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秋
2020-03-20郝欣露
北方的秋天是四季分明的,春天有春天的生机盎然、夏天有夏天的盛情炙热、冬天有冬天的银装皑皑;而我独爱秋天,爱秋天的天高辽阔、爱秋天的硕果累累、也爱秋天的冷清寂寥,更爱漫长等待里苦苦盼来的久归,那才是生命中最真挚的美好和最期盼的温暖。
北方的秋天是大气壮阔的。这大气壮阔来自于这凛冽肃杀的秋风,《秋声赋》里是这样描写秋天的风声的:“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欧阳修笔下的秋风是色调暗淡、烟飞云收的;它的形貌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川流寂静。秋风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恰恰相反,秋风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号迅猛,不可遏止。即便绿草如何的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如何的青翠茂盛,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其秋风中的肃杀可见一斑,这种肃杀之气也能扫去乌云、清除雾霭,还天之晴明高远,还大地辽阔无垠,天地之间瞬间变得开阔与清晰,人的心境也在这个广阔的视野下清澈澄明,所以北方秋天的大气壮阔不仅仅在它的天高云淡和风清云霁,它的大气壮阔更在每一个北方人民的心里,人们心里的辽阔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辽阔!
北方的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北方由于其在地球上特殊的经纬关系,与南方的一年两收不同的是,在作物的生长上最符合传统意义上的春华秋实,春种秋收成了辛勤的劳动人民永恒不变的主题。秋天麦浪里那一穗穗饱满的稻谷轻轻低着头随风摇摆,那也是淳朴的劳动人民谦逊的姿态写照;果园里一株株、一颗颗挺拔的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果实,仿佛是对劳动人民一年辛苦劳作的嘉奖;广袤田地里那一片红色的高粱穗海洋,将大地装扮的分外喜庆,华夏大地更添一抹中国红;熟透了的枣子和柿子偷偷的从层层绿叶中探出小脑袋,争相为这个逐渐丰满的季节贡献自己的力量;向日葵的颗粒逐渐变得饱满,然而即便果实再怎么的丰盈饱满,向日葵依旧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始终不忘初心;愈发成熟的板栗除了从心里逐渐的饱满之外,也逐渐绽开了秋收的“笑脸”,将内心的喜悦和最真实的感受剖析给整个丰腴的秋天。
北方的秋天是包含深情的萧瑟的。关于北方秋天的肃清和萧瑟,已经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诸多文豪的笔下熠熠生辉。秋天的萧瑟是屈原《九歌·湘夫人》 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枯落;秋天的萧瑟是战国楚·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的山水萧条;秋天的萧瑟是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波起云涌;秋天的萧瑟是《汉乐府.长歌行》中“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的惶恐;秋天的萧瑟是刘禹锡《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秋胜春朝的自我疗愈;秋天的萧瑟是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中“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内敛情感;秋天的萧瑟更是毛主席《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万千豪情;秋天的萧瑟被不同的人赋予了不同的涵义,因而秋天不再仅仅是萧条的瑟,而是饱含深情的瑟,让这萧瑟里透露着人间的烟火气息和充盈的情感寄托,秋天因而不再蒙受肃杀惨淡的委屈,款款深情的开始下一轮生命的孕育和情感的酝酿。
北方的秋天是回归的秋天。北方的秋天是落叶对大地的深情,所谓“落叶归根”里承载着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回归情怀,秋天的风萧瑟而起,秋风扫落叶看似无情实则深情,秋风是对落叶归途的督促和推动,那些于枝桠之间远行的“游子”在秋风的帮助下纷纷的踏上归途,滋养大地母亲的同时,也开始了生命的下一个轮回;同样回归的還有大雁,所谓“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天对大雁来说也是回归南方的时刻,春天北去,秋天南往,形成了大雁对四季坚定的守信,以“一”字或“人”字性成群结队的南归,不掉队也从不抛弃任何一个成员,那是对归途的众志成城;鲑鱼也是秋归大军中不可忽略的一道风景,成千上万只的鲑鱼开始了以海洋为始发点的逆流之行,为了完成到河上游产卵的生命周期,成群结队的鲑鱼不顾逆流的阻拦,即便有的在路上被鱼鸟捕食、有的搁浅在途中,但是依旧会有源源不断的鲑鱼加入到归乡的大军中去,并在这个过程中由青色逐渐演变为赤红色,与秋的金黄共铸成了温暖的背景色调,林清玄在《鲑鱼归鱼》中写道“凡是世间的有情人,都不免对故乡有一种复杂的情感,在某一个时空呼唤着众生的“归去”,只是很少众生像鲑鱼选择了那么壮烈、无悔、绝美的方式。”这是鲑鱼生命的轮回和生命的意义,也是秋天回归的意义。
无论是秋叶归于尘土,还是大雁回归南方,还是鲑鱼逆流而上,这都是生命原始的呼唤以及万物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因而秋天的宽阔是内心最为真挚的豁达;秋天的的丰收是不辞辛劳的勋章;秋天的萧瑟是深情款款的载体;秋天的回归更是自然生命周而复始不变的永恒主题,也正因为如此,生命才被赋予了意义,有意义的生命也才有了轮回不止的希望。
(作者简介:郝欣露,长春市二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