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引领民族复兴的历程、经验及现实启示
2020-03-20仰义方陈沛珊
仰义方 陈沛珊
摘 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新中国70年以来,我们党始终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断引领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向前推进,探索出一系列成功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党引领民族复兴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系统推进,增强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能力,从而使党更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新时代;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3-0039-06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委托项目“中国共产党引领民族复兴的基本历程与经验研究”(2019ZDZT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仰义方(1986-),男,安徽安庆人,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陈沛珊(1996-),女,重庆人,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
2019年10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必须“牢记使命,继续把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巩固好、发展好,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1]。这一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引领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的重大作用,为新时代党引领民族复兴伟大进程指明了正确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探索并且在艰辛的探索中不断推进民族复兴伟大进程,总结70年来党引领民族复兴的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引领民族复兴的历程回顾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曾创造过令人赞叹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入侵和国内封建腐败统治双重作用下,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寻求救国救民道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辛探索。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与前途命运,我们党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崭新的历史起点,开启了重塑民族自信、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新中国的成立在党引领民族复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自此,我们党成为中国的执政党和领导党,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民族复兴有了坚强有力的主心骨。
1.民族复兴的基础厚植期(1949—1978年)。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2]16。自此,我们党就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的重任,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摆脱了百年屈辱的历史,民族独立为民族复兴扫清了障碍,逐步使民族复兴的梦想成为现实。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指出:“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3]157为了改变新中国初期“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迅速从战争的伤痛中走出来,完成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镇压反革命等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致力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为了厚实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1956年底,随着“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中国“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3]291的社會主义国家,这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和民族复兴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苏共二十大以后,为了克服“苏联模式”弊端,我们党提出了“以苏为鉴”,开始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为党引领民族复兴奠定了重要的道路基础。
2.民族复兴的深入推进期(1978—2012年)。为了总结党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探索的经验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活力。基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邓小平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4]163。党的十三大报告最早使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准表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5]13。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这一历史使命,根据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我们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描绘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引领实现民族复兴有了更为清晰而切实的战略目标和步骤。从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描绘了中华民族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新“三步走”战略、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成功”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主要标志”[6]245,将党引领的民族复兴目标进一步细化具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提出“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7]559,第一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征程,进一步推进了民族复兴向前发展。
3.民族复兴的关键决胜期(2012年以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党的领导为推进民族复兴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保证了民族复兴正确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关键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制度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勾画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对“中国梦”作了明确阐释,首次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练成“中国梦”的概念,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8]84此后,他多次论述和阐释“中国梦”“强国梦”“强军梦”等系列概念,指明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系统性规划和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起点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擘画出了民族复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引领民族复兴的主要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伟大的奇迹,推动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落后于时代、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挖掘党引领民族复兴的丰富经验,对于走好新时代民族复兴之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1.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政治保证。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深刻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传播,并且与中国工人运动深入结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此,实现民族复兴这一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正如毛泽东指出:“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9]1128在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目标,以民族复兴为己任,锤炼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作为使命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情怀,拥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和实际的行动举措,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肩负崇高的历史使命,面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有着沉着的战略定力。因而,在中华民族现代发展史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上,我们党都彰显出强大的领导力,“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2]16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和领导党,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最大政治优势,我们党能够团结各种因素,集聚民族复兴的积极力量,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推动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从而使党成为引领民族复兴的主心骨,担负起了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基础。《共产党宣言》序言明确使用了“民族复兴”的概念,在1892 年波兰文版序言中指出:“一个独立强盛的波兰的复兴是一件不仅关系到波兰人而且关系到我们大家的事情。欧洲各民族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只有当每个民族自己完全当家作主的时候才能实现”[10]395,这为被压迫民族实现民族复兴指明正确方向。毛泽东强调:“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11]554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自建党之始,我们党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之本”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将其作為我们全党始终坚守的思想和行动指南。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指引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向前发展,为党引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党的十八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描绘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坚持了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与手段、理想与现实途径的统一,发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强音,新思想指引着新征程,坚定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念信心。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承载着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直接构成能否真正推动实现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是民族复兴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政治命题。社会主义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12]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民族复兴确立了根本方向和基本价值,塑造了民族复兴实现之路的基本走向,彰显了民族复兴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民族复兴提供道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民族复兴提供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民族复兴体提供精神能量。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70年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过去落后于时代、现在赶上时代到未来引领时代的伟大飞跃,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旺盛生命力,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并转化为民族复兴的生动实践和物质力量。
4.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变革与进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支持。实现民族复兴,既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党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所在。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党领导人民建立起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人民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依靠的也正是人民群众这一根本性力量。与此同时,党始终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地位。所以,从根本上讲,人民群众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依靠力量,民族复兴事业是中国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2]40,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能极大激发党和人民推进民族复兴的创造活力。
5.以战略思维制定可行目标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12]36实现民族复兴是一项漫长征程,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决定着民族复兴必然是梯度式发展的基本特点。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发展目标与战略任务,生动描绘着党接续奋斗的辉煌历程。新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时刻不忘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根据国情和社会发展适时提出从“四个现代化”目标与“两步走”发展战略、到“三步走”“新三步走”战略,再到“两个一百年”、新的“两步走”战略部署,彰显出我们党“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务实作风与战略思维;从创造性使用“小康社会”概念、到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达到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折射出我们党“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定力,为推进实现民族复兴绘画出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三、新时代党引领民族复兴的现实启示
实现民族复兴这一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现这个目标”[8]83。新时代,接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跑”的“接力棒”,跑出民族复兴的好成绩,要坚持做到把“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实现既定目标并衔接好下一个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最伟大的梦想。
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20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讲,党的发展历史就是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历史。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进程中,无论是国内形势还是国际形势,都有可能遇到难以预料的各种问题。因此,唯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使党成为领导人民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定海神针”,才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赢得主动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自身建设好坏直接关系民族复兴进程顺利与否。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在党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必须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的问题,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培育党内制度文化,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以德治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形成软性约束与硬性规制同向发力,构建以制度力量管人管事管权的良性机制,夯实党治国理政的制度基础[13],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进而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从而使党更好肩负起党引领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2.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最根本的价值目标。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2]367实现民族复兴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实现民族复兴的依靠力量在人民,必须始终坚守人民政治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深化改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先进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动因和物质前提,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瓶颈,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第二,将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实现民族复兴进程的始终,以群众路线凝聚民族复兴的中国力量。人民群众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阅卷人,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将群众的利益诉求转化为党的执政实践,将群众的意见建议转变为党的政策主张,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将群众路线这党的一生命线贯穿于实现民族复兴进程的始终,为实现民族复兴集聚群众力量、群众智慧。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益。发展的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在发展中不能忽视民生的保障和改善。民族复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多样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需要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在决胜阶段“最后一公里”“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实现民族复兴靠人民共创、成果由人民共享。
3.坚持“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系统推进。习近平指出:“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14]37“四个全面”是基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推动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的战略布局,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而作出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五位一体”注重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作出的总体局部。“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之中,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南。第一,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将战略机遇期转化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虽然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是,“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大局是稳定的。”[15]184在此背景下,要深刻认识到变局中的“危”和“机”同生并存,需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稳中求进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协同推进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第二,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精准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基础。第三,立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治国理政的全局视野系统推进“两个布局”,加强各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使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两步走”战略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协同推进,从而更好地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增强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时,“我们面临的风险也是多方面的,有外部风险,也有内部风险;有一般风险,也有重大风险。”[15]184当前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必须增强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第一,要从思想上强化风险意识。当今社会各种风险因素相互交织,对我国而言,“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16],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十分敏感的周边环境、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依旧艰巨的宏观社会背景下,克服“和平积弊”“太平惯性”“行动惰性”,不断增强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第二,提高抵御风险的制度供给能力。现代化过程伴随着各种不确定性,由此所引发的社会风险的存在与积累对社会秩序造成直接威胁,需要充分估计实现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各种风险挑战,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尽可能全面掌握社会风险成因,從预案准备上制定制度化的治理手段,提高快速稳局控势能力,增强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性。第三,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定力。有效应对当今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和挑战、国际形势中“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关键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保持自身的战略定力,坚定“四个自信”,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10-02(02).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组.中国:1978—2008[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7] 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9]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3]仰义方.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J].红旗文稿,2018(14).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1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