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汶川县红军长征历史遗迹的现状与保护
2020-03-20陈世英
摘要:汶川县地跨岷江上游两岸,是成都平原通往“雪山草地”的必经之道,素有阿坝州的“门户”之称。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此地,并留下了许多战斗故事和历史遗迹,如威州、雁门、克枯、龙溪、绵虒、草坡、映秀、耿达、卧龙等乡镇,但这些历史遗迹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加强保护与开发。
关键词:汶川 红军长征 历史遗迹 现状
一、汶川县红军长征历史遗迹现状
(一)威州镇郭竹铺红军石刻标语
标语刻在一石牌坊上。位于汶川县威州镇郭竹铺村内。系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5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占领威州后在石牌坊上刻下了六幅宣传标语。标语楷书阴刻,栏额上横刻,柱上横刻,字径0.43米,郭竹铺石牌坊对于研究红军长征在阿坝地区的革命历程具有重要价值,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在汶川的红军长征历史遗迹中,这是保存得最完整,字迹最清晰的石刻之一。
(二)红军桥
红军桥位于威州镇。原为堡子关索桥,作为纪念当年红军与敌军展开激烈的索桥争夺战,而以红军的胜利结束的重要标志之一,遂命名为“红军桥”。 1935年5月中旬,红四方面军主力全部渡过岷江。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对岷江上游的封锁,实现了从威州索桥胜利渡过岷江向北挺进的计划,为红军北上抗日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为缅怀红军的不朽功勋,在威州镇原索桥处先后修建了“揉式钢绳吊桥”,后又建成“水泥走廊桥”,“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建成了“景区走廊桥”,均取名为“红军桥”。
(三)雁门战斗遗迹
雁门,即雁门关,位于岷江东岸,距威州(县城)四公里,是过汶川西去松潘的险隘, 1935年5月15日,雁门关战斗,歼敌四个营,红四方面军打通了岷江流域的西进要道,主力经威州长驱渡过岷江”。[3]39雁门关战斗,“设指挥所于索桥村,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驻索桥村川主庙指挥战斗。”[4]246此处居高临下,能清楚观察到牟托、青坡、芤山、雁门关等地的动静。
(四)文壁山
雁门青土坪村的后山称为文壁山,也就是村民口传的雁门关战斗中著名的“红军占领文壁山”的故事发生地,文壁山战斗是雁门关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斗。1935年红军从茂县南下到达雁门关一带。组织贫苦农民,成立“苏维埃政府”,并研究战略战术,找当地熟路人带路,察看地形,做好第二次进攻布署。从两山之间的雁门沟进军,攀悬岩,走峡谷,一直绕到文壁山的最高点,向白军驻守的目标冲锋,如虎添翼,风驰电掣般地穷追猛打,神速追至天门。红军大捷。
(五)维顶山战斗遗迹
维顶山, 1935年,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攻打雁门关。其主力红军从索桥出发,经天台山。总指挥徐向前和其他指挥员,经过详细观察地形,找群众了解情况,制定了新的作战方案,做了充分准备,并由付光文带路,经过通山寨到麻地垭口,居高临下攻击;另一路从鸡公山出发,由朱开义带路,经月里至青土坪,向白水、牛脑寨敌团部进攻;第三路从雁门关佯攻过街楼。”[3]36-37现在的维顶山上还可见当年的战壕遗迹,前几年还有当地百姓挖到过子弹壳。但仍需进一步保护和开发。
(六)板桥关战役遗迹
位于汶川县绵虒镇板桥村。板桥关位于岷江东岸板桥沟南侧,绵虒城北8公里,是当时灌县进州骡马大道上的一座险关, 当地说“打不过的铁板桥”是由于:①地形险要。板桥沟的两边都是崇山峻岭,悬岩峭壁,尤如斧劈刀切,沟深谷窄。②敌人在各隘口的灌木丛、乱草中设置铁丝网并挂有铃子,安有6角钉和弓箭。③敌军死守板桥期间都有飞机轰炸红军阵地。后中央指示红四方面军固守茂、威等地区,向岷、嘉两江之间,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经威州胜利渡过岷江,使板桥关战事变成防御性战斗,主要防止敌人袭击。[2]43-44
(七)马岭山红军阻击战场遗址及纪念馆
马鬣山,又称马岭山,位于岷江西岸,绵虒西南约10公里的草坡沟口。马岭山红军遗址分布范围约3万平方米。遗址内保存有:乡、村苏维埃驻地、红军指挥部、红军炊事伙房、防空掩体、红军战壕以及红军用过的家具器物等红军遗迹、遗物。1935年8月11日,为了掩护红军主力北上,红军在1天的阻击战中打退川军3个团连续进攻,完成了阻击任务。该遗址是阿坝地区战场规模较大,红军遗迹、遗物较多,且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红军战场遗址,其中有徐向前用过的桌子、凳子,弩和箭、两枝枪、送饭的篮子等,还有两块印版,红军用于打桩。该纪念馆正在申请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羌锋簇头沟“红军烈士纪念馆”
红军烈士纪念馆原来位于绵虒镇簇头溝村(今羌锋村),是为缅怀1935年8月10日至11日在簇头沟44名红军战士而于1977年春修建,纪念馆是平房,砖木结构,正面大门上额书“红军烈士纪念馆”。馆内建有高2.5米的纪念塔,塔内装殓烈士遗骨,塔身正面刻“红军烈士永垂不朽”。2011年并改名为“汶川县红军纪念馆”,从纪念馆展厅右侧的侧门进入便是预展室,预展室北墙上贯通整面墙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镰刀斧头红旗装饰板,中间是以毛主席和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过雪山的素色宣传画,上面衬着鲜红色的毛主席手书七律长征诗;展厅正厅西面正墙上正中位置是红底上镶嵌的金色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左右两侧是同样金色标题“红军万岁”等多幅当时的历史照片;南北两面墙上分别是前言、红色足迹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展板下一幅幅刻石上的话说出了我们对当年红军长征那一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的追忆和赞颂:“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史诗、长征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
(九)东门口红军石刻标语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龙溪乡联合村东门口组,石刻正前1米处有四棵柳树。1935年红四方面军西路军长征此地,在山脚岩壁15平方米的范围内,楷书阴刻“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国民狗党!”标语2幅,落款为“红西路军政治部”,是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门口红军石刻标语对研究红军在汶川县的革命历程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石刻目前保存极差,文字已无法识别。
二、汶川县红军长征历史遗迹现状分析
可以把汶川县红军历史遗迹现状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保存比较完好。如郭竹铺红军石刻标语和月里大队石刻标语,保存完整,字迹清晣可见。第二,石刻字迹不清,遗址杂草丛生。如东门口红军石刻标语,东门口红军石刻标语对研究红军在汶川县的革命历程具有重要的价值,又如雁門战斗遗迹,徐向前指挥战斗的遗址雁门乡索桥村川主寺现在遗址处杂草丛生。第三,多次进行改建。如红军桥。从竹索桥到钢索木板桥,再到“水泥走廊桥”,最后建成的“景区走廊桥”,均取名为“红军桥”。第四,因大地震大部分被毁。如马岭山红军阻击战场遗址。汶川大地震前遗址有十多处,这些遗址都被埋在地下,尚待恢复。第五,异地重建。如羌锋簇头沟“红军烈士纪念馆”。原纪念馆的一些建筑还在,门上的 “红军烈士纪念馆” 扁额还在,屋内墙上还有一些当年的诗抄,如毛主席七律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等这些诗抄也应当精心保护,也是人们对红军的纪念。第六,尚未进行开发的历史遗迹。如岭岗战斗、板桥村红军遗址、文壁山遗址、维顶山(围顶山)遗迹等。
三、对汶川县红军长征历史遗迹的保护建议
1,当地部门和单位要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当地人民的保护和开发意识,鼓励群众把自己所收集到的或家里流传下来的红军遗物上交有关部门,把自己知道的包括从长辈那口耳相传的红军故事向有关人员讲述。2,在已有文献记载和群众收集的基础上,对有关本地的红军长征历史资源进行普查,整理有关资料和信息,分门别类,登记造册,摸清应保护与开发红色资源的底细和现状。3,向政府领导汇报,将有些保护不力、或尚未纳入保护名录的资源,尽快采取保护措施。4,建议政府出台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对破坏红军长征历史遗迹(如遗址、文物)的人进行惩处,对人民群众中在收集、保护和开发红军长征资源方面有突出贡献的,要给予奖励、表彰。5,对红军石刻标语等不容易移动又易风化的遗迹可以就地进行加钢化玻璃框的方式进行保护,并在遗迹所在的村委会通过图片或复制品等方式进行宣传。6,政府统一印制宣传册,发放到政府各单位和各村,加强宣传,增大红军长征历史遗迹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汶川县志编委会.汶川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2]汶川县文物保护宣传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3]汶川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红军长征过汶川[M].内部资料,2005.
(注:本文系阿坝州2018年度社会科学事业专项资金项目一般项目“汶川县红军长征历史遗迹现状研究”(ABKT2018060)的研究成果;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一般项目“羌族地区红军长征遗迹的现状与保护研究”(QXY201815)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陈世英,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阿坝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法、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