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经济共同体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竞争与合作*
2020-03-20曹云华李均锁
曹云华 李均锁
2015年底,东盟宣布建成包括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东盟共同体,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成是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里程碑。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印尼时提出与东盟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过6年多的务实合作,中国与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诸多合作项目落地。东盟经济共同体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两者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一、东盟经济共同体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互促进
东盟经济共同体通过建设货物、服务、投资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壁垒,改善了东盟投资环境,提高了东盟的经济竞争力,但是受困于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技术缺乏等因素,制约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倡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为优先方向,与东盟的实际需求一拍而合,两者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一)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东盟区域一体化经历了从特惠贸易安排(1978-1992)、自由贸易区(1993-2002)到经济共同体(2003-2015)三个阶段。东盟经济共同体宣布建成后,东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一个渐进的过程①。东盟经济共同体建成并不是东盟区域一体化的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1.东盟的贸易和投资环境逐步改善。东盟经济共同体在货物、服务、投资、人力资源四大支柱建设过程中,采取记分卡制度,每年对四大支柱各项指标的完成进度进行评估。目前东盟内部绝大多数货物贸易关税已经降为零,非关税壁垒大幅削减,这都为东盟区内外经贸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2.初步形成生产要素共同市场。东盟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整合程度高于关税同盟,但又没有达到经济联盟的高度,其最主要的目标,是在东盟经济共同体的框架下,实现区域内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质上是形成一个共同市场②。
3.东盟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到2017年,东盟人口6.42亿,位列世界第3;经济总量2.77万亿美元,是世界第6大经济体;贸易总量3.39万亿美元,是世界第4大贸易地区;吸引外资1356亿美元,是世界第4大外资目的地③。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设将东盟10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的建设,各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激发了各国的经济潜力。目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但东盟经济一枝独秀,2017年的经济增长率依然达到5.3%④。从东盟的人口、经济总量、贸易总额、吸引外资等经济指标来看,东盟确实是全球一个新兴的经济体,而且增长势头强劲,通过经济共同体建设,东盟的经济实力已经显著提升并且后劲十足,成长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
(二)东盟经济共同体的缺陷和不足
1.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东盟经济共同体的目标是建设共同市场,而不是经济同盟,所以更多的关注点是实现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没有区域争端裁决机构、区域央行、统一货币、区域法院等更高层面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所以,东盟经济共同体是一个有限的共同市场,难以与当时欧洲共同市场的模式相提并论⑤。东盟内部的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例常年在25%左右徘徊,远远低于欧盟的68%和北美自贸区的51%。
2.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机构和保障措施。在《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中,确定建设经济共同体的实施机制,主要是高级工作小组、东盟经济部长和东盟秘书长,负责协调经济共同体各项协议的推进实施,重大事项需要在东盟峰会上由各成员国首脑进行决策。东盟经济共同体自身并没有超国家的权力的组织机构,区域经济一体化议题主要靠“协商一致”的东盟方式,很多问题议而不决,效率低下,导致经济一体化进程缓慢。
3.实行双轨机制。东盟经济共同体建成后,东盟可以以独立法人的名义对外开展经济活动,但是东盟并没有禁止各成员国对外同时开展经济交往。实际上东盟经济共同体就是形成了双轨:第一轨是东盟经济共同体,其制定东盟统一的经济发展蓝图和规划,对外进行经济谈判和交往。第二轨是东盟各成员国,在东盟经济共同体对外经济交往的同时,10个成员国依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同域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谈判和交往,不受东盟经济共同体的约束⑥。
4.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按照世界经济论坛的统计标准⑦,以2017年东盟10国的人均GDP来衡量,文莱(26493)、新加坡(52963)属于发达经济体,泰国(6034)、马来西亚(9464)属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印尼(3600)、老挝(2402)、菲律宾(3017)、越南(2138)属于中低收入经济体,柬埔寨(1266)、缅甸(1297)属于低收入经济体。各国差距巨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吸引外资还是对外贸易,新加坡都占到东盟的半壁江山。除新加坡外,东盟各国大多数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靠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禀赋承接国际转移产业。除新加坡、泰国、马拉西亚外,其余各国基础设施和产能落后,影响经济一体化进程。
(三)东盟经济共同体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1.中国与东盟有良好的经贸合作基础。1991年东盟与中国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双边经贸合作不断加强,虽然受到“中国威胁论”、南海问题等因素的干扰,但经贸合作总体上是不断加强,一路走高。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为东盟度过危机恢复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东盟对中国的一贯看法,双边的经贸合作开始实质性酝酿启动。有学者认为,“1997-1999年的金融危机是中国和东盟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双边关系中的核心议题,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政治安全议题转为经济和贸易合作;二是加深了业已存在的互补性;三是加速东盟和美国、日本及中国关系的深刻变化⑧”。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越来越向纵深发展,双方先后建成“10+1”合作机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澜湄合作、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重要合作机制,经贸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宽广,合作层次越来越高级。中国连续十年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2018年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17年中国东盟的贸易额高达5148.2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2.5%。截止2018年3月,中国东盟双向投资累计1966.4亿美元,东盟在华投资累计达1130.6亿美元,占中国吸引FDI的5.8%;中国对东盟投资累计835.8亿美元,是东盟的第四大外资来源地;中国企业与东盟国家签订工程承包合同3574.3亿美元,累计完成营业额2359.5亿美元⑨。
2.东盟有望成为合作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示范区。东盟10国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双边合作成效直接决定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成效。中国于2015年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得到东盟国家的积极响应,东盟10国全部加入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亚投行注册资本1000亿美元,按照多边开发银行的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重点投资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经投资了印尼的国家贫民窟改造项目。双方的贸易合作成效显著,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2017年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贸易合作指数进行了测评,该测评设置了贸易进展、贸易结构、合作潜力3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根据其测评结果,排名前10的国家中有6个是东盟国家,越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高居前4名,印尼、新加坡分列第6第7位⑩。
表1: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区域贸易额占比 单位:%
表1: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区域贸易额占比 单位:%
排名123456区域东南亚西亚北非南亚东北亚中东欧中亚占比47.7622.6111.657.797.043.15
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双边贸易额的区域来看,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额占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的近一半,远高于其他地区。可以看出,东盟国家不仅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且双边的贸易合作指数很高,在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东盟是“一带一路”合作最为成功的区域。
3.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双方优势互补。东盟要实现经济一体化,建设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必须首先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而现状是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非常落后,既缺资金又缺技术,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东南亚基础设施领域至少需要投资1.2万亿美元。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发展,形成了一大批优势的产业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高铁、核电、路桥、港口、通信、能源开发等行业技术世界领先,有着极高的性价比优势。东盟有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迫切的需求,中国有成熟的技术、充裕的资金和合作的诚意,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方面可以说是优势互补,一拍即合。中国可以实现连接欧亚的宏伟计划,而东盟则能实现区域一体化目标、加强在新一轮亚太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目前,中国与东盟双方设立“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委员会”,正在务实推进“一带一路”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的对接。2015年11月,第15次中国—东盟交通部长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东盟交通合作战略规划》(修订版)、《中国—东盟交通运输科技合作战略》。2017年11月,第20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通过《中国—东盟关于进一步深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的联合声明》,进一步深化经贸、金融、基础设施、规制、人员等领域的全面合作。
4.产业园区合作有益尝试和探索
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也建设了不少经贸合作区。中国与东盟通过双向的“走出去”和“请进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加强在对方的产业园区投资建设,大力推进经贸合作。截至2018年3月底,中国在东盟8个国家建立了27个经贸合作区,630家企业入驻,投资额达到130.7亿美元,实现产值470亿美元,上缴税费5.5亿美元,提供就业岗位7.1万个。另外,建立跨国产业园区还可以绕开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从而提高收益。
5.发展战略对接。近年来,东盟各成员国相继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除与东盟经济共同体发展战略对接之外,还可以与东盟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合作发展。例如文莱由于主要依靠石油产业,产业结构单一,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文莱实施“2035宏愿”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想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可以借助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在清真食品、农业渔业、教育、金融、物流、通信等方面开展优势互补的合作。泰国推进4.0战略,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与中国目前的产业转型升级目标一致。泰国已经要求中国和日本共同参与东部经济走廊(EEC)的开发建设,将其建设成为东盟的海上交通中心和最先进的经济发展中心。印尼的海洋强国战略,亟待改善薄弱的基础设施,中国高铁走出去的首站选择了印尼的雅万高铁,印尼为亚运会建设的巨港轻轨铁路项目也是由中企承建。印尼是千岛之国,国内的海陆空的互联互通十分迫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亚投行、丝路基金可以提供性价比高的铁路、公路、港口、基础、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和融资解决方案。
二、东盟经济共同体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互竞争
东盟与中国都是发展中经济体,都是外向型经济,贸易方面都依赖美日欧市场,都通过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因此,在看到东盟经济共同体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们之间相互竞争的一面。
(一)对外贸易和吸引投资的竞争
1.相互贸易竞争。东盟与中国都是外向型经济,都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成本的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在对外经贸方面存在竞争关系。
表2 2016年中国向东盟进出口前十大类商品表 单位:亿元人民币
表2 2016年中国向东盟进出口前十大类商品表 单位:亿元人民币
进口出口商品名称金额商品名称金额1机电音响设备及其零件、附件6052.75机电音响设备及其零件、附件5675.582矿产品1498.76贱金属及其制品2093.103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984.26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2006.804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581.89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1003.195光学、医疗等仪器;钟表;乐器459.20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829.946植物产品453.53杂项制品828.037珠宝、贵金属及制品;仿首饰;硬币330.07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656.598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307.37矿产品614.019动、植物油、脂、蜡;精制食用油脂280.41植物产品522.4210木及制品;木炭;软木;编制品258.29矿物材料制品;陶瓷品;玻璃及制品458.23合计11206.5314165.47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从东盟进口与向东盟出口的前十大类商品中,有多达6类商品是相同的,而且进口数额与出口数额最大的商品类别是相同的,都是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这充分反映出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构互补性不足,存在很大的竞争性。
2.吸引外资竞争。东盟于2012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东盟全面投资协议(ACIA)》,对在东盟投资建厂的外资企业给予更大的优惠,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更加自由化、便利化、透明和竞争性的投资区域。东盟投资环境的持续改善使其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强力竞争对手。东盟2017年吸引外资1356亿美元,同期中国吸引外资1310亿美元,东盟的人口和经济总量都跟中国不在一个量级,而吸引的外资却超过中国,说明东盟对外资的吸引力更强。
据全球人力资源咨询公司韬睿惠悦(Willis Towers Watson)发布的研究报告《2015/2016年全球50国薪酬计划报告》显示,中国与东盟国家相比,已经不具有人力资源的成本优势。东南亚国家中,只有新加坡的薪酬高于中国,其余国家则均低于中国。中国专业人士的平均薪资是菲律宾雇员平均薪资的2.2倍;即使与东盟国家中劳动力成本最高的印尼相比(新加坡除外),中国各级雇员的基本工资仍要高出5%到44%。在中国人力成本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的环境下,东盟更具有投资吸引力。2017年,东盟人口总数近6.42亿人口中,20~64岁的劳动力人口3.78亿,占人口总数的58.9%,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19岁以下的青少年比达人口2.21亿,占总数的34.5%,劳动后备力量充足。
(二)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的竞争
东盟经济共同体作为一个成功的经济组织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具体表现在东盟地区经济合作的机制工具日趋完善,东盟经济决策的开放性逐渐扩大,东盟对成员国国内政策的影响力较之前明显增强,东盟在东亚地区合作安排中的中心地位也得以确立。
在推进东亚东南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中,东盟并不是一开始就取得主导权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追随到主导的变迁过程,其地位由低到高逐渐提升,对东亚经济合作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迅速腾飞,成为东亚经济的“领头雁”,随着日本国内经济的转型升级开始大量向东南亚转移产业,此时东盟是“被动的受益者”,在地区经济秩序中没有太多的话语权。中国自1992年以后,全面扩大开放,迎来了经济腾飞,多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速,和日本一起成为驱动东亚经济增长的“双核”。1993年东盟启动自贸区建设,开展内部经济合作,其区域经济影响力迅速扩大,成为区域经济的“积极参与者”。 1997年,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开启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制度,1999年底第三次“10+3”领导人会晤发表《东亚合作联合声明》,逐步形成“10+3”合作机制;与此同时,东盟又与中、日、韩分别建立“10+1”合作机制,分别建成3个自由贸易区。东盟在“10+1”和“10+3”合作机制中都处于主导地位,每年的领导人会晤和部长级会议都由东盟轮值国主办。至此,东盟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合作的“推动主导者”。为抗衡TPP,以强化自身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地位,2011年东盟主动提出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邀请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共同参加(“10+6”),建立16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目前,RCEP 主要内容的谈判已经完成。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如期建成和主导东亚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了东盟的信心。东盟以自身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功实现来赢得在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发言权、影响力。中国与东盟共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盟虽然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但也无法避免会担心自己在东亚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导权被削弱。
(三)相互认知错位和互信不足
1.中国对东盟的研究认识和重视不足。近几十年,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和印度的高速发展和崛起,而同时,东盟也在快速发展,成就一点儿也不亚于中国和印度,中国无论是对外关系、学术研究、新闻报道、还是人文交流,更多的目光关注的是欧美发达地区,但是从双边贸易来看,现在中国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自2012年起对东盟逆转为贸易顺差,2015贸易顺差额达到828亿美元之多,从双边投资来看,东盟对中国的投资一直高于中国对东盟的投资,直到2014年才出现逆转。当今的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贸关系,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出复合相互依赖的态势。
2.一方面东盟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作为崛起中的新兴大国,多年来保持着中高速增长,一直是亚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尤其自2013年中国倡议共建共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后,东盟更是看到了商机,积极响应。东盟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其水、电、气、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开发建设离不开中国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的第一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有着广阔的市场,东盟的农产品、矿产品、香料、化妆品、纺织品、木材及制品在中国都广受欢迎。随着中国消费升级,大量群众走出去旅游,东南亚国家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地区影响力不断增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愈发紧密,在地区事务中更加积极主动,东盟对中国的疑虑加重。中国与东盟的政治互信并没有通过双边经济依赖而加深,相反,“疏远中国”在东盟国家出现,他们担心对中国的依赖将导致其在与中国交往时失去自身优势。
(四)域外大国在东盟的竞争
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些重大项目在东盟相继落地,东盟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会更加紧密,尤其是政府间合作的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项目,都是长期合作,很多项目建成后还要负责运营、技术转让和人才培训,自然会加强东盟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但是传统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基础设施联通和金融体制完善客观上会改变地缘政治,会使中国在东盟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东盟在实际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又会担心其经济发展完全依附于中国,使其自主性减弱。长期以来,美、日、欧等域外大国和地区在东盟都存在巨大的利益。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和日本不止一次明确将中国视为亚太地区的战略竞争对手。今后中国与美日欧在东盟经贸领域的激烈竞争还会持续下去。
三、应对策略
综上所述,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与中国“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既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又相互竞争,双方不论是在经贸关系、吸引投资还是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都呈现出紧密合作,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我们需要客观看待东盟经济共同体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间优势补充相互促进和相互竞争的关系,如果只看到两者之间的竞争性而忽视互补和相互促进,就会陷入西方媒体炒作的“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新朝贡体系”、“过剩产能输出”、“债务陷阱”等阴谋论,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东盟落地带来阻力和障碍;如果只看到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而忽略竞争性,会导致我们盲目乐观,忽视风险,遭受挫折和损失。东盟与中国应该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尽量扩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东盟经济共同体的互补优势,减少相互竞争,尽量控制和避免恶性竞争。
(一)协调好多项合作机制之间的竞争关系
目前,中国与东盟之间合作机制众多,“10+1”、自由贸易区、RCEP、澜湄合作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等,这些合作机制相互交错,内容重叠。同时,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又有合作机制,比如中缅经济走廊、中越合作“两廊一圈”等。各种机制之间由于参与方和合作主体不尽相同,本来就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各成员国在参与这些合作机制的时候,自然会考量比较以东盟的身份参与和自己直接参与的不同,引起合作共识减少和合作效率的下降。这就需要中国与东盟双方梳理好中国与东盟之间和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各种合作机制的相互关系,不然,在出现具体项目合作时,就会出现不同成员国由于立场不同参与的机制不同而出现分歧,影响合作效率。
(二)实行竞争负面清单制度
中国与东盟在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和地区主导权等方面都存在竞争关系,在外贸方面就很容易为占领市场份额而打价格战,在吸引外资方面也容易出现无底线的补贴和优惠政策。这就需要中国与东盟双方,仔细分析梳理在贸易、投资方面的容易引发竞争的领域,列出负面清单,进行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一些高度竞争的行业中国与东盟其实都处在美日欧等跨国公司的产业链分工之中,这些行业一般不会产生竞争。但是在服装鞋帽、玩具等领域,中国与东盟都是通过拼较低的人力成本来赢得美日欧的市场,这就需要双方之间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对双方之间存在恶性竞争的行业和领域进行有效管控和调节,通过协商进行错位发展经营,取得合作实效。
(三)调整产业分工实现优势互补
中国与东盟同处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中低端,东盟在通过建设东盟经济共同体实现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中国在通过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势产能输出。双方可以通过合理产业分工实现错位发展,打造优势互补的产业链。目前,东盟的自然资源和人力成本都是优势,而且又具有巨大的市场;中国从高速发展转型高质量发展,具有性价比高的生产建设能力和资本优势,而人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环境资源空间逐步缩小,再加上现在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使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长的压力。中国可以将原来从东盟进口原材料或半成品再加工后出口到美国的产业,直接转移到东盟设厂生产后出口。中国提高了来自美国农产品的关税,可以转而向东盟进口更多的农产品。而中国的电商和移动支付企业这些年高速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以进入东盟帮助交通不便的农民在线销售农产品。通过帮助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交通和电信通讯的便利性,促进物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电商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①陆建人:《东盟50年:发展中国家一体化的成功典范》,北京:《当代世界》,2017年第6期,第28页。
②⑤王勤:《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的进程与成效》,福建厦门:《南洋问题研究》,2015年第4期,第9页。
⑥张蕴岭:《东盟50年:在行进中探索和进步》,北京:《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年第7期,第27页。
⑦按照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划分标准:发达经济体17000美元以上;中高收入经济体6000~16999美元;中低收入经济体1320~5999美元;低收入经济体1320美元以下。
⑧赵银亮:《聚焦东南亚:制度变迁与对外政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第214页。
⑨商务部网站:《一图了解,中国—东盟“交情”有多深!》,2018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