语,有助于同一语义场词语的认识和学习。
其二,问题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形成家族相似性。一个多义词构成一个语义范畴,范畴内的各个义项,都与其原型义项(基本义)存
四、结论
总体而言,文章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首先阐释了原型范畴理论和多义词,通过对现代汉语多义词“抄”进行语义分析,发现“誊写”是引申出其他义项的基础,“抄”的范畴化关系通过这个原型义项以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机制不断向外扩展形成,各个义项之间以家族相似性为联系纽带,这也为多义词的学习提供了清晰条理的思路方法:找出多义词的原型义项,寻找各个义项和原型义项的家族相似性,理解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与原型义项的理据性联系。同时,《现代汉语分类词典》是当前词汇分类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对比词典中记录的“抄”的语义分类,指出其分类体系对于多义词的理解和学习存在的问题。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分析多义词的各个词义之间的关系,理清词义发展引申的脉络,从原型义在引申过程中义素的变化着手,对比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与原型义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进而对义项进行更为清晰合理的切分归类。换句话说,原型范畴理论也为现代汉语多义词分类提供了新的思路:找出原型义项→分析各个义项与原型义项之间的关系(直接引申或间接引申)→以引申方式为出发点,结合义项变化的具体情况(义项的增加、减少或从具体到抽象),以此为切分点对多义词的各个词义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