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文化精华写入上海“城市名片”
2020-03-20
新春佳节,上海作为热门旅游城市,迎来大批国内外游客。然而,他们更多是欲一览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风采,而非其传承久远、内涵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今的上海,需要积极挖掘自身的传统文化精华,将其中蕴含的知识、智慧、审美和哲理等人文價值提炼出来,写入新时代上海的“城市名片”。
打造上海“文化源点”品牌
提案方 民建上海市委
背景情况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上海作为一座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应“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问题及分析上海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归属吴国、越国、楚国。上海早期文化基本是由吴、越、楚三种文明元素融合而成,后来又加入了许多山南海北和舶来品的文化元素和养分,经过长期演变而成今日之海派文化。这是人们对上海文化源头的一般认知。
然而,通过一系列实地考察,与上海博物馆、松江区博物馆、青浦区博物馆、崧泽遗址博物馆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座谈,及查阅一系列资料可以发现:上海不仅仅是“有着百多年历史的小渔村”,还是有着6000年以上古人类繁衍生息的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源点。
距今大约7000年前,随着海岸东扩,陆地抬升,上海地区开始逐渐适合人类居住。上海最早的先民沿着“佘山-辰山-天马山”下的平原临水而居,繁衍生息。青浦福泉山、松江广富林等地有新石器文化及商周时代的遗址遗物。崧泽古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上海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聚居地,也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2004年,在崧泽遗址下层马家浜文化葬墓中出土了一具头骨,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上海先民,被称为“上海第一人”。
建议中共十九大报告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能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必能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建议以此为契机,弘扬上海6000年文化源点,以及由此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打造“一带一路”文化品牌。具体而言:
1.加大“上海6000年文化源点”的宣传力度。作为中华民族上万年文明文化传承中的亮点,上海在开埠后广纳世界文明文化精华的同时,吴越文化依旧渗透在上海人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通过打造上海6000年的文化品牌,“立足小渔村,拓展大文化”,赋予上海在“一带一路”中的全新定位。在发挥上海金融促进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凸显其在民族文化方面的推动作用。
2.建立“黄浦江文化带”,着力构建具有海派特征的文化板块。着力挖掘和优化黄浦江、苏州河沿线的文化遗存和底蕴,浓厚吴越区域传统文化氛围,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尽快形成与“新天地”等现代文化板块相匹配的海派传统文化板块。借鉴“沪东第一路”杨树浦路的综合改造,尽可能保留历史遗迹、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将道路和沿线历史建筑共同构成区域性公共开放博物馆,通过沿线建筑功能活化,植入业态,留住乡愁。
3.进一步发掘、探寻并集中展示上海文明遗存。弘扬松江纺织等世界闻名的古代生产技术,探访“春申故里”,寻找“春申遗迹”,展示上海地区历史文化名人,包括陆机、陆云、黄公望、倪瓒、董其昌等留下的遗迹,强调上海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重要源点。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正能量,以6000年的上海文化源点为依托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文化品牌。
推动上海名镇名村文化振兴
提案方 范文蓉 上海市政协委员
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的枫泾镇
背景情况在长三角地区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上海市已列入保护名录的有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这些村镇集中体现了上海江南文化精致的传统文人生活,同时也融入了近代以来海派文化的特征。目前,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所传承的江南文化的研究深度和传播广度,尚无法与浦西老城区所代表的海派文化相比,且当前的研究更多侧重历史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对其中蕴含着的知识、智慧、审美和哲理这些人文价值的研究还不充分。
问题及分析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现状是:1.街巷、水系、院落等空间结构基本还在,传统家族聚居的社会结构基本瓦解;2.传统的文化活动在当地居民中仍在自发延续,但传承堪忧;3.河道的功能基本丧失,周边的农田被开发,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割裂;4.乡风乡情基本还在,部分古镇保持了淳朴的民风,另一些古镇则充斥商业竞争。
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包括:1.传统的乡镇经济瓦解,村镇作为经济体无法自足,传统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均呈现断裂趋势;2.人口老龄化加剧,大量外来居民普遍缺乏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和认同;3.民众居住环境改善的要求与风貌保护相冲突;4.政府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抉择艰难。
作为传统社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之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为上海的文化振兴和文化建设服务?如何提炼乡村精神来重塑文化自信?这些都是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本质问题。
建议1.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加强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核心价值研究,加强对核心价值载体的保护。上海市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建立在“农耕”基础上,因“商贸”而繁荣的江南水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宝库。核心价值研究要从江南水乡特色的人居环境、文化景观、文化特征等视角进行,重点关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社交空间、信仰空间等。从以下方面着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地关系,人与人和睦互助的邻里关系,因“谦让”而形成的传统审美,传统楹联、匾额与雕饰中的礼仪教化功能,以及由此形成的东方式人居环境。
2.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中心建立博物馆,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核心价值的系统阐释与传播。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物质空间、自然环境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均视为博物馆的有机组成部分,观察、记录并研究其变化过程。在核心价值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村(镇)史馆、文化解说中心,展示知识节点、文化路径,举办文化活动等。要让当地民众对自身的文化更加了解和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并作为当地中小学教育的补充内容。
3.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上海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中的作用的研究,探索沿海发达地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的“上海经验”。
上海是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竞争活力的地区,不应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仅仅作为开发增值的旅游资源,还要作为诠释上海精神的文化资源,让其成为上海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精神层面的需要。因此,建议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合作社等社区发展来培育乡村自治能力,增强凝聚力。选择试点,开展“乡居慢生活”实践,吸引“逆城市化”的年轻人和创意人群,探索当代东方式的田园人居环境,逐渐形成全国有影响力的“乡居慢村”品牌,为上海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之路贡献传统智慧。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