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生态绿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3-20张忠心
张忠心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的“绿色走廊”,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乌鲁木齐市快速路燕南立交桥至上沙河立交桥城市道路绿地一带调研发现,由于乌鲁木齐城区人多地少,道路绿化指标较低;再加上历史原因、观念问题、设计能力、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等,使得当前城市道路绿化存在一些问题。现就存在问题和对策阐述如下:
城市道路生态绿化存在的问题
自然条件与树种选择不匹配。乌鲁木齐是距海洋最远的城市,水汽来源少,多年平均降水量196mm,多年平均蒸发量达2570mm,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温差也较大,受地理、气候条件影响,空气湿度、温度的冷暖交替,不利于植物的生长,许多树种均不能表现出理想的花、叶色彩性状。由于地域性的差异,土壤相对坚实瘠薄,受土壤 PH值、微量元素等的限制,大型乔木在乌鲁木齐栽植往往生长不良,常用的色彩植物耐热能力较差,冬天露地使用受到限制。冬季开花园林植物的缺乏使得城市园林普遍存在冬季绿地缺色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冬季的城市园林景观。
绿化植物种类单调、结构配置不合理。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种类单调,配置方法和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乔、灌、草立体种植结构的绿化带;植物种类的选择季相变化少,夏、秋季节开花的花灌木种类少,设计手法单调,没有能够加大常绿、半常绿乔灌木及宿根花卉的应用力度,因此没有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效果,没有充分发挥道路绿化带的潜在生态效能。
道路绿化设计水平不高,缺乏理念创新。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缺乏整体科学性,规划与建设脱节。许多地方在规划时没有综合考虑各种实际情况,如没有留足够的绿化用地,造成在后期绿化过程中面临绿化面积不够,无法栽植,参差不齐,达不到预期效果。道路景观设计没有有效地充分利用地形及最大限度地利用道路空间进行绿化,使其成为绿色廊道,因为道路的绿地直接构成和影响城市绿地系统,影响着整个城市面貌。
道路绿化管理养护滞后,缺乏制约激励机制。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张,道路绿化建设虽然发展迅速,但“重建轻养”的问题依然存在,道路绿化养护水平相对滞后,绿化成果难以巩固,大大影响了绿化效益。城市道路绿化养护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行道树养护管理误区。行道树是城市道路绿化重点,除了可以美化城市,还具有防风和调节城市道路温湿度的作用。但不少管理单位以为行道树只需在建植当年浇水施肥,长势稳定后就可以粗放管理,不需要再浇水施肥;新种植的行道树不需要修剪,任其自然生长、自然整枝,到树冠很大,下垂枝很多时才开始修剪;另外还存在病虫害不及时治理的问题。
(2)道路绿地养护管理误区。一是设计与施工的不合理。植物品种选择不当,配置不合理;地形设计未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施工时没有考虑竣工后的管理,未铺设给水设施等;另外,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工程管理各环节也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绿化工程验收等工作依然薄弱,有待加强,特别是绿化施工时,苗木标准低、种植土壤差、种植技术粗糙及植后管养跟不上等现象较为普遍。二是绿化养护不规范,水肥管理不当,没有满足植株正常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植株生长不健壮,地面板结,杂草丛生;病虫害防治不及时,未对症下药或反复使用同种药物,使病虫产生抗性。三是人为破坏比较严重,有的地段成了“人行通道”。
(3)修剪程度太大,影响景观效果,也不利于树木恢复。近年来出于对雪灾和风灾的考虑,市区一些行道树修剪程度较大,有些路段本身树木生长缓慢、枝叶细弱,但还是进行了重剪。这既影响了景观效果,也不利于树木的恢复,同时由于施工人员在树上的时间太久而且安全措施不到位,施工安全方面也应引起足够重视。
道路生态绿化建设、管理、监督体制不完善。城建、电路、水路、天然气等各管理部门缺少统一规划,各自为政,加之专业技术生产管理经费不足,管理养护不到位,专业技术养护人员也缺乏。
道路绿化的发展方向及对策探讨
城市道路的绿化与周围建筑物相协调,可构成美丽的街景。只有合理选择树种,遵循科学和艺术的原则进行配置,才能实现“人在林中走、车在树下停、花在城中飘、果在空中悬”的人文景观。同时,始终遵循“宽林带,高密植,乔灌花,看不透”的设计原则,形成绿化规模,打造绿化景观。
搞好规划设计。道路绿化以提供绿荫、美化、改善生态环境构成美丽风景为目的,不是单一植物栽培,是多部门、多学科综合建设管理的体现。因此,相关部门要协调,做好统一规划设计,严格审批,避免重复、盲目建设。园林绿化建设从以往为附属于市政、建筑用地布局“见缝插绿”的产物, 转化为提倡“生态优先、绿地优先、开敞空间优先”的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和建设。因此,道路设计的生态化应充分考虑城市道路生命周期内的废弃污染物排放,减少城市道路在生产、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对土壤、水和大气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尽量减少带污染源材料的使用,提高低污染、可回收再生材料的利用。
加强树种选择。根据功能要求,加强树种的选择正如道路绿化树应选生长健壮,适应性强;树干端直、树冠优美、冠大荫浓;发叶早、落叶迟;无刺、无毒、无污染;移栽成活率高;抗性强、耐修剪、管理粗放。林下灌木耐荫性要强。在绿化施工时严格执行绿化树木标准。而行道树,胸径应在10cm-15cm,定干高度以3m-4m为宜,在同一条道路上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形成优美的道路景观。
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行道树种选择,不能盲目跟风,应首选乡土树种。乡土树种长期适应于当地的环境条件,能进一步强调该地区的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的园林景观模式。
扩大引种, 加大引种资金投入,有计划地引进国内外观赏价值高的树种,来增加植物多样性,丰富道路景观。必须通过试种-选择-推广的过程,只有证明能适宜当地气候条件才可选用。
科学配置,实现景观多样化。一是建立生态健全的道路绿化结构,避免绿地设计模式单一,达到为行人车辆提供冬有阳光、夏有绿荫的要求,分车带上常绿乔木、观花树种及草本植物合理配置。
二是建立生态健全的树种组成结构。要加强立体绿化,力争使乔、灌、草的应用数量比例达7: 2: 1,营造良好的景观层次结构,加大对乡土乔、灌木树种的利用。
加强苗木的定向培育。加强道路绿化树种专用苗圃建设是有必要的。根据道路发展规划,道路行道树种规划,有计划地进行道路绿化苗木的培育,培养城市大园林需要的多品種大规格苗木,以保证设计施工需要。
完善机制、加强管理及养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是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其本质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追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城市绿化工作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逐步走向生态型、节约型、可持续型发展道路。倡导市民通过参加公益林建设,进一步树立爱绿、护绿、建绿、管绿的自觉意识。健全法制,加强执法力度,发挥各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防止毁绿行为出现。加大投资力度,以此调动各单位积极性。采用“监护人”制度,各单位通过认领、认建、认管活动,明确监护责任,巩固已有的绿化效果。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增强责任心。此外,还应实行绿地分类分级管理, 建立专业化养护队伍。在技术上建议提高灌溉自动化水平,发展“节水型”绿化种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