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唯物史观

2020-03-20黄涛

祖国 2020年1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共产主义

摘要:1845年到1846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与恩格斯首次提出理解、认识与把握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里具有程碑意义的著作,全面、系统的分析了历史唯物主义,并对人本主义(费尔巴哈)和唯心主义(黑格尔)等所有旧唯物主义哲学进行批判。马克思构建的历史唯物主义重要原理,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条件,分析历史运动规律以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等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主义”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完成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下文简称为《形态》).此作品较为全面、系统的叙述了两人所制定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对施蒂纳、鲍威尔、费尔巴哈等为首的当时德国流行的不同种类的唯心史观思想开展深刻的批判和分析,将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界限进行划分,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立,为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形态》第一卷中,马克思运用大篇幅来批评施蒂纳、鲍威尔、费尔巴哈为首的很多现代德国哲学家,其中的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1]”则是《形态》这部著作的主要部分,其充分体现了马、恩二人批判德国思辩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唯心史观要阐述的主要观点。

一、唯物史观的前提及其内涵

马克思批判德国哲学家基于意识阐述的唯心主义方法,并与此思想理论划清界限,就要以果断舍弃他们错误理论为出发点,制定正确方向与出发点,这是科学唯物史观的重要基础。“个人是所有人类历史的首个基础和前提。[2]”马恩充分阐述人是所有历史观不能缺少的基础和前提,历史的本质是人的历史,如果人不参与则不会产生历史。

首先,《形态》指出要基于现实的个人视域来分析构成社会历史基础的人和社会历史。《形态》阐述,历史基础的个人在内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实践性的、社会历史性活动的存在[3]。所以,如果仅仅静态的、孤立的把个人当作是历史的基础,不如客观、准确地将进行实践活动的个人,特别是进行着生产活动的人当作是历史的现实基础。马恩明确阐述唯物史观基础,其本质是阐述人的活动,特别其生产活动,根据社会状况和人的经济状况来分析和探究人的历史、人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其次,“生活并非是由意识所决定的,相反其决定意识”马克思基于正面分析了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基于意识的起源分析了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最初意识是一种社会的产物,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其依旧是这种产物。意识并非是在社会之外独立存在的主体,其始终是受人的肉体组织所影响和制约,意识首先一定有人的存在,这才能叫意识。[4]”最开始,意识反应现实,是和人们的物质交换、物质活动,是与实际生活的语言相互交织的。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规律

唯物史观起点问题是所有对历史发展进行研究的哲学家都要重视和必须回答的问题,唯有明确历史发展起点,才能深入了解认识社会历史和人的物质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客观認识到唯物史观的基本规律。

规律之一:社会意识是受社会存在所决定的。马克思在《形态》中,阐述“怎样理解和处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关系的问题,是辨别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重点”。唯心史观阐述社会存在受社会意识所决定,之前的任何思想者(包括黑格尔)皆通过社会意识来阐述历史存在,马克思是唯一一个正确提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人,提出社会意识是受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人们促进物质生产进而实现物质交换,其既有效的改变现实,也对自己思维以及思维产物予以改变。生活并非是由意识所决定的,恰恰相反意识是由生活所决定的”。[5]由此可见,所有意识都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人反射现实生活并将发展的过程。

规律之二:生产关系受生产力所决定。一些经济学家在马克思之前就阐述过生产力的概念,而马克思则对生产力进行细致、科学的规定,即人们要实现创造历史的目的,首先一定要能够生活。但人们生活过程中,需要住宿、服装、食物和其他东西。所以,首个历史活动就是为满足生活需要而生产的资料,就是生产物质生活。”同时,《形态》阐述:生活的生产——不管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活的生产或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活的生产,都体现为较明显的双重关系:一层关系是自然关系,另一层关系是社会关系。”

规律之三:经济基础影响并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在《形态》中阐述,“经验的观察在所有情况下都要按照经验来体现政治结构、社会结构与生产之间的联系,而不能体现出任何思辨和神秘色彩”,彰显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在以前每一段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影响、同时也影响生产力的一种交往形式,就形成了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的内涵即经济基础,可以用生产关系来代指;上层建筑的概念是指社会的宗教、道德、法律、政治等意识形态和适应意识形态而出现的法律政治设施和制度的总和。

三、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

(一)国家与革命理论以及阶级斗争学说

国家与革命理论及阶级斗争学说,是建立共产主义的重要前提和理论基础。

1.关于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一书中,首次对阶级以及阶级斗争进行科学理解,其详细阐述形成阶级不能缺少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阐述阶级斗争的本质,与其要遵循各种内在发展规律,阐述物质生产是形成阶级的重要基础,而生产过程又会出现不同种类分工,分工是根据劳动材料、工具、条件等进行分配,为人们提供相应地位,并以此为前提出现的各个阶级。阶级是不会因个人意志而出现转移,是客观存在的,就人来说,阶级是真实、独立存在的,阶级意志高于个人意志。

其次,关于国家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一书中,深入阐述了国家的发展规律、职能和本质。国家是通过阶级斗争这一形式建立起来的,是很多不同的统治阶级个体为更好保障自身利益而制定和应用的组织形式。国家的实质是通过暴力手段维持和保护统治阶级的生存与发展条件。“把竞争当作是前提的资产阶级社会由于其通过建立物质基础,让其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只能进性竞争,不可以开展其形式的斗争,当各个阶级间试图相互制约、彼此扼其咽喉时,资产阶级社会则能更好的使用自己的武器。[6]”国家并非是永远存在的,在阶级、分工逐渐消灭后,国家也会不再存在。

最后,关于革命理论。《形态》一书中首次阐述对革命问题的科学论述与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此书中,全面论述革命的发展规律、作用、本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革命是无法避免的现象。它出现根源是交往形式与生产力间出现的矛盾,“当交往形式和生产力间出现的一种矛盾发展到某个阶段后,便就会爆发革命”[7]。

(二)共产主义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科学、正确的阐述了共产主义。首先,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矛盾在发展协调之下会出现共产主义这一必然结果。在生产力持续发展的作用下,不但能出现交往形式不足的问题,影响人的自主活动,也必然会出现新的交往形式取代之前的交往形式。马、恩二人系统、深入的研究欧洲社会发展史,并阐述因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人类交往形式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历经部落、古代公社、封建、资本主义等各种所有制。

其次,沿着共产主义方向前进。马、恩的理论观点是,无产阶级想要全部消灭所有的原先社会形态,并取代所有的统治,第一步就要夺取政权。只有借助革命之法才能让无产阶级践行与实现共产主义。因此必须进行革命的真正原因是其他途径不可能推翻和取代之前的统治阶级,同时新阶级只有借助革命渠道才能进一步抛弃之前自身拥有的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东西,为建立新社会打下基础”[8]。

最后,无产阶级是达到共产主义目标的物质力量。马、恩二人提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与发展,既产生巨大的生产力,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也是生产出无产阶级这一能够葬送资本主义的物质前提。

四、结语

马克思、恩格斯在170 多年前,撰写出体现代表性价值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此书为历史唯物主義的诞生与发展的奠定坚实的基础。马克思将实际生活中的个人当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着眼点,并分析其发展规律,即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等辩证关系,最后阐述共产主义要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方向,并阐述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所以,在发展中我们要始终遵守唯物史观,积极促进人的全面、持续、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士英,冯柯源.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物”与“历史”内涵的统一性与差异性解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8,(05):16-19.

[2]刘增明.重新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J].理论月刊,2018,(06):25-30.

[3]周展安.作为一项“现实运动”的共产主义及其射程——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出发的思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03):25-40.

[4]李彬彬.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与唯物史观的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18,(04):29-33+91.

[5]仰海峰.《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蕴[J].理论探讨,2018,(01):53-60.

[6]蔡玲.马克思对历史概念的创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考察[J].学习与实践,2017,(12):121-127.

[7]方瑞.马克思“历史科学”的当代解读[J].浙江社会科学,2017,(11):98-104+158.

[8]钟晓宏.《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历史形态观批判——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性[J].前沿,2017,(07):18-25.

(作者简介:黄涛,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共产主义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