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高质量发展开启新征程
2020-03-20李雪娇
李雪娇
1月8日,冬日明媚,嘉宾云集。由北京博雅方略文旅集团主办,中国旅游报、经济日报社(集团)《经济》杂志社媒体支持、北京三晋宝商贸有限公司协办的2020第八届博雅方略旅游论坛在京举办。本次论坛以“新战略 新使命 新动能”为主题,一些地方的政府领导、专家和业界精英,围绕新时期文旅产业创新提升、城镇化与乡村发展、国家文化公园、科技赋能文旅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以多维度、全方位的视角探索行业方向,为新时期的文旅发展谋篇布局,描绘蓝图。
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王涌彬
国家旅游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志发
北京大学教授、博雅方略文旅集团创始人窦文章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平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家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旅游研究室主任戴学锋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英杰
政策利好 文旅产业化加速
1月3日-4日,2020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召开,总结2019年文化和旅游工作,部署2020年重點任务。其中“乡村旅游”出现1次,“红色旅游”出现2次,“全域旅游”出现2次,“扶贫”出现6次,“融合发展”出现4次,这些新亮点是向全行业发起的集结号,显示今年文旅产业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国家旅游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志发出席论坛并致辞。他指出,文旅产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新时代伟大征程,为文旅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文旅融合迈出关键一步,产业总量规模稳步增长,高质量发展有序提升。在产业一揽子新政密集释放和文化产业促进法案加快出台下,在科技进步和消费升级双重驱动下,文旅产业必将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王志发表示,面向2020年,文化和旅游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的建设为保障,紧紧围绕提供优质旅游产品这一中心环节,推动文化和旅游改革创新再上新的台阶。
“2019年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重要转变时刻,各行各业都面临下行的压力,文旅行业也身在其中,但是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文旅行业要保持稳定增长,乘风破浪、向阳而生。”作为论坛主办方,博雅方略文旅集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窦文章谈道,2019年是“文旅人”以文载道、奔向诗和远方的一年,从数据上看,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总体规模稳步增长,产业投资逐渐增加,过去一年,博雅集团取得很多成绩,结合企业发展与行业特色,总结出“文化旅游+、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国家文化公园、全域旅游、科技赋能文旅产业”等方面热点。文旅产业作为朝阳行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愿与同行共同奋斗,创造文旅产业新格局。
抓住特色 文旅融合更紧密
新时期的“十四五”规划,社会步入新时代、新阶段,面临着新问题、新机遇与新挑战,作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文旅产业也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承担新的使命。
近年来,以文化导向进行区域综合开发成为热点,各地的文化创意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地产开发区层出不穷,文旅融合与区域经济如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成为文旅圈关注的话题。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李国平针对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展开精彩的主旨演讲。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及其新形势角度,李国平分析,地域环境是地理关系的研究范围,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同样适用,文旅要强调接地气和本土化。除了地理条件还有气候条件,对旅游、模式建造影响也很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区域经济差异化不可避免。
“很多西部地区文化和旅游成为重要的集群,文旅产业向着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智能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健康型经济转型。”李国平强调,突出本地特色产业集群,文旅策划非常重要。针对这些情况,文旅产业围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做到优化调整和转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强调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方案》提出,要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分别编制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要协调推进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系统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重点基础工程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成为未来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示范引领。
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之文化思考展开详细论述。“十三五”期间,我国在文化建设中首次提出了建设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董耀会的主要研究方向。他提到,文物本体,代表着人类文明,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国家投入较大资金进行文物抢救,重在维持原貌。在保护之外,建设文旅融合区是打造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地,如何让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健康发展,这是需要思考的事情。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家明认为,文旅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部门协调、理论落地和实地发展都需要协调进行,解决这些问题,重在思想取得共识,行动才有效果。刘家明呼吁,旅游平台要找到文化接口,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将丰富的文化资源合理挖掘出来,发挥文化的潜力,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人的传承问题值得社会关注。希望文旅产业能开展更多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让非遗传承人走进景区,走进文化生态保护区。
模式探索 文旅体系待完善
在文化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进行文化旅游横向和纵向的拓展和延伸,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如丽江的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民宿产业,迪斯尼的动漫影视产业,宋城千古情的演艺产业等。文旅体系的建设,要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更大限度调动文化资源和市场活力,精确梳理需求侧的受众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旅游研究室主任戴学锋指出,很多人理解的全域旅游就是到处都能旅游,这有极大的误解,说到全域旅游,它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围绕旅游业重新整合政府职能、重新整合法律法规等,达到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理念和模式,所以全域旅游是理念、是模式、是体制,全域旅游不是简单的公共服务提升,不是简单的符合现代旅游市场需要。
“全域旅游的发展是化蛹成蝶的过程,要从全面深化改革角度看旅游业、社会经济发展角度看旅游业、从体制机制和运行理念转变角度看旅游业,这才是全域旅游的核心。”戴学锋如是说。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说道,一方面,文化产业高质量和旅游高质量目标一致,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一定凸显社会效益,保障经济效益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社会效益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重点考虑甚至优先考虑。另一方面,无论文化产业还是旅游业,精品内容、优质项目是文旅产业发展最核心的内生动力。“很多人讨论的文旅融合,文化成了旅游的润色、文化成了旅游的修辞,最好的融合肯定能够相互支撑。”文旅在产业融合最期待的效果,是产业链互动、产业链融合,甚至形成循环增值的效果。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王涌彬分享了《20年代城镇化与乡村未来》主题演讲。在他看来,城镇化仍然是未来发展的主线,但乡村会成为城镇化的“文化宝藏”。如今一线城市继续高歌猛进,尽管出台了很多政策性规定防范大城市病,许多城市会受到影响,但一线城市还是经济发展的龙头,小城镇的发展还需要深入挖掘。因此当社会公众强调文旅城、文旅乡、文旅产业等更广泛的融合时,王涌彬期待着跨出文旅层面去谈文旅,放到更大层面探讨,而不单单只是兴建特色小镇,未来要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人文、传统、故事,把文化留下来。
创新提升 科技助力智慧文旅
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抓手,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在5G时代,科技创新如何赋能文旅产业成为时代命题。
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英杰介绍,旅游信息正由管理理念向服务转化,过去由设计者不断向多用户模型主导转变。介质越来越多,旅游信息化就越需要新的理念、理论、技术体系和智能体系,包括我们对信息、内容、功能、服务需要全域、互联网+、大数据、先进制造业、5G、区块链,构建新的体系,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数据内容、平台体系,还需要智能体系对它进行支撑。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重建设、轻内容;重技术体系、轻分析与知识储存;重展示、管理,轻分析、服務。
腾讯文旅产业研究院副秘书长仝玉娟、国家步道专委会主任金飞豹等分别围绕文旅融合助推全域旅游发展体旅融合新业态等方面展开论述。
仝玉娟阐述了新文旅时代腾讯的创新实践。过去在云南文旅的实践中,使用科技赋能文旅,日新月异的技术为文旅业发展带来更多的跨界可能性,在产业业态与服务上颠覆了传统模式,成为新时期文旅发展新动能。
金飞豹在《文旅融合-不可缺少的体育产业》演讲中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体育产业产值这几年逐年递增,体育产业在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他说,跑火一条赛道,带动一个产业,影响一座城镇。企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做出顺势、顺应、接地气的文旅产品。
博雅方略在文旅行业深耕多年,以“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为愿景,不断发展壮大,在咨询、规划、投资、开发、运营、营销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作为国内文旅行业的先行者与创新者,博雅方略全力践行“为行业提供智力支持、推动顶层设计”的使命。博雅方略旅游论坛已成功举办八届,聚焦旅游发展变化与热点问题,提出前瞻性的行业意见,已成为独具影响力、极具专业性的行业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