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处不为家

2020-03-20姚志刚

检察风云 2020年2期
关键词:土楼客家人家族

姚志刚

中華民族的传统农耕文明,非常重视土地和家园,安土慎迁。但在中国有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从中原出发,翻越群山,南下开辟新的天地,在万里之外留下生存足迹。这个群体就是客家人。

与大多数地域的汉族人一样,客家人的先祖来自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河洛地区。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世家大族纷纷逃往江淮一带避祸,史称“衣冠南渡”,也间接促进了中国经济重心的一次南移。晋元帝时期,首以“客”来称呼从北方迁至南方的移民。

“客”字的微妙之处在于,一方面是对来访者的敬称;另一方面则与“主”相对。以“客”为名,何处为家?似乎任何一片山水都不能给客民以“家”的归属感。每当战乱再起,客民便会再次踏上寻找新家园的征程。

唐朝自安史之乱起陷入藩镇混战,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幅倒退。受战乱波及的不只是中原地区,居于江淮的客民也不得不继续南迁到多山的闽赣。

宋代制作政府簿籍,首用“客户”指称客民,“客家”则为民间通称。至此,“客家”这一颠沛流离但自强不息的群体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1930年,中山大学古直教授发表了可称之为客家研究开山之作的《客家对》,对客家人作了论述:“今以播迁之旅,迫处五岭间,犹不屈己从人,维冀式彀似我。屈强介立,自画鸿沟,永永年年,长皆客名。”

虽然“长皆客名”,但客家人对“家”极为重视,发明创造出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坚固家舍——堡垒般的土楼。它由夯土筑成,首重防御功能。其接近地面的一层二层不设窗,以防止敌人进入。夯土围墙极厚,能抵御刀枪和火攻,甚至能挡住洋枪土炮。唯一的薄弱之处——大门,被包上铁皮,其上放置可用于灭火的水柜。

土楼的内部结构,体现出客家文化中强烈的家族观念。从空中鸟瞰土楼,为同心圆结构,最中间是宗族祠堂,向外依次是祖屋、围廊,最外层是居屋。这既是对中原文化尊卑有序的继承,也是客家人在颠沛流离的生涯中总结出的经验。土楼象征着一个家族团结向心,抵御外侮。

客家人从不放弃读书。与广府人、潮汕人重商不同,客家方言中有“不读诗书,有目无珠”的谚语。为保障后代子孙有书读,每个家族的长辈都把办私塾当成大事,规定从祖田中拨出稻谷支付私塾先生的薪金。哪个家族发现有读书冒尖的子弟,全族人都会主动出钱供他上学。

由于重视教育,客家人在历史上涌现出不少文化、教育、科学等领域的杰出人物。从清末至20世纪80年代,仅梅县一地,出国留学获博士学位的客家人有70多位,在国内外高等学府担任教授的有150多位,副教授有140多位。

在近代,有客家人主动下南洋,也有人被动地以“契约劳工”等形式到东南亚、南亚、北美等地谋生。虽命运多舛,但客家人每每以勤劳节俭、刻苦自强的品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觅得生机。

同是移民,秦晋人走西口,把方言和文化带到内蒙古西部,融入广袤荒原,成为内蒙古人;冀鲁人闯关东,在白山黑水间建立新的家园,成为东北人。只有客家人,他们曾征服群山,也曾远渡重洋,却始终以“客”自称。

以“客”之身,辗转寻“家”,不及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那般豪情万丈,更多是一种为形势所迫的无奈。用“客”与“家”这两个在意义上看似矛盾的字组合而成的称谓,恰恰诠释了客家人对“家”的心之所往、不断追求和无比热爱。

纵然身是客,无处不为家。

猜你喜欢

土楼客家人家族
客家人
HK家族崛起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小偷家族》
皿字家族
土楼夜景
永定客家土楼
走近永定土楼
行酒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