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20-03-20刘明礼
刘明礼
1月31日晚11:00,英国终于正式离开欧盟,结束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欧洲旅程”。在脱欧公投举行三年半后,英国在这一问题上终于给出了答案,但是脱欧问题似乎还没有结束,未来还有诸多棘手事情有待解决。
艰辛的脱欧之路
英国脱欧要从2016年6月23日举行的脱欧公投说起。时任首相卡梅伦(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为了兑现之前的竞选承诺,决定要举行这次公投,这一决定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讨论,“脱欧”(Brexit)这个词,也由此而来。公投前,多数分析都认为英国人选择留在欧盟的可能性更大;结果,52%的投票者选择脱欧,令人惊讶的同时也暴露了各界的准备不足。
公投结果公布后,卡梅伦很快宣布辞职。此后,英国人为何要脱欧,脱欧对英国、欧盟和世界意味着什么,均引起了极大关注和讨论。但人们很快又发现,公投结果并不一定意味着英国要脱欧,因为从法律上讲,公投结果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脱欧与否,还要看政治家如何对待这一问题。直到2017年3月,英国政府激活《里斯本条约》第50条,通知欧盟英国选择离开欧盟,脱欧才正式进入法律程序。
只可惜“相爱容易分手难”。由于英国已经加入欧盟40多年,彼此联系十分紧密,想要切断关联相当不容易。此時,特蕾莎·梅(Theresa Mary May)政府和欧盟之间关于脱欧协议的谈判,进展得十分艰难;直到2018年11月,双方才勉强达成协议。可是,人们还没来得及松口气,这一来之不易的协议就在英国议会下院被三次否决。当时,脱欧期限还是“2019年3月底”,前述三次否决抬升了“无协议脱欧”的可能性,引发了非常广泛的忧虑。
英国央行此前曾警告,一旦发生无序脱欧,在最糟糕的情况下,英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可能在一年之内下滑8%,英镑贬值25%,房价下跌30%。好在最后时刻之前,英国和欧盟达成协议,延长脱欧期限,才暂时避免了无协议脱欧的局面。然而此时,脱欧僵局并没有打破,脱欧协议无法被议会接受,时任首相特蕾莎·梅也迫于压力选择辞职。
2019年7月,梅的继任者鲍里斯·约翰逊上台。他在与欧盟的谈判上摆出强硬姿态,表示纵使没有协议,也要带领英国离开欧盟。约翰逊的谈判策略取得了一定效果,欧盟改变了拒绝重新谈判的立场,双方就此达成了新协议。只不过,约翰逊的新协议也面临着特蕾莎·梅曾经历过的挑战,难以在英国议会通过。
在这样的局面下,约翰逊解散内阁,于2019年12月提前举行大选。这也是英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在圣诞月举行大选。结果约翰逊领导的保守党取得了压倒性优势,进而为新协议在议会的通过铺平了道路。约翰逊实现了自己的政治夙愿,结束了英国在欧盟及其前身欧共体长达47年的成员身份。
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离开欧盟,国内一些支持脱欧的团体还进行了庆祝,可以说英国在脱欧问题上终于打破僵局,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在此之前,一直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英国可能以某种方式,比如二次公投,放弃脱欧。至少从欧盟的角度看,上述期待一直存在。2018年12月,欧洲法院曾经做出裁定,英国可以单方面撤回脱欧申请,这可以视为欧盟挽留英国的“橄榄枝”,可惜约翰逊政府“去意已决”。
1月31日以后,英国正式失去了欧盟成员国身份,撤回在欧洲议会等欧盟机构的官员,不再参与欧盟的决策,同时拿回了对外开展自由贸易谈判的自主权。这意味着,脱欧进程已不再可逆。也有人期待,有一天英国或许能够重新加入欧盟,但即便此事真的发生,也将会是在十分遥远的未来。
诸多变化一同发生,我们看到的却似乎是另一回事: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并没有在1月31日以后有明显改变。这是因为,英国脱欧后,仍然有11个月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双方的经贸关系保持不变,英国仍然留在关税同盟和单一大市场当中,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仍然可以在欧盟和英国之间自由流动;原则上,英国仍然遵守欧盟的各项法律和规定。
这可能会引起疑问——英国真的离开欧盟了吗?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脱欧并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变化,英国和欧盟的经贸、人员往来依然照旧。目前看,关键变化会发生在2020年底的过渡期结束之后;至于到底怎么变,取决于过渡期内双方的谈判情况。
目前,双方预计会在3月份开始谈判,在6月底,将迎来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根据英国与欧盟达成的协议,过渡期可以延期,但必须在6月底前由双方达成一致,过期不候。这意味着,双方刚开始谈判不久就要决定是否延期,准备未必充分,尤其是约翰逊已经明确表示过渡期不需要延长,而且也得到了英国议会的批准。可见,届时取得延期共识的难度相当大。
若不能延期,则需要双方在2020年底前完成谈判。参照国际上其他自贸协定的情况,谈判一般都要历时数年,而欧盟方面也多次表达对时间紧迫的担忧。如果年底前双方既没有同意延期,也没有达成协议,英国脱欧仍然面临“无序”风险。有人将脱欧进程比喻为肥皂剧,也算贴切,二者的共性就是后续剧情无法预料,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自由”的困惑
展望未来,虽然我们很难猜测双方过渡期谈判的具体结果,但脱欧大势已定,英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离开欧盟后如何发展的问题。英国脱欧的初衷是要回收国家主权,这样可以让国家政策更有弹性,不受欧盟束缚,进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这种想法看上去很不错,不过离开欧盟,英国真的会发展得更好吗?凡事有始有终才好。看英国将来的发展,不妨先看看英国加入欧共体之前的情况。
1973年1月,英国加入欧共体。此前,与欧共体相比,当时的英国经济发展并不如意,40多年的历程,证明了融入欧洲的确帮助英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离开欧盟后,英国可以拿回移民自主权,但此前的多项研究都显示,来自中东欧的移民对英国经济的影响是正面的。英国也可以拿回自贸谈判自主权,可以开始与其他经济体的谈判。但不要忘记,与欧盟的贸易占据了英国外贸的半壁江山,为促进与其他地区的贸易而牺牲了欧盟市场,利弊还需要仔细计算。同时,英国要在全球层面推进贸易,未必会面临一个十分有利的国际环境。近年的“反全球化”势头显示,以往高歌猛进的全球化时代似乎已经过去,国际贸易低迷可能才是大趋势,英国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所作为”,可能比想象的要困难。
此外,英国将美国视为自贸协议的重点目标,但在“美国优先”理念主导下,作为传统盟友的英国想在贸易上占美国便宜恐怕比较困难。眼下看,英国被“占便宜”的可能性似乎更大。比如美国试图借助双边自贸协议进入英国全民医疗体系,就是摆在后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要回国家主权需要付出代价。这意味着,未来英国进入欧盟市场需要面临壁垒。尽管新的双边关系协议尚无从知晓,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英国以后是不可能像目前这样进入欧盟大市场的。长期看,这将削弱英国经济的增长潜力。
目前看,英国与欧盟的谈判目标是参考“加拿大模式”。根据欧盟与加拿大全面经济贸易协定(CETA),双方之间虽取消多数商品进口关税,却仍设有海关检查、征收增值税。问题在于,前述模式的市场准入程度有限,尤其是服务业领域,而这恰恰是英国的优势所在。如果未来失去欧盟的“金融护照”(也称“金融通行证”),英国在维系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方面,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英国智库“欧洲改革中心”的研究显示,脱欧公投以来,受相关问题困扰,英国已经损失了大约3%的GDP。2016年以来的数据也显示,英国经济处于“每况愈下”的态势。在脱欧问题上,英国人虽在政治上做出了明确选择,却在过渡期及以后扭转经济形势上面临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