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中国经济增长策略
2020-03-19姜兆华
姜兆华
自2019年12月份以来,一场始于湖北武汉、席卷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搅乱了中国经济增长步伐。在全球经济下行周期和中美贸易爭端叠加影响下,新冠疫情“黑天鹅”事件给中国经济蒙上不确定性阴影,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新冠疫情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究竟何去何从?本文试就此做初步研究和探讨。
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主要影响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为防控疫情蔓延,全国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推迟复工、加大交通管制等严厉措施,国民经济中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经济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第一产业影响有限。目前,第一产业在全部国民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仅为7.1%,第一产业增速只有3%左右。新冠肺炎病毒扩散,直接影响食品、蔬菜及禽蛋等传统供应渠道,一些农产品、畜牧业产品出口受到较大影响;受疫情交通运输管控影响,居民消费品和蔬菜蛋禽局部供应紧张,一定程度推动了农产品消费价格的全面上涨。
第二产业严重受损。疫情防控限制了城乡之间的劳动力双向流动,第二产业普遍面临用工荒、开工难的问题,尤其是疫情严重的湖北、浙江、广东等省份进出口企业订单大幅减少,第二产业涉及的工业企业、建筑行业普遍面临开工不足的困境;特别对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领域PCB电路板、手机组装等劳动密集出口加工企业影响较大。新冠疫情对经济风险抵抗能力偏弱的中小微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第三产业遭受重创。新冠疫情对旅游观光、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租赁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影响最为严重。一些疫情较为严重地区大型旅游、连锁餐饮、大型购物商超关门歇业;外国居民来华旅游、商务出差、赴中留学人数显著下降。春节旺季消费经济遭受有史以来的最大重创。以电影票房收入为例,1月份全国春节假期票房收入仅为1亿元,相比2019年春节票房收入58.3亿元,同比下滑98.3%。中国是全球商品出口第一大国,近期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减少或暂停从中国进口与疫情相关联商品,对中国出口产生巨大影响。
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深刻而复杂。从全产业链看,一二三产业几乎全线受损。受封闭隔离影响,1~2月上旬,全社会经济活动基本处于“冻结”“停摆”状态,广大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生产资料及生活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涨。
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但同时疫情也激发起全民应对突发事件的创新活力,倒逼消费服务、电子商务等相关行业加速转型升级。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居家办公、虚拟会务/商务、线上教学等新业态、新模式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向大众生活、企业经营、政府管理、教育培训等领域渗透和扩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之一。
疫情后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判断
随着新冠疫情的蔓延,全国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推迟复工、封路、封村、封社区等限制人口流动的管控措施,对经济增长产生深刻影响。2020年中国经济复苏程度及增长趋势判断或与以下因素密不可分:
疫情持续期间长度。新冠疫情持续时间长短取决于新增确诊病例的遏制和存量病例的消化两大关键因素。从官方披露的信息看,全国新增确诊病例除湖北地区之外,全国已连续12天新增病例下降。新冠状疫情医药研发等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新冠疫情何时达到拐点,医学权威钟南山院士也几易其说,不断更改的疫情结束时间的判断,足以看出此次新冠疫情控制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但从医学界的分析判断看,3月份左右新冠疫情或将能够得到有效遏制,4月份左右得以全面控制。
全面复工达产进度。为控制新冠疫情传播,国务院延长春节假期、部分省份再度延长至2月9日、15日,大学生开学、中小学入学延长至3月份。春节假期延长和人员流动控制对控制疫情传播、恢复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了双向深度影响。国务院各部委相继出台了加快复工复产通知,湖北以外的非重点疫区省份逐步恢复生产活动,地方政府在企业用工招聘、社保、公积金、税费减免、延期缴纳等方面做出了最大程度的宽限,但全国各地企业复工率、达产率方面仍然差强人意。经济全面复工达产将取决于疫情控制和经济政策的延展效应,从目前疫情控制进展分析,企业全面复工达产时间节点很可能会在5月份左右。
对外贸易解限程度。自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对出口依赖度下降,在国民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降至历史低点。叠加一月份新冠疫情因素影响,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相继取消或减少来自中国的出口商品合同。外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视新冠疫情防控成效以及对外贸易解限程度,有专家分析,新冠疫情或将会在4月份左右得到有效遏制,随着进出口企业复工达产,5月份对外贸易限制国家或将陆续解限放开,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阶段性地反映在上半年。
财税金融调整力度。经济复苏的速度与程度取决于货币、财税、金融政策的调整力度。从当前疫情影响看,国家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疫情结束后,很可能启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大规模减税行动,在公共医疗卫生、劳动力就业培训、服务类企业减税降费等方面投入更多财政资源;适时调整相关领域产业政策和行业指引,精准实施因城施策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继续加大MLF、SLF、PSL等货币政策工具综合运用,推动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调整;2020年以来地方债发行规模已近9000亿元。全年发行规模或超6万亿元,官方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或将突破3%的警戒线。
综上所述,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是短期的,对经济增长的拖累或将主要反映在上半年。从全年看,下半年经济增长很可能出现强势反弹,以消费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或将迎来报复性增长,房地产、加工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得以恢复性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第一产业持续发展,中国经济长期稳中向好的增长趋势没有改变。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矛盾
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总体可控,中国经济以其特有的韧性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周期性因素客观存在,尤其是在中美经贸易摩擦不确定背景下,中国经济形势将更加严峻,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也将更加突出,需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保持增长与稳定物价的矛盾。受新冠疫情影响,推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都不同程度遭受重创。从目前投资效果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鼓励消费扩大内需,加大进出口企业信贷支持同样必不可少,但这些强经济刺激政策无可避免地大幅增加M2广义货币供应量,对保持物价稳定形成了现实压力。到1月末,M2广义货币余额202.31万亿元,同比增长8.4%,CPI物价指数同比涨5.4%,为近8年历史高点。
调整结构与增加总量的矛盾。深化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则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行业转型升级、产业布局优化和落后产能淘汰,而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是建立在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前提下,否则没有总量增长的经济结构调整没有实质意义。在经济下行周期、中美贸易纠纷、新冠疫情三期叠加背景下,如何把握供给侧改革推进节奏,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无疑是一场严峻的挑战。
惠民减负与财政赤字的矛盾。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面临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巨任务。受疫情影响,各级政府一方面需要拿出真金白银为广大居民大规模实施减税,为中小企业减费让利,以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另一方面又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公共卫生体系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去补齐各类短板。惠民减负项目逐年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逐年增加,财政赤字率面临突破3%的警戒线。新常态下的财政收支矛盾,考验各级政府经济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平衡协调能力。
促进改革与扩大就业的矛盾。在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叠加影响下,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扩大就业、再就业,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任务。而地方国企混改、农地流转,教育、医疗、养老等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等改革措施,对经济增长当期贡献可能并不明显,但供给侧改革涉及企业兼并重组、精兵简政、人员分流等消极因素却不能回避,对扩大就业再就业形成较大的压力。根据《中欧商业评论》对995家中小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受疫情影响,全国29.58%的中小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58.05%的中小企業营业收入下降20%以上,85.01%的中小企业维持不了3个月生存。加快改革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上述问题与矛盾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果。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提升中国经济包容性,促进经济增长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
新冠疫情下中国经济增长策略
从目前全国疫情发展态势看,新冠防疫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疫情“拐点”还没有出现,疫情持续时间长短尚未可知。“冻结”人口流动的被动式防疫措施,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安全稳定构成一定威胁。要坚决防止“度过疫情危机,陷入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按照中央政治局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疫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抓好任务落实。
抓紧恢复社会经济秩序。尽快取消全国“一刀切”的过度隔离政策,尽快恢复铁路、航空等公共交通的正常运转,有序推动工商企业复工复产。引导餐饮、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行业线上化服务转型;推进酒店住宿、旅游观光、交通运输等客流量聚集行业分散化经营。对工业园区、出口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精准化防控,迅速恢复企业产能;做好春耕备耕和农业防灾减灾安排,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设产粮基地、蔬菜基地、生猪养殖基地、冷链物流基地的规模化运营,保障粮棉、蛋禽、蔬菜、猪肉稳产保供,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大发国难财的不规范市场行为。
强化金融财税政策支持。央行充分运用金融货币工具,做好降准降息,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强化窗口指导,结合国家战略规划和供给侧改革指引,引导商业银行优先保障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地区、重点项目资金需求,积极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和商业保险的风险缓释作用;放宽金融监管准入政策,激活资本市场,加快拟上市企业审批进程,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加大中小企业、小微、三农优惠信贷政策支持,大力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混改工作,积极开展企业债转股和中小微企业减免让利,阶段性降低社保公积金缴纳比例和“挂账”制度,减轻企业融资成本和税费负担。
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在中美贸易争端和疫情防控的双重不确定因素下,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议2020年基础实施建设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投资策略。一是加大中心城市土地供应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加速长三角、珠三角等19个大城市群扩容;充分发挥大城市集群土地、人口要素的聚集优势,拉动房地产、基础设施和其他相关产业投资,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加强农村道路交通、供水治污、医疗教育、环境保护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继续扩大对外经济开放。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医疗教育的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外国高科技企业、金融服务业来华投资设厂和设立分支机构。加强对外商务交流,推动商品交流、资金交流、信息交流和人员交流领域的广泛合作;形成支持多边贸易、自由贸易的统一战线,保持机电产品出口竞争优势,加快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光伏、通信、电力、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积极推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贸易新业态快速增长,为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提供新动力。
构建公平竞争营商环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逐步构建国企、外企、民企、个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公平市场竞争环境,赋予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加强国际间的科学技术与教育合作交流,逐步降低和消除贸易关税壁垒,突出依法治国建设,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投资者在华合法权益,努力创造公平、开放、包容的市场营商环境,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本文仅为作者学术探讨,与所在单位无关)
(作者系恒丰银行总行办公室负责人)