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有效交流的舞台

2020-03-20龚淑贞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24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龚淑贞

【摘要】有效的交流具体是指在数学课堂上,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逐步掌握表达、倾听、接受等交流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交流方式,指导学生进行交流的技巧,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交流内容作出评价,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从而增强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提高有效交流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交流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有效交流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有效交流的欲望,促进学生有效交流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而且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交流习惯,更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抓住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真正成为学生有效交流的舞台。

一、创设情境,激发交流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教师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和数学情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积极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使有效的教学情境成为学生数学课堂上有效交流的助推力。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时,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教师首先播放熊大和光头强拉手腕比赛的动画,比赛刚开始, 光头强就输了,全班同学都笑了。

接着,教师问学生:“看了这个视频后,你们觉得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熊大和光头强在力量和力量上有很强的差异,一个体重很重,一个体重很轻。

师:你是怎么知道他们谁重谁轻的?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吗?

生:可以想办法称出它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

师:你的方法很独到。(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教师通过精心创设这样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和主动交流的积极性。

二、拓宽途径,实现交流

为了保证课堂交流活动的有效性,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交流活动,提高他们对有效交流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和必要的交流技巧。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拓宽交流的途径,寻求最佳的交流方法,实现课堂中学生的有效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摆正角色,实现交流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和交流,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并使学生理解如何表达、学习倾听和学习接受也是很好的交流方式。因此,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必须摆正自己既是表达者,又是倾听者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交流中,才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美丽的田园》时,教师先出示教学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有一个学生说空中有11只小鸟,另一个学生说河里有8只小鸭。这时,教师说:“刚刚有同学说过的就不能再说,补充同学没有说过的,这样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哦。”同学们就很注意倾听,然后纷纷补充其他同学没有说到的数学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这种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当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良好的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后,他们就会认真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2.提供空间,实现交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主体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出发,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为学生留出大量的课堂时间,为他们培养学习兴趣及交流习惯提供充足的空间,从而实现课堂中的有效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例如,在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化简》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三组比:16:34; 0.7:0.8;  : ,让学生认真思考这三道不同类型的比应该如何化简,怎样化简?这样,教师就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产生交流的需要。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交流各自的方法,为学生留出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尽情地发挥出每个学生的智慧。最后,在学生合作与交流之后,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把握契机,实现交流

课堂交流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有利契机,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数学课堂中,交流的时机一般会出现在知识架构时、产生疑难问题时、解题时或者总结概括时,如果教师能把握好出现的契机,教给学生有效交流的方法,就会让学生达到相互启发,得到互补的交流目的。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十几减七》时,教师出示例题后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过了一会儿,有些学生提出不会做。这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说:“请大家各自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分工合作,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听了之后,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他们借助学具把各自的看法跟同组的同学交流,最后讨论出许多创造性的算法。可见,教师抓住某一契机作适时的点拨,对学生的有效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说与听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及时地摆正自己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主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并把握好学生在课堂交流的契机,指导学生正确交流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数学交流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三、及时评价,促进交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建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对学生的交流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课堂交流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课堂交流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同桌、小组和全班交流等形式,指导学生进行交流的技巧,还要引导其他学生关注课堂上交流的内容,以便对交流内容做出评价,及时补充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容积》时,学生在前面已经初步理解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体积和容积两者之间的区别。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能够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互相取长补短,发挥“学生共同体”的作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之后,教师请学生上台先汇报自己的想法,再讲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结果。每组的代表完成汇报后,都会问其他同学:“你们认为我说得对吗?”“你们认为我的回答还需要补充吗?”这就要求其他同学不仅要学会倾听,还要学会评价交流的内容,及时对交流内容提出质疑或补充他们的不足,最后教师及时概括性地评价学生交流的内容,做出恰当的评价。教师和学生通过及时的对交流结果做出反馈与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我调控数学交流的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交流水平和交流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课堂交流是学生数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形式。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交流的重要性,善于利用课堂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探索和交流的平台。有效的课堂交流不仅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地进行思维的碰撞,发出智慧的火花,而且使数学课堂显得丰富多彩,真正成为学生有效交流的舞台。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