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2020-03-20张欣
张欣
2002年8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念(简称GIAHS)由时任可持续发展21世纪议程事务协调员的帕尔维兹·库哈弗坎博士提出,并代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粮农组织)递交到联合国,其宗旨是促进对全球主要传统农业技术和生产体系的保护利用,促进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传统知识体系认同、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
自农业文化遗产概念诞生以来,目前已有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等21个国家的58个传统农业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申请加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国家还在不断增加。中国是最早支持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并拥有最多遗产地的国家,现有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等在内的1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2012年帕尔维兹博士退休后,继续推动全球范围内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工作,他于2013年牵头成立了国际非政府组织——世界农业遗产基金会(WAHF)并担任主席。
世界农业遗产基金会在中国与北京中欣大有咨询有限公司开展密切合作,并与《经济》杂志社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努力协助地方政府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个最杰出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小农、家庭农业、传统农业系统实例,他们足以被视为在粮食与营养安全、就业、健康与环境等领域可持续农业政策与投资方面的典范。这些系统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而且保护了具有全球重要性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维护了具有强大恢复力的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产品与服务可持续供给,保证了粮食安全与人们的生活品质。
在中国,农业文化遺产也是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重要解决方案,如果农业没有发挥关键作用,农民没有切实受益,农耕文明没有得到保护,乡村振兴就不可能实现。大多数农业文化遗产地位于偏远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远离市场、缺乏技术援助和资金支持,遗产地民众常常很贫穷。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恰恰可以帮助偏远乡村农民维持生计和传统生活方式,保存优秀的乡村文化与精神,从而支撑农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北京中欣大有咨询有限公司与世界农业遗产基金会致力于发扬农业文化遗产,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旨在通过技术援助、能力建设、青年一代的教育培训,为农业遗产地社区宣传与筹集资金,并与联合国机构、国际组织、金融机构、大学及科研院所、当地社区以及其他合作伙伴展开合作,使得各方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行动计划得以实施。
北京中欣大有咨询有限公司与世界农业遗产基金会一起,愿意借助自身的专业力量和国际团队,为中国地方政府和企业保护和开发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做出以下主要贡献,一是协助申报中国与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邀请权威国际与国内专家团队,共同规划与推进中国与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为地方政府实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行动计划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帮助制定标准与认证体系。针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特色,定制标准与建立认证体系,能够将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地理风貌、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优势、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固化附着在产品之上,既能够便于大型企业采购,又能够向消费者传达乡村振兴的可持续理念,提升农产品的区分度、附加值及品牌知名度。
三是开展青少年培训与教育。青少年是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未来和主力,与国内著名大学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能够将年轻人带入农业文化遗产地,通过实地访问、讲座展览的形式,向青少年和大学生宣传与推广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特色与文化。
四是促进国际合作,讲好中国故事。帮助县域合作伙伴开展与促进返乡投资、监测评估等农业文化遗产促进工作,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分享,推动中外农业文化遗产地结对,实现互联互通、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