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勇者先行 智者先达
——访音乐理论家、教育家张巍

2020-03-21徐丽梅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生音乐

文/ 徐丽梅

不久前,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的首届音乐表演理论研究国际研讨会上,上音研究生部主任张巍做了主旨发言。他对音乐表演理论研究的新观念以及对相关学科、课程建设的新构想,引起与会中外专家及专业师生的高度关注。

作为一位在音乐创作、学术研究、教育、管理方面总有新建树的作曲家、学者、教育家、管理者,张巍教授在多个领域的成就令人敬佩,同时也令人好奇——怎样保持前瞻性的思维?如何在不同角色间成功转换?

先行者 非凡的学术勇气

在上音,张巍是出名的敢说敢做,在重大会议上常常语出惊人、敢于“放炮”。他说,这种表达的勇气来源于研究生导师郑英烈教授。

张巍15 岁参加高考,成绩优异,本来可以考取武汉大学历史系,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从小一直喜欢的音乐专业,考入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读硕士研究生时他只有20 岁,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面临着从本科阶段积累知识转型到如何选择学术方向的十字路口。同时在很多国内外思潮的冲击下,张巍一度感到很困惑,而郑英烈教授的治学态度、做人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他。

“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郑先生从事非常前沿的12 音、无调性音乐的研究,当时他的理论不被学术圈理解和接受,但他一直坚持没有退缩过。我从他那里感受到,一个学者既要有学术眼光又要有勇气——学术勇气决定了能否坚持学术道路、最终能否取得成绩。如果你的研究能为人类、为一个学术群体带来价值,就要坚持下去,所以,我认为对学院发展有利的想法就要提出来。 ” 张巍回忆,郑英烈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也给了他很大影响:比如指导论文,大到观点、小到文法修辞甚至标点符号是否正确都会做出指正。张巍感慨地说,那个时代的治学条件并不好,学术成果却更多,与那时学者的精神面貌有很大关系。

◎ 张巍在英皇讲座(2017.10)

◎ 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音乐会合影(2017.10 )

设计者 全面的知识架构

如果把上海音乐学院比作一个庞大的音乐教育大厦,那么张巍教授就是它的结构设计师之一,他是学科体系改革的设计者与推行者、研究生教学系统运营的管理者。张巍领导下的上音研究生部在制度设计、活动组织等方面具有先进性和独创性,已成为国内专业音乐院校研究生管理的标杆。例如,向全国推广的艺术实践学分的标准体系大受好评。上音研究生部的运行机制非常灵活,搭建了一个可以不断拓展的培养架构,为学生提供长远发展的机会。

“我们研究生部举办读书会等系列活动,得益于我早年的经历。”张巍从武汉音乐学院硕士毕业之后在华中师范大学任教,当时校内各种不同专业的中青年学者定期在一起举行读书会,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研究的心得。常年参加读书会使张巍得到了哲学、历史、文学甚至是物理、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全面滋养,构建了丰富的知识体系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他发现了不同学问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建立起一种宽容的学术态度,学会尊重不同的学问,在思考中开阔了视野。“综合性大学包容并蓄的学术氛围、灵活的学术交流方式为一个年轻学者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沃土。在此工作的12年,我从一个普通的老师成长为教授,成长为知识体系完整、思想成熟的音乐学者。”

在华中师大,张巍学习到管理大学的经验,了解大学教育,观察大学的文化建设,感悟大学的精神。由此带来的财富终身受用——进入到上音的教育、教学体系之后,无论在管理还是学术研究方面,他无时无刻不在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学者 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上音研究生部的工作异常繁重,既要负责学科体系的设计与完善,又要组织、实施系列学术活动、艺术实践活动。被称为“工作狂”的张巍在管理、学术研究两方面的工作都做到了卓有成效——作为学者,他在国家核心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已经发表和宣讲的主要论文有四十多篇。其中,《试论即兴音乐创作》《论音乐节奏的组织形态与结构》《论音乐力度的组织形态与结构》及译文《文人与文化》分获上海音乐学论文一等奖、二等奖和译文奖。这些论著是他在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后、夜深人静时经过反复思考、精心撰写的。

张巍开创性地阐释了节奏的学理,把节奏与和声、节奏与结构、节奏与表演等几大领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确立了节奏理论在我国学术研究中的地位。2009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了张巍的著作《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节奏结构力与动力若干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这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学术化的阐释、系统性地研究节奏理论的著作。他成功地建立了个人研究节奏理论的方法论,为节奏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研究范式,同时也标志着节奏理论的符号体系、自解释的逻辑系统以及评价分析系统的形成。

自2016年起,张巍主持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序列音乐技术的中国化研究”已成功开展了三次专题音乐理论国际研讨会,并且有若干篇文章已经公开发表。因此项研究,他应第八届欧洲音乐分析理论大会组委会的邀请,做了名为“序列音乐的创作与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的专题学术讲座,这是欧洲音乐分析协会成立25 周年以来第一次迎来中国的内地学者。同年11月,张巍受邀在德国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音乐理论的长河”论坛上进行英文讲座,其核心内容聚焦于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作曲技术发展。

身为一名具有使命感的音乐理论家,他还关注着近现代中外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尤其致力于研究与推广我国当代优秀作曲家的创作,包括朱践耳、周文中、杨立青、王建中、赵晓生、陈晓勇与尹明五等。相关的分析、评述等多篇论文发表于《人民音乐》《音乐艺术》与《黄钟》等核心期刊。

教育者 融汇不同的理论体系

张巍特别重视本科生的基础教学。他认为,本科教学是学生打下坚实基础最重要的阶段——学术品格的形成、学术道德的教育、学术规范的认知、学术礼仪的养成等都在这个阶段。至今,张巍在本科教学岗位坚守近30年,这体现出一名教师的责任与意识。每日早上7 点钟,他已经在办公室里工作了,他的本科和声课一直都是早上8 点。逢上课日,他在课前还会反复地、仔细地批改学生的和声作业。

张巍善于将不同的理论与不同的体系融汇比较,帮助学生拓宽学术视野。他在充分归纳各种和声教材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对各类教材中的历史渊源与脉络、和声理念、技术处理、风格差异等问题进行了相互比较,并从中总结出了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

不少学生表示,张巍老师在课堂上常常很风趣,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枯燥的和声学理论,他经常运用很多形象的比喻,涉及到相关典故更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听他的课很过瘾。

◎ 英皇欢迎仪式(2017.10 )

观察者 洞悉大学教育弊端的根源

◎ 美国欧柏林音乐学院会谈(2018.4 )

从事过多类型、多层次的管理工作使张巍形成了与其他管理者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他发现,当今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很多问题根源就在于基础教育中人的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作为大学教授,了解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校正的方法与机制。比如,研究生扩招以后,教育的质量下降了,如何解决?张巍认为,其实教育质量与选材、培养、就业、与社会的接轨等各个环节都有关系,每个环节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关键是处理好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关系。一个学校如果没有完备的知识系统、管理体系以及一个好的面对社会的服务体系,就谈不上教育质量,专业就不可能办得好。今天的上海音乐学院因为构建了最好的学科体系,办任何专业都会成功。

“我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张巍音乐教师基地多年来培训了很多中小学音乐教师,帮助音乐教师学习如何开始职业生涯、提升专业水准。张巍在上海元培学校、上音附中工作多年,2000年开始承担上海基础教育音乐、艺术相关教材的编写,担任上海市教委音乐和艺术教育评审组组长。他在综合性大学里做过本科教育、在上音从事研究生管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艺术教育链条。教育的对象既有学生又有老师,他掌握了很丰富的经验与素材。由于在基础(中小学)音乐教育办学和研究方面的成就与贡献,2004年,张巍被评为“浦东十大杰出青年”。

张巍总结,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紧密贴合社会需求,高校针对社会需求的培养要提前一些,把职业教育提前、向行业去延伸;而艺术行业也要为高校提供服务,给高校提供充分了解行业需求的机会。

智者 居高望远

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去审视不同的事物,在工作中清晰地看待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使得张巍可以克服历史的、工作的局限,看待问题具有前瞻性。他说,“没有对历史的研究、对未来的展望与思考,没有对社会深刻的哲学思考,就不是一个负责任的知识分子。”

作为管理者,张巍在寻找普遍办学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反思与践行,找到了音乐学院办学的特殊性。基于这样“前沿前瞻”的理念,研究生部开设了许多海外专家的短期集中授课。这些课程锁定在国际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分享国外学者最先进的研究成果,使研究生们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最新的研究方法、建立国际性的学术视野。大量海外课程的引进,对学院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教育的国际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张巍还不忘将学术资源辐射到全国各地。

实践者 积极推进改革

没有好的学科就不会有好的专业,而学科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近年来,上音从表演专业开始,所有学科、专业的课程改革陆续实施。

张巍认为,首先要走向海外,把艺术实践、学生的能力提升、上音专业水准及中国文化向外推广这几个点结合起来,对海外有目标、有计划、体系化地推广;进一步提升实践基地的品质,让基地的实践活动按照一种课程建设的体系发展,做到课程化、管理化,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针对问题去实施,建立一套基地实践的标准,成熟之后向全国推广。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研究生部搭建了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涵盖了作曲、理论、表演、应用专业等各学科相匹配的实践基地;与美国的欧柏林音乐学院、德国的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签署了《两校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双方可以互派研究生参与一系列的艺术实践活动以及短期课程培训;长期与上海爱乐乐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杭州爱乐乐团、深圳交响乐团等合作。

一系列学术交流平台的建立为研究生群体提供了学术展示、发布、推广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国内外音乐院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营造了良好的整体学术氛围。

已是数九寒冬的时节,张巍正在为接下来的重大活动组织筹划。他说,只有不断地积极推进改革,未来,上音才能向国际一流院校的标准迈进。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生音乐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