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2020-03-20宿竞元

祖国 2020年1期
关键词:获得感思政课大学

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觉悟和价值导向。本文通过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以及现阶段大学内思政课教学中获得感较低的原因,对优化大学思政课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获得感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   思政课   获得感

新社会大环境下,不同的思想碰撞对大学生的思想立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思想政治课如果希望在此情况下坚持对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就需要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一步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的获得感。

一、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

“获得感”有两方面内涵。一方面基于吸收到的外界信息的“获得”,一方面是基于“获得”之后的自身主观体验的“感”。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指的是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和过程后所获得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教育,以及过程结束后所感受到的正向主观体验和思考。也就是说,思政课的获得感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满足感,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意义并利用于实际生活中。从本质上来说,思政课的获得感有三层含义。第一,授业者与受业者的良好互动的结果。思政课如果想要真正实现教育意义,就需要思想政治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体需求,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悟,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在课堂上形成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通过互动产生思想共通。第二是授业过程和受业结果的相互作用。大学生的思政课的获得感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最终的获得感是由学习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体验感悟的积累形成的最终结果。学生往往在对整个过程的追溯中获取到新的思考。获得感就是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感悟。最后获得感就是实际获得的精神教育意义符合心理预期,相互贯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实际是一种实际的精神教育,包括知识素养、情感体验和思想教育价值三个方面。要培养大学生对自身获得的精神教育的认知能力,以此来树立合理的心理预期,以此来达到预期与获得相符合的转台,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获得感[1]。

二、思政课获得感的制约因素

(一)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的不相符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现实思想需要是思想政治课是否能够产生获得感的关键因素。现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想要获得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出入。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深度还有待提升。现阶段内的学生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网络全面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增多,视野开阔、信息接收敏锐的大学生希望能够更深层次的挖掘思想政治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问题,希望能够通过思想政治课不仅仅是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更是希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现实存在的热点话题,探析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寻求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当前的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着仅仅浮于理论知识的表面讲解,没有真正深层次挖掘理论内涵,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也仅仅是一个表面,使得教学变得十分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也就难以产生获得感。第二,教学内容过于脱离现实。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应付考试,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更多的注重教材内容的讲解和记忆,对大学生关心的理论背后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有所忽略,将理论运用于现实的教育有所缺失,导致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脱节,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就会使思想政治课堂变成说教式的填鸭课堂。这大大地削弱了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的共鸣感,拉大了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的距离,也就更难产生获得感。

(二)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主体地位不相符合

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否相符是影响学生在思政课上理论认知度和价值认同度的关键因素。现今的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更加倾向于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获得感。首先,教学活动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较为普遍。实践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对教师的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对实践的开展有一定的顾虑,经费和人员不足、配套设施的缺乏使得大学课堂的实践活动难以开展。这使得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只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无法在现实中体验和运用思政课中的理论内容,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没有一个现实意义的认识,也就难以产生获得感。第二,目前的思政课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单向灌输色彩浓重。课堂内容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的认知,导致课堂上学生的主观积极性难以调动,课堂上也就出现了教师只顾自己讲,学生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的局面。这样使得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难以深入,那以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深入探讨的需求,也就影响了学生获得感的产生[2]。

三、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挥思想指导的作用提出新要求。思想政治课要以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为发展目标,发挥思想政治课程对大学生的思想导向作用。

(一)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基本教学方向指导和基本态度,是教学活动中的根本指引。在提升思政教育获得感的基本目标指導下,思政课需要根据党和国家的基本教育方针和学生的现实要求,不断地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和理论深化思考的目标相统一,实现理论育人的目标,为提高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奠定基础。首先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政治导向,坚持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核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教育对象也是急需要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年轻人,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具有强烈的政治导向性,是整个高校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因此,思政课必须要坚持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核心,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第二,以学生的现实需求作为教学切入点,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建立契合学生探索目标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新社会环境下,学校和教师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现自身价值。这样能够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价值导向作用,才能更加深层次的提高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3]。

(二)深层次拓展教学内容

马克思说道:“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如何让已经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的大学生真正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意义,就需要增强理论教学的透彻性和穿透力。只有教学理论的透彻才能反映思政课的深度,也只有教学理论的现实解释力才能体现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深度的思想和对现实的解释才能体现思政课的现实存在意义,提高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真正提高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获得感。深入研究教材相关理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且在教學中不断补充时政材料,及时以社会事实体现政治理论。以理论解释现实,满足学生的现实认同感,在教学中解释生活,使得理论不再是表面的教育,而是真正运用于生活中,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现实温度。如今的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新问题新矛盾和多样的价值观的冲击给大学生带来了众多迷惑性的难题。基于现实意义,思政课要着眼于社会新发展带来的校园新变化,深入探寻大学生的思想,在此基础之上挖掘学生的热点话题,以思想政治的理论解释大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使得大学生在思政课中认清社会矛盾,理清思想纠结,使得学生在思政课上有所觉悟。

(三)改进教学方法

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断进行改进,形成理论与运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重点从“有用”向“运用”的转变。首先是提高思政课的互动型,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融入课堂中,使得学生主动的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现实问题,提高它康的参与度。其次是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度。学生往往认为思想政治是距离很远的枯燥的知识理论。因此思政课需要转变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理论语言转变为生活化的叙述,以情景式、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拉进思政课与学生的距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4]。

四、结语

高校的思政课承担着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予正确的价值引领的导向作用。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断进行创新改革,强化思想政治理论的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正确价值导向,提升思政课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陈灿芬.聚焦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内容及途径的探析[J].江苏高教,2018,(03).

[2]张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制约因素及提升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99-103.

[3]魏景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提升探索[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72-74.

[4]朱国栋.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J].湖北社会科学,2018,(09):163-168.

(作者简介:宿竞元,硕士研究生,吉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获得感思政课大学
《大学》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