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城派的遗珠

2020-03-20张程

检察风云 2020年2期
关键词:遗珠吴家桐城派

张程

在人教版历史书上一笔带过的“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曾经在历史上占据中国文坛之宗的地位长达200多年之久。桐城一度被称为“文都”,甚至有“天下文章出桐城”的说法。当然,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曾经煊赫一时的桐城派也早已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以至于因为不是考试重点,现在多数人连桐城派的代表人物都不知道。

不过,作为一个存在了200多年的文化流派,不会那么快就完全消逝,多少还会遗留下了一些痕迹。尤其是桐城所在的安庆地区,桐城派的文化遗珠尚可寻觅。

对于政治、学术和经济发展,平头百姓知之甚少,也不感兴趣。但是谈到家风、家教,个人品性修养,即使是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农民也能说道上几句。虽然不成体系,但是很有效用。

过去在农村地区,由于土地的权属不清晰,尤其是宅基地,边界更为模糊,所以经常会闹出产权矛盾,严重的甚至要斗殴流血。这样的斗殴流血有些甚至会形成“世仇”。农村人重男轻女很多时候是因为在农村地区,谁家里的男丁多,在无形中就会对邻里形成一种威慑力——家里儿子多,可不是好欺负的。显然这种争斗的文化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也不利于家庭的兴旺。

不过在安庆地区,广泛流传着一个宰相让宅基地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華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相邻,两家院子之间有条小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用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张家人一气之下写了封信送给京师的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人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由此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地标性的景点——“六尺巷”。

说起张英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的儿子近年来在清宫戏中经常出境,就是“康雍乾三朝重臣”张廷玉。张廷玉在康熙朝时已经进入上书房,成为宰辅之一,到雍正朝成为了首席军机大臣,在乾隆朝也一直身居高位,死后更是成为清朝唯一 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英身居宰辅,却依然能为人谦和,礼让邻里。教出的儿子聪明干练,位极人臣。这么一个正因正果的故事,自然让不少老百姓坚信“善有善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朴素道理。由此也在民间形成了“不争”是品行高尚,有家教、有修养的表现的共识。从而缓和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激烈斗争的情况。

桐城派的遗珠不止于此。读书人的故事自然让人们向往读书人的生活,因此也形成了重视读书的家庭文化。在安庆地区,曾经许多人家以孩子能上两所中学为荣,一所是桐城中学,其前身为桐城派晚期人物,国学大师吴汝纶于1902年创办的桐城学堂;一所是安庆一中,其前身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倡议主办于1906年的安徽全省师范学堂。这两所学校在高考时代的皖南地区,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的战绩。

这些桐城派的文化遗珠,曾经在和睦乡里、督学促进上起到过不少作用。只言片语之间,让不少家庭形成了朴素的家教、家风。不过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倡导古文的桐城派自然是不合时宜,传承谦让、不争的儒家文化,在都市文明、“普世价值观”下也显得有些落后。读书学习的文化风气在讲求经济效益的时代大潮下也被拍打的越发淡了。只言片语的家风、家教被更为系统的“教育学”“育儿学”所取代。桐城派的文化遗珠或许终将逐渐黯淡。

猜你喜欢

遗珠吴家桐城派
桐城派的山水书写与文脉传衍
周作人“桐城派”批评之梳理与反思
融通诸体的桐城派文学理论
六尺巷头说吴家
红海遗珠:浦江清先生的《红楼梦》研究
静聆石语,诉说时间的故事——吴家花园第二届全国人文赏石艺术展12月22日开展
这是一场渴望感动人间的奔行
吴家后山赏辛夷花
论桐城派“德行”观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