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效率评价和分析
2020-03-20邬宝仪
朱 宁 邬宝仪 郭 维
华南理工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广东金融学院 信用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一、引言
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是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小微企业的稳健发展受到各界关注。中国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完善形成资源错配,金融供给存在“信贷歧视”,银行在为企业提供资金时更倾向国有企业,而忽视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小,是金融需求的“长尾群体”(王馨,2015[1])。信贷歧视首先影响小微企业自身发展。相较于大型企业,小微企业在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资金匮乏的小微企业更难抵御风险。进一步地,小微企业面临的信贷歧视还将影响实体经济发展,阻碍经济转型。因此,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提高金融市场效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
早在200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提出“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力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并把小微企业的发展放在应对金融危机、平稳经济的重要位置,并且在2013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目标的实现,鼓励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2018年,国家在《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中再一次强调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性。
银行业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重要主体。截至2019年末,中国全口径小微企业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为36.9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在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1.7万亿元。《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指出银行业应该做到“愿贷,能贷,会贷”,努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因此,对银行业的小微企业贷款效率进行系统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评价中国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整体和个体潜在改善水平,为不同类型银行改进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提供科学依据,从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推进中国小微企业的高效发展。
本文拟从两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拓展。第一,本文使用Bogetoft and Hougaard (1999)[2]和Asmild et al. (2003)[3]提出的多方向效率分析(Multi-directional Efficiency Analysis,MEA)方法,内生性评价中国34家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效率,并且基于个体效率变化探究银行最优的小微企业贷款效率改善路径;第二,本文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中存在的差异,有助于不同类型银行各自发挥优势,开展具有特色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
二、文献综述
(一)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效率评价研究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一种基于数据导向的线性规划方法,可以根据投入、产出指标数量来评价每个决策单位的效率水平。与随机前沿分析(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方法相比,DEA的优点在于不需要预设函数形式和残差分布,从而避免由于误设导致的结果偏差。另外,由于“经济主体行为大多可以理解并表达成数学规划中的最优化问题”,有利于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周小川(2019)[4]建议使用数学规划方法来解决经济问题。
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徐娟等(2013)[12]通过DEA方法实证分析了13家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效率,结果显示,国有银行、城商行以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综合贷款效率依次递减,而金融危机后银行业的中小企业贷款效率有所下降。万里滨等(2015)[13]对广东省小微企业信贷专营机构的效率进行评价,发现贷款效率与机构独立性和所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吴敏和高蓉蓉(2015)[14]、薛梅等(2019)[15]以江苏省为例,采用DEA方法分析了省内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效率,并对不同类别的银行贷款效率进行比较。郑伟(2016)[16]研究了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配给效率,并提出一系列改进建议。鞠旭婵和王天鹤(2017)[17]对中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效率进行测算,发现“信贷工厂”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贷款效率。秦荣波(2019)[18]以滨州市18家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基于DEA方法对滨州市小微企业贷款效率进行测算,研究发现,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效率最高。上述文献所选取的样本范围较小,主要局限于单个省份或城市,缺少对全国范围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效率的研究,这可能导致所得结果缺乏普遍性。
针对上述文献使用的DEA方法,主要有两方面问题有待改进:一是传统DEA方法使用过去的生产能力评价银行的贷款效率,而不是内生性评价银行的潜在贷款效率,所以可能很难为银行贷款效率改善提供有效指导;二是早期研究很少对投入、产出指标的个体效率进行系统分析,从而缺少有针对性改善银行贷款效率的科学依据。
Bogetoft and Hougaard(1999)将研究重点转移在如何提高潜在的生产能力。与传统的DEA方法相比,Bogetoft and Hougaard(1999)提出“改善潜力”(Potential Improvement)的概念,为效率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Asmild et al.(2003)在Bogetoft and Hougaard(1999)的研究基础上拓展出一种新的DEA方法——多方向效率分析(Multi-directional Efficiency Analysis,MEA)。由于MEA方法能够内生性分析银行贷款效率的改善潜力,因此其可以有效解决上述第一个问题。Asmild et al.(2003)认为基于传统的DEA方法的效率评价只适用于改善过去的生产能力,而基于MEA方法的效率评价则更适用于激发未来的生产能力;同时,DEA方法偏向从整体角度进行规划,MEA则侧重个体指标的管理。同时,由于MEA方法可以有效评价各指标的个体效率,从而弥补了上述第二个问题。朱宁等(2018)[19]进一步使用MEA方法分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效率水平以及各投入、产出指标的个体效率,并通过比较基于MEA方法与传统的方向性距离函数方法的效率值,发现MEA方法的效率值更具有合理性。
(二)商业银行规模与小微企业贷款研究
部分学者认为,小银行处理小微企业贷款的能力更突出。小银行层级较少,扁平的结构使得“软信息”能更好地在小银行中传递;大银行层级较多,对于“软信息”处理能力相对不足(Berger and Udell,2002[20];Stein,2002[21];Mudd,2013[22])。小微企业缺乏抵押物等支持,在贷款中往往依赖于银行对企业“软信息”的长期收集与积累。Ogura and Uchida (2014)[23]从银行合并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小银行合并会造成“软信息丢失”,阻碍小微企业融资。国内学者参考国外研究的思路并结合中国实情进行讨论。李志赟(2002)[24]在银行贷款决策模型中加入中小银行,发现小银行的出现使中小企业得到的信贷增加,并发现在小银行的信息优势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总额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姚耀军和董钢锋(2014)[25]研究发现中小银行发展显著降低了企业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度,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强调发展以中小银行为核心的金融结构改革。
在后续研究中,针对不同规模的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出现争议。Mercieca et al.(2009)[26]认为银行业竞争和集中度在长期中呈现正相关,并且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会相互抵消。Arcuri and Levratto(2020)[27]通过估计当地金融发展和银行集中度对中小型企业破产的影响,发现金融发展程度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更显著,而银行集中度倾向于影响规模较大的企业。董晓林等(2015)[28]量化贷款技术的应用程度,发现不同规模银行的贷款技术无明显差异。李华民和吴非(2015)[29]指出由于信贷技术水平提高、信用环境改善、政府政策偏好以及大银行信贷结构的战略调整等原因,大银行在小微企业融资中发挥的作用逐渐提高。程超和林丽琼(2015)[30]采用二元Logit模型对中国银行规模与其小微企业贷款能力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发现随着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加剧,不同规模银行之间的差异逐渐削弱。李广子等(2016)[31]发现中小银行的发展能够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并缩小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融资上的差异;但大银行的发展同样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融资。胡国晖和李雪玲(2018)[32]的研究从资金需求端出发,使用Logit模型发现随着征信体系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大银行的贷款可得性增加。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小微企业贷款效率方面仍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对此,本文试图使用MEA方法评价中国2014~2018年34家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效率并分析效率变化的原因。同时,本文通过对银行各投入、产出指标的个体效率进行深度剖析,为中国商业银行改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提供科学依据,为不同类型银行提高小微贷款业务水平提出可行性对策。
三、研究方法
本文将每家银行作为一个决策单位来构建最优的技术边界。假设第k家银行使用N种投入x=(xk1,…,xkn)生产M种“好”产出y=(yk1,…,ykm)和L种“坏”产出b=(bk1,…,bkl)。在单个银行的生产可能性集T满足闭集和凸性,投入和“好”产出具有强可处置性,“坏”产出满足弱可处置性和零结合的条件下,使用DEA方法可以表示为:
(1)
(2)
(3)
(4)
(5)
(6)
进一步,式(7)~(9)分别计算出各投入、“好”产出和“坏”产出的个体效率,其中,(PIx,PIy,PIb)表示对应的改善潜力,反映在内生性方向向量下的决策单位的实际生产能力和最优技术边界之间的差距(绝对值)。
(7)
(8)
(9)
最后,考虑对整体效率的测算,本文参考Tone(2001)[33]提出的具有非角度和非径向的SBM模型构建式(10),并定义各家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整体效率。
(10)
四、指标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一)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2014~2018年34家中国商业银行的数据作为样本对其小微企业贷款效率进行评价,其中包括5家大型国有银行、9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20家地区性银行(包括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数据库、各家银行的年度报告以及社会责任报告;样本数据以2014年为基期消除价格因素;商业银行的投入和产出指标选择主要包括生产法和中介法。由于本文围绕中国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效率展开研究,侧重于银行的中介作用和金融服务功能,参考吴敏和高蓉蓉(2015)的指标选择,本文采用中介法选取相关投入和产出指标,其中投入指标包括员工人数、存款总额、固定资产,产出指标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相应的不良贷款余额,其中不良贷款余额被作为“坏”产出。此外,由于部分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中的不良贷款披露不完整,因此本文用小微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对不良贷款总额进行调整,得到小微企业贷款中的不良贷款数据。
(二)描述性统计
表1是对2014~2018年中国34家商业银行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的结果。由表1可知,在研究期内,整体银行业的员工人数和固定资产投入呈年均负增长,分别为-1.79%和-2.4%,这表示银行业规模正处于调整阶段。银行业存款总额保持年均2.94%的增长率,表明银行业吸收存款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为小微企业贷款提供了充足资金。另外,银行业的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为年均5.94%,说明中国银行业正稳步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逐步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在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增长方面,整体银行业的平均增长率为14.99%,一方面可能来自个体银行对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由整个金融市场的不良贷款增量反弹导致。另外,在研究期间,整体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增长率(14.99%)远超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率(5.92%),表明面对小微企业贷款带来的违约风险,银行的管理和控制仍存在缺陷。
表1 描述性统计:2014~2018年
五、实证分析
(一)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整体效率及个体效率分析
本文使用Asmild et al. (2003) 提出的MEA方法评价了2014~2018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整体效率及投入、产出指标的个体效率。图1显示,在2014~2018年间,小微企业贷款的整体效率大致呈“U”型,其中2015年的效率值(0.60)最低。进一步观察个体指标发现,2015年的整体效率下降主要是由于小微企业贷款和不良贷款效率的大幅下降导致,其下降幅度分别为7.73%和6.51%;另外,固定资产和存款总额的效率也出现轻微下降。对此,《2015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即中国征信系统覆盖人群窄,政府主导的征信模式效率低,信息共享机制缺乏,导致银行贷款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中国征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不利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另一方面也打击了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信贷的积极性。2015年各大银行积极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但由于征信体系不能充分发挥为银行鉴别优质客户的功能,从而无法有效抑制风险,小微企业贷款的整体效率出现下降。但是,整体效率在2016~2018年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存款总额、员工人数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效率分别提升7.59%、6.91%和5.32%。一方面,在此期间,国务院多次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展开研究,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信贷工厂在中国的推进和发展,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在完善内部风险管控的基础上,信贷工厂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 (刘洁等,2010[34])。
从个体效率的角度来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余额的个体效率一直都维持在0.8以上。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作为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产出的代理变量,反映了中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的发展状况。2014~2015年中国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2016~2018年商业银行开始系统健全组织结构和产品体系、建立风险分担和信息共享制度,并借助政策扶持,使其小微信贷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的个体效率在2015年从0.89下降到0.83,这可以归结为2015年中国征信体系仍处于不完善状态。但自2016年起,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个体效率平稳上升,这可以解释为征信系统的不断完善。比如,自201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2017年,随着全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逐步扩充,征信体系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建立符合小微企业特征的评价模型,对小微企业进行一系列信用评级;同时,银行积极转变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利用期权期货和保险等金融工具加强风险控制。
员工人数的个体效率在研究期内持续上升,由2014年的0.71上升到2018年的0.76。员工人数的个体效率提升表明中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在研究期间内,商业银行通过增加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人员、加强员工素质建设、打造专业化团队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员工开展小微信贷业务的工作效率。多家银行将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纳入员工考核制度,激励员工高效完成小微企业信贷工作。但从效率均值来看,员工人数的个体效率水平并不高,说明中国商业银行仍存在员工专业化不足、激励制度不到位等问题。
固定资产和存款总额的个体效率表现出相似的变动趋势,基本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并且效率保持在0.7以上。固定资产的个体效率可以视为银行网点在小微企业信贷中的使用效率,而银行网点可以作为金融服务可得性的一个标志,即区域内的银行网点有效性越高,说明金融服务可获得性越高。但是,如果银行网点扩张速度过快,将导致银行网点资源浪费,使固定资产效率降低。存款总额的个体效率虽然也处于上升趋势,但在研究期间一直低于0.8,这说明整体来看,将存款资金转化为小微企业贷款的效率仍然不足。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投入指标(包括员工人数、固定资产、存款总额)的个体效率低是整体效率低的主要来源。
(二)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整体效率及个体效率的分类比较
1.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整体效率的分类比较。为了进一步改善中国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效率,本文将银行分为三类: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区性商业银行,并对三类银行的整体效率进行比较。从图2(a)可以发现,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整体效率大致呈现“U”型,地区性银行的整体效率在经历2015年的小幅度下降后一直稳步上升。对比发现,地区性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整体效率在三类银行中表现突出,而国有银行表现不佳。对此的解释是,相较于大中型银行,地区性银行的业务更多集中于普惠金融,地区性银行利用接近基层的优势以及长期收集的“软信息”开展小微信贷,具有更高的贷款效率;另一方面,随着扶贫政策的推进,大批农业相关的小微企业受到政策支持,地区性银行将服务向农村、城乡结合处等地方延伸,从而进一步拓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
虽然地区性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效率高于其它两类银行,但要真正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国有和股份制银行的作用不可忽视。小型金融机构在覆盖面、市场份额、资金力量等方面不及大中型银行,只凭借地区性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2020年围绕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并指出国有银行要发挥带头作用,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40%;商业银行要提高普惠金融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贷。由此可见,支持实体经济需要金融系统合力发挥最大作用。
2.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个体效率的分类比较。本文进一步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各指标个体效率进行分类分析,见图2(b)~(f)。在投入指标方面,员工人数效率越高,说明银行员工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服务水平越高。研究期内,地区性银行的员工人数效率最高,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最低。对此,徐小莺(2004)[35]、乔海曙和王军华(2006)[36]都发现,大中型银行的制度安排存在激励机制严重滞后、收入水平与市场错位等问题,导致基层信贷员缺乏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积极性。地区性银行的员工在小微信贷业务上的专业化程度较其他两类银行更高,员工处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效率也更高。整体来看,商业银行通过组织员工接受小微信贷的专业培训、将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与绩效薪酬挂钩等方法,逐步改善其员工的小微企业信贷效率。因此,三类银行的员工人数效率都呈现上升趋势。
在固定资产效率方面,三类银行的固定资产效率都较平稳并保持着提升趋势,其中地区性银行的固定资产效率最高,国有银行的固定资产效率最低。地区性银行的网点一般分布在城镇和农村,并且营业范围比较集中,业务对象主要为当地居民和中小企业。由此可以发现,地区性银行的网点数目虽然有限,但是深入基层,具有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天然优势,因此固定资产效率保持较高水平。
在存款总额效率方面,存款总额是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资金来源,其效率越高,说明将存款转化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效率越高。在研究期间,国有、股份制和地方性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均值与存款均值之比分别为10.44%、12.64%和19.59%,由此可以看出,随着银行规模的增大,在小微企业贷款中的投入(存款)比重呈现递减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地区性银行的贷款业务主要面向小微企业,而国有和股份制银行的贷款业务更多集中于大型企业贷款、批发贷款等,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重视不足,导致国有和股份制银行的存款总额效率偏低。
在产出指标方面,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效率越高,表示银行小微信贷的金融服务水平越高。结果显示,地区性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水平超过其它两类银行,这与其自身优势密不可分。在研究后期,国有和股份制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效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这可能与其设立专门的小微金融中心、优化小微企业贷款环节等方面有关。在缩减不良贷款方面,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效率越高,表示银行在开展小微信贷时产生的不良贷款越少,反映了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管理能力。在研究期间,地区性银行的效率最高,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的效率值较接近。姚铮等(2013)[37]发现社会网络可以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降低违约率来提高小微企业贷款的可得性。因此,在开展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方面,地区性银行通过长期收集当地小微企业信息来甄别其违约风险,比国有和股份制银行具有明显优势。另外,近年来,银行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合理的小微企业评级机制,提高了银行抵御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能力。
(三)地方性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效率分布
通过对中国不同类型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效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地区性银行的整体效率最高。这表明地区性银行的扁平结构在收集“软信息”、处理关系贷款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为了进一步挖掘小微企业贷款效率来源,本文将地区性银行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并对比不同区域的小微企业贷款效率分布,结果发现,东部地区的小微企业贷款效率最高,中部地区的效率水平处于下降趋势,而西部地区效率水平最低,但处于波动上升状态。不同区域地区性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效率差异可能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一方面,东部地区的小微企业发展得到了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等助力,小微企业贷款的需求更大;另一方面,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更高,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效率超过其他两个区域。
图3显示,东部地区的地区性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效率显著高于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并且效率提升速度较快。中部地区的地区性银行与其它两类银行的效率值差距逐渐缩小。西部地区的地区性银行提供的小微企业贷款效率与其它两类银行较接近。总体看来,地区性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效率存在地区差异,且效率值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四)小微企业贷款效率改善潜力分析
整体来看,中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减少26.83%的冗员人数、减少26.80%的固定资产和减少26.62%的存款总额,同时增加16.48%的小微企业贷款并缩减15.06%的不良贷款来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改善潜力,从而实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的技术有效。表2显示,改善潜力主要来自员工人数和固定资产投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是提高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效率的主要路径之一。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背景下,提高银行有效网点的覆盖率能够有效增加小微企业信贷的可得性;同时,利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精准营销、提供个性化贷款服务等,可以减少银行贷款手续复杂等低效率环节,从而在相同的固定资产投入水平下增加小微企业信贷产出。陈华(2012)[38]以及林华和付宝江(2015)[39]都提出将网络科技与网点服务结合,利用互联网提高网点服务能力,促进银行网点转型。
表2 商业银行小微信贷改善潜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三类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都集中在固定资产和员工人数的效率,这与整体银行业存在的问题一致。另外,国有银行应进一步开发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加快普惠金融事业部的建设步伐,提供更多小微信贷服务,促进国有大型银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在基层落地。股份制银行的存款总额效率和员工人数效率改善潜力最大,应该积极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发展,充分利用吸收存款,并且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小微信贷服务效率。地区性银行则需要关注固定资产效率的提高,发挥现有银行网点“软信息”充足的小微企业信贷优势。
六、结论
本文使用Asmild et al. (2003)提出的MEA方法评价了2014~2018年34家中国商业银行的内生性小微企业贷款效率。研究发现,银行业的小微企业贷款效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银行业的小微信贷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中,地区性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效率显著高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小微信贷处理能力较强,并且该特点在东部地区更加突出。随着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效率不断提高,三类银行的效率差距在逐渐缩小。在选取的投入、产出指标中,地区性银行的各项个体指标的效率都高于其他两类银行,产出指标中小微企业贷款和对应不良贷款的效率值达到0.9以上。国有银行在员工人数效率、固定资产效率和存款效率方面与其他两类银行的差距较大,主要来自国有银行的冗员问题、银行网点的低效运营和大型企业为重心的贷款投放偏好。从改善潜力的角度来看,银行业可以通过提高26.83%的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减少26.80%的无效固定资产投入和增加26.62%的存款投入效率,以及增加16.48%的小微企业贷款和减少15.06%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来充分发挥内在改善潜力。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小微企业的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对银行机构的金融服务供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提高银行业的小微信贷水平,本文提出五点政策建议。一是商业银行应重视冗员问题,从员工专业度和积极性两方面提高员工的金融服务水平,一方面,建立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培育小微信贷专业化人才;另一方面,优化激励考核制度,将小微企业贷款纳入考核内容。二是商业银行可考虑加快银行网点转型,商业银行可考虑将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与银行网点运营相结合,提高银行网点的小微企业服务效率,降低贷款投放成本,通过线上业务的办理,缩短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时间,帮助小微企业及时取得资金进行周转。三是政府以政策支持、监管目标设置等方式引导商业银行将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提高小微信贷的比重,优化信贷结构。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如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能够实现对小微企业的精准滴灌,激励商业银行发放更多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四是商业银行在放贷时应打破对小微企业的固有成见,不以企业所有制作为坏账风险的评判标准。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多维度建立小微企业评级体系,有效识别风险;改变以往重资产、重规模的信用评价模式,对小微企业采取差异化评价。五是基于地区性银行的小额信贷业务能力较强的结论,银行业充分发挥地区性银行贴近基层的天然优势,聚焦小微企业贷款,满足小微企业金融需求,推动大型国有银行业务重心下沉,加大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区性银行共同发力,形成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