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研判
2020-03-19黄育华
黄育华
相较2003年初的非典疫情,本次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引发的肺炎疫情,具有扩散速度快、病毒传染性强、传染方式多样、通过未发病群体隐形传播、防控难度大的特点。从疫情覆盖区域来看,相比较非典疫情集中于个别省市区,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市区。因此,可以基本判断本次疫情对全国范围经济活动造成的秩序破坏和生产经营活动停滞,无论是绝对损失亦或是相对影响程度,都远远超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自然灾害以及其他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从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系统的角度看,本轮疫情与当年“非典”疫情类似,均属于外部性的冲击,即对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形成扰动,使之偏离原有轨迹而导致经济出现暂时性波动,不可测的变量通常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仅维持一段时间,影响的程度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扩散范围、疫情防控效果等。与此同时,专家学者认为,本轮疫情对劳动力、资本、技术等最基本的生产要素配置和经济分工秩序的负面冲击有限,冲击时间短暂,恢复过程较快,并不改变我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趋势。
从经济活动受影响的行业部门和市场主体反映来看,各类企业发布的公开信息多为企业积极参与防疫救灾和恢复生产,对自身经济损失情况反映不多(特别是上市公司出于维护股价的目的),短时间内不会发布自身经营状况的数据信息。一些研究机构通过对广大中小企业经营者的调查访问,调查对象普遍反映企业遭受停止经营的巨大压力,现金流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国内外宏观经济、产业研究和市场调研机构多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参照2003年非典疫情时期及前后周期宏观经济及行业数据变化,评估测算本轮新冠疫情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程度。
国际主流研究机构的研判观点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作为今年以来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爆发之后,立即受到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的持续关注,他们纷纷发布测算分析和研判文章(见表1)。综合各大研究机构观点,国际投行部门测算疫情将对中国2020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的影响在2个百分点左右,疫情结束后经济反弹明显。摩根大通、野村、花旗等机构的测算较为一致,均测算影响2个百分点左右。摩根士丹利预测较为乐观,预计影响在0.5~1个百分点。综合他们对全年经济影响的测算,多数机构认为疫情结束后经济将有明显反弹,可部分對冲一季度的经济增长下行。若疫情一季度结束则全年经济增速下降至 5.5%至5.8%,若延续到二季度则影响会更大。
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判
经济数据并不能完全反应疫情的冲击力度和影响程度,考虑到我国对国民经济统计采取基于生产部门产出的生产法,本文根据主要行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开工比率和产能恢复情况,测算一季度因疫情灾害及相关防控措施导致的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基于生产法对经济产出的影响
经济产出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效果,即全国范围疫情在何时被全面消除,社会秩序和企业居民生产生活恢复正常状态的速度。为此,华创证券提出了三种情况的假设,分别为乐观、中性和悲观。假设情景如下:
乐观情景。疫情于2020年2月底基本结束,每日新增确诊及新增疑似降至极低位置,各类管控措施基本取消。3月,居民的外出基本不再担忧疫情的影响。工业生产、服务业运营恢复正常,工业可以明显赶工。
中性情景。疫情于2020年2月底得到控制,但每日仍有一定数量的新增确诊及新增疑似病例,各类管控措施有所放松。3月,居民对疫情依然处于防范状态。工业生产恢复正常,适度赶工,服务业恢复到正常年份的一半水平。
悲观情景。疫情2020年2月底仍在平台期,每日新增确诊及新增疑似病例依然较多,各类管控措施没有明显放松。3月,居民基本不出行。工业生产恢复正常,但基本不赶工,服务业依然处于冻结状态。
基于没有疫情时,2020年第一季度8%左右的GDP名义增速以及23.55万亿元的总量指标的前提下,未受疫情冲击以及三种疫情防控情景下,2020年一季度经济总产出及增长如表2所示。
关于一季度之后的经济走势,研究机构普遍认为,在上述三种假设情景中,偏乐观和中性情景,全国范围内受到疫情以及相关防控措施影响基本结束,经济恢复正常轨道。在悲观假设情景下,第二季度国民经济依然会持续受到疫情相关不利因素影响,但影响力度大幅减小,可以实现单季度低速正增长。
对其他主要经济指标的潜在影响
财政收入。现阶段我国税收主要来源为第三产业部门,其中的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受到的冲击较为严重,加之为了支持防控疫情稳定经济采取的多样化减税措施,预计一季度我国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但随着之后第二季度经济的恢复,虽然全年财政赤字比例会有所上升,但依然会在可控范围内。
资本市场。在春节长假后,国内资本市场虽然众多上市企业经营运作受到疫情冲击,但是市场行情表现总体稳定,主要股票指数并没有出现大幅度波动,但是股市成交规模依然处于较低位置。
用电指数。随着各地企业经营开工比率上升,全社会用电规模也逐日阶段性地缓慢恢复增长,但根据主要电力企业提供的经营数据显示,国内几大代表性电厂正常产业用电耗煤应该在56万吨/天。但是在二月中旬实际的发电耗煤量只有38万吨/天,扣除居民生活用电后,实际产业用电耗煤大概只有31万吨/天,只有正常耗煤量的56%。
进出口贸易。由于国内春节长假因素以及西方发达经济体圣诞新年采购季节结束,一月、二月是我国外贸进出口行业特别是出口行业的淡季。受疫情冲击,出口企业开工进度延迟和国内消费投资需求停滞等影响,我国货物贸易出口增速不容乐观,货物贸易进口增速也会显著下降,但贸易顺差的变动具有不确定性。新冠疫情的爆发也会冲击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考虑到中国一直以来存在显著的服务贸易逆差,因此短期内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增速均会显著放缓,服务贸易逆差可能也会有所下降。
人民币汇率。有关机构统计显示,在春节假期之后的这段时间内,人民币对主要货币价格基本维持稳定,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对各行业市场主体的影响
虽然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是全方位的,但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由于生产活动人员聚集形态有差别,受到疫情冲击的表现也有较大的不同。根据某研究机构联系几百家上市公司收集的一手数据显示,各行业内企业对自身经营状况的判断存在较大差异。根据上述研究机构的预测模型,基于疫情防控形势的时间周期差别,按照二月底疫情结束和三月底疫情结束,不同行业企业对自身经营收入和净利润变化幅度的判断如图1和图2所示。
从总体上看,各个行业普遍出现净利润影响幅度大于营业收入影响幅度的表现形态,随着疫情延续和防控措施影响周期越长,相对受损行业受损情况会愈发严重,但是相对受益行业(农林牧渔和医药)受益程度不会随着疫情周期延长而提升。从行业差别上来看,首先是生活服务业(特别是线下实体部分)受冲击最为严重,其次是一般轻工消费品制造业,重化工业受到短期冲击有限,生产性服务行业受到的影响不一。
疫情防控与经济稳定运行的政策建议
在疫情防控期间,各级政府的中心工作首先是疫情防控,但是保持经济稳定运行也是不可放弃的任务。因为我国政府之所以可以源源不断地调动各方资源投入疫情防控,主要是基于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形成的强大综合实力。保持经济稳定运行不仅可以为防控疫情提供坚实的物资保障,而且可以增强全国人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定信心。为此,党中央提出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积极有序恢复生产,确保2020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全面实现。
财政税收政策
当前各级政府同时面临疫情防控和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双重任务,更加需要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助力。最近几年我国经济长期处于下行趋势,财政收支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虽然疫情防控直接带来的临时性财政支出,相比较全国二十万亿元左右的财政收支规模并不显著,但为维持特殊时期经济平稳运行而采取的减税部分收费,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抚平灾害影响的相关财政补贴支出将会十分巨大。如果仅仅是简单盲目地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具有可行性也难以收到良好成效。财政支出结构必须根据现实疫情防控以及稳定经济增长的现实需要,向内挖潜,大力压缩不必要的开支,坚持支出结构优化,提高资金使用的边际效益,盘活现有支出存量,用好应对特殊情况下的临时增量,确保财政资金投入的连续性,提高财政政策措施和相关资金投入的指向明确性、必要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税收政策需要迅速落实应对疫情防控采取的临时性专项性相关税费减免措施。鼓励引导与疫情防控活动相关主体恢复扩大生产经营活动,保障防疫相关物资和居民生活必备物资的及时充足供应,同时帮助疫情严重地区的企业经营主体缓解眼下困难。税收政策更要延续上一年以来稳定经济增长、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的大规模结构性减税,从而不断强化市场主体的投资信心,改善企业生存和经营环境,为疫情过后的经济长期恢复增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金融政策
继续维持稳定经济增长,缓解受灾企业和居民流动性困难的有针对性的宽松货币政策。根据疫情防控期间,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主体资金需求的紧迫性和结构特点,选准主要突破口精准发力,将有限的资金加大對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的支持,同时着力降低暂时遇到困难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增加有现实需要的行业部门中长期贷款供给。在服从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大局下,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确保货币政策保障疫情防控之后有力地支持经济活动平稳正常恢复。
作为国民经济资金流转的中枢部门,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切实促使银行机构发挥作用,在经营环境总体趋紧的形势下为实体经济部门持续“输血”,有针对性地落实国家的各项金融扶持政策。特别是对受灾情影响较重的特定行业企业,保障其现金流稳定,给予特定领域和重点部门重点企业专项信贷融资支持。充分发挥特种债券、专项债券、融资租赁等多样化信贷融资工具,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银行机构及时密切跟踪受灾企业市场主体经营状况,充分了解企业债务风险,合理预估未来潜在的坏账损失,确保金融体系和市场稳定,防止因疫情相关因素冲击而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作为防范突发事件风险的核心部门,保险行业监管部门要积极督促国内保险机构积极援助受到人员财产业务损失的投保经营主体,特别是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将受灾主体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同时也要积极引导保险从业机构,根据现实情况需求,顺时设计推出解决开工复工企业人员安全、企业风险责任、出口企业信用保证保险等产品,为企业经营主体防控疫情风险提供有力的金融工具支持。
利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加大金融科技的推广利用,充分发挥金融科技技术远程无接触提供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优势,满足特殊时期企业和居民减少外出和人员流动的场景下享受高效便捷金融服务的需求。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参与金融机构精准服务小微企业、三农、受灾困难群体等过程中,提高金融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同时,尽可能发挥金融科技在数据分析统计方面的先进功能,及时排查收集疫情灾害对实体经济部门损失的数据分布情况,为有关部门组织灾后恢复生产救助活动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支持。
区域产业政策
各级政府在推进区域发展和产业规划中,要充分认识区域产业发展优势、人口现状增长趋势以及公共服务资源分布的情况,合理有序引导产业布局、人口城镇化流动和公共资源供给,确保三者之间协调统一。区域规划和产业发展重点应该是核心城市群周边产业基础良好的新兴城市,有力纾解特大城市扩张导致的人口超载公共资源不足困境。极力避免错乱无序的产业布局、人口盲目流动导致的公共服务资源短缺或者部分区域过剩浪费,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不足的矛盾。
将疫情防控过程中帮助企业复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任务有机结合。努力扶持各地产业机构中,经营管理规范、疫情防控措施得力的优秀企业;对管理水平低下、生产组织混乱特别是容易出现重大疫情爆发风险的部分企业给予严厉处罚。将企业疫情防控作为督促各个行业企业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的重大契机。必要时,可以采取强制关停等手段,淘汰部分行业一些经营管理不规范、疾病防控措施及其他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不达标的落后产能企业,促成各个行业优胜劣汰、良性竞争,提高各个行业综合经营水平和内生增长能力。
产业政策应当着重对关系国计民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支持。同时,外商投资和外贸主管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此次疫情对我国吸引外资、外贸进出口的冲击,特别是因为进出口贸易部门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停止导致全球供应链短期受到的影响,以及全球化产业生态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未来趋势的担心。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在疫情防控措施不减弱不松懈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外商投资企业涉外经营企业复工进度,着实解决相关企业的现实问题困难,保障外向型经济部门发展的稳定性,确保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地位不动摇,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不改变。
社会管理政策
地方政府社会管理部门要认真总结此次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教训,加快推进区域性安全应急机制建设。从人员调配、组织机构搭建、硬件设施建设、形成责任落实机制等方面,对外公众宣传等层面多管齐下,形成地方政府主导,专业咨询研究机构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反应迅速及时,动员能力强大的突发事件安全防护网。
行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此次抗击疫情中,先进科技手段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今后政府管理能力提升改进过程中,将先进科技作为强化政府监管管控效能的重要路径和手段。全面推行政府管理数字化工程、智慧城市网络建设,利用物联网、移动智能终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灾难防控救援层面,形成覆盖人口信息动态管理、物资分配管理、城市交通管理、企业经营主体信息管理等一整套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提升突发性事故灾害的应对管理能力。
积极与国际社会合作,共同应对疫情国际化蔓延的威胁挑战。随着国际间人口流动、经济合作交流日益密切,传染性疾病疫情防控需要国际间政府和民间机构的密切合作。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与国际组织、别国政府特别是与我国经济交流密切的周边国家政府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在灾难预警、数据信息共享、疫情防控技术经验分享,乃至医疗及其他救援物资互助救济等方面,尽快搭建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将疫情国际联合防控手段机制常态化、制度化。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